(共56张PPT)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人教版选修4)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考点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一、孔子生平
自学礼乐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问题探究
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60岁的孔子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 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1.儒家思想产生背景
——社会大变革(经济、政治、阶级、思想)
2.儒家思想核心内容
礼:
仁:
中庸:
礼与仁的关系
仁
礼
中庸
二、开创儒家思想(大思想家)
“礼”的思想:
(1)含义:
“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克己复礼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范畴概念)
“仁”的思想——核心
(1)含义:
“爱人”
人—人
(伦理范畴 )
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语》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
⑶中庸之道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互为表里”
礼仁关系: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哲学范畴 )
a、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②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探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
不讲原则吗?是墙头草两边倒吗?
“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体现了“仁”?
1.教育对象:
2.教育目的:
3.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5.教学成果:
六经
三、古代大教育家
有教无类
“成人”、成“君子”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孔子不仕,退休诗书(图)
整理编撰“六经”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对古代政治: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
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
四、对后世的影响
(1)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联系必修Ⅲ相关史实:孟子、荀子、汉武帝等
孔子虽非帝王,但历代帝王皆以孔子的思想治国,故敬奉为先帝,特做帝王像
山东曲阜祭孔仪式
(2)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
(3)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亚洲
越南河内文庙正门
伏尔泰在孔夫子石像下写下了如下的四行字,以表达他对这位圣贤的尊敬心情。
“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法]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
对欧洲
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
对当今世界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
组图: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考点二: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2、家庭出身
(前427年—347年)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有哪些思想主张?
游历小亚细亚沿岸、埃及、北非、意大利南部,考察各地制度风俗,与各地学者交流思想
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学园)
阅读本课前言,说说柏拉图办学的目的?
1、时代特征
⑴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
⑵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3、追随名师
4、游历四方
5、创办学校
二、柏拉图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1、柏拉图思想产生的背景
A、①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 ② 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
B、受苏格拉底的影响。
C、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2、理念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事物的概念或实质———真实、永恒
感性世界:由具体事物构成;物质或现象———虚假、变幻
A、柏拉图的哲学是建立在____与____的区别之上
B、观点:
① 世界:
二、柏拉图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1、柏拉图思想产生的背景
2、理念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事物的概念或实质———真实、永恒
感性世界:由具体事物构成;物质或现象———虚假、变幻
A、柏拉图的哲学是建立在____与____的区别之上
B、观点:
① 世界:
②对立:理性世界—感性世界
③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
的,学习即是回忆。
二、柏拉图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1、柏拉图思想产生的背景
2、理念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A.柏拉图的哲学是建立在____与____的区别之上
B.观点:
① 唯心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客观唯心主义)
② 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
C.评价:
3、理想国(政治思想)
A、代表作:
B、观点:
① 理想国家
② 国家统治者:
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 “智慧之德”
卫国者—对外御敌,对内保民 “勇敢之德”
生产者—从事生产,要有节制 “节制之德”
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① 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
社会;
② 理想国终成乌托邦
C、评价:
哲学王
(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
《国家篇》(曾经翻译《理想国》)
二、柏拉图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三、雅典学园
1、目 的:
2、情 况:
教育宗旨:
学生来源:
开设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3、影响:
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
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
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
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平等
算术、几何、天文
对话形式,自由讨论
全面、和谐、发展
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阿卡德米。
思考:
柏拉图在世界政治和文化史上有何地位
作为苏格拉底的继承人,学园的创立者,柏拉图受到人们尊敬。在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史上柏拉图是奠基者,世界影响巨大。
四、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问题探究
有人曾将柏拉图与孔子作比较,根据你现有的知识,能否对二者进行比较?
相同点:
⑴时代大体相同,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流的地位。
⑵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属于当时
当地公认的优秀文化成果,大体上都是集哲学、政论、伦
理、道德于一体的著作。
⑶二者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是著名的教育家,主张因材
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问题探究
有人曾将柏拉图与孔子作比较,根据你现有的知识,能否对二者进行比较?
不同点:
⑴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
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
追求善。
⑵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
态度。
课标要求: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考点三: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前384
前367
前347
前343
前336
前335
前323
前322
出 生
求学雅典
离开雅典 (柏拉图死)
成为亚历山 大王子老师
马其顿征服希腊
重返雅典 创立学园
再次离开雅典
逝 世
“北方小驹”
“学院头脑”
“博学家”
“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
--海德格尔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如果说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礼乐的一生,那么上述言论使你领悟到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就是思考的一生;尊师而不盲从,追求真理的一生 。
感悟先哲
请同学结合教材归纳亚里士多德的人生经历。
求学阿卡德米学园
概括亚里士多德突破柏拉图的学说的表现。
为什么柏拉图称亚里士多德为“北方的小马驹”?
斯塔吉拉少年为何会来阿卡德米学园?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1)哲学思想:
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2)政治主张:
柏拉图:理想国是哲人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
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人治
材料二 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作出最适当的判决……
——亚里士多德
材料一 : 柏拉图认为,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 。在理想国中把公民分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三个阶级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知识说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主张和政治主张的不同。
史料链接
领域 成 就
哲学
政治学
生物学
物理学
逻辑学
教育学
伦理学
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著《形而上学》
动植物分类
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
三段论
中庸之道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法治优于人治
客观世界真实存在,并决定人类的认识;
创立学园,著书立说,创造宽松学术环境
亚里士多德把论证分为“从个别到普遍”和“从普遍到个别”两种过程,前者是归纳法,后者是演绎法。
他对归纳法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他着重研究和总结了演绎推理的一般原则——三段论法。他把推理步骤表示为包含字母符号在内的一些三段论图式,下面就是一种基本的图式:
如果所有的B是A(大前提)
并且所有的C是B(小前提)
则所有的C是A(结论)
这种三段论式的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判断构成,其中包含A、B、C 三个概念。
大前提: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
小前提:希腊人是人
结 论:
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
三段论举例
大前提:任何人都是一种二足动物
小前提:柏拉图是人
结论:
柏拉图是一种二足动物
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2000年上海高考历史题)
(2001年上海高考历史题)
下列推论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大前提: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的矛盾 小前提:17年来,资本主义在各个领域全面复辟
结论:所以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这个推论( )
A.大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与结论错误 C.小前提正确,大前提与结论错误 D.大、小前提与结论都是错误的
★“宫廷教师”
沉思中的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20多年前的雅典郊外,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边跟随着十多位青年,他们或是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漫步交谈,或是坐在溪旁的大石块上,热烈地讨论着。
概述亚里士多德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阿拉伯人描绘的
《亚里土多德授课图》
★“散步的哲学家”
材料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谓之和”
材料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上述材料体现了那位哲人的什么思想?你是怎样理解他的思想的?
孔子;中庸:处理仁和礼关系的准则,过犹不及,达到中庸的方法是“和而不同”
材料三: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文雅是滑稽和呆板的中庸。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娇柔是坚韧和病态的中庸。
材料三是谁的中庸思想?与孔子的中庸有何联系和区别?
亚里士多德
相同:均将其看作最高的美德,
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
不同:1)亚的“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 方面,侧重哲学的思考;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2)亚认为“中道”是相对的,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因人和环境的差异而不同;孔子认为“中道” 强调的是一个“度”——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
“古代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古希腊人的科学的杰出代表和改革者,古典时代最博学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罗素:“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对世界思 想文化的贡献?
史说先哲
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在逻辑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
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中庸之道”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
三、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积极:① 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 “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 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亚里士多德评价
局限:① 基本哲学观徘徊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材料一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材料二 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作出最适当的判决……法制应该包括两重含义:已经订立的法律受到普遍地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本身是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
对于社会良好秩序构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分歧在哪里?
知识综合:
知识综合:
哲学思想
政治思想
伦理思想
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客观世界的存在性
敬鬼神而远之
法治优于人治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人治)
中 庸之道
中 庸 理 论
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别具一格—逍遥学派,尊师而不盲从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言传身教等
(1)都对知识孜孜以求,在文化上颇多建树。
(2)都怀着济世救人的热情,将自己的政治
思想付诸实践。
(3)都热衷于教育事业,他们创立学校,广
招门徒,著书立说,为文明的传播,做
出了突出的贡献。
孔子、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先哲在成长的历程中,有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精神品质
相似经历
勤奋好学
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
科学研究,探索真知的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
高尚的人品……
读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