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课件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课件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3 15:2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课标
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
中国近代史
中国共产党诞生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国共对峙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 文 化 运 动
时间
兴起
标志
阵地
主要
代表
人物
口号
陈独秀在 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5
民主
科学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蔡元培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表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
“三从”是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是指妇容、妇德、妇言、妇功。
三从四德是旧时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
科学
Democracy
Science
(德先生)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胡适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陈独秀
旧观念
重形式
难理解
新思想
重内容
好理解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场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借狂人之口,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光辉典范。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攻占冬宫(俄国十月革命)
4.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新”的声音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运动中存在着对东方文化的绝对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着后来。
积极性: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评价:
技术
制度
思想文化
开端
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技术
制度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有何特点?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洋务派)
资产阶级
维新变法(维新派)
辛亥革命(革命派)
技术
制度
思想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这说明了什么?
1.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
2.北洋军阀仍然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3.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
4.中国的社会性是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集会于北京天安门前,会后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


——1919年5月4日
2.五四运动的爆发
地点:
主力:
北京
学生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反帝
反封建
最能
反映
五四
运动
的性

彻底的不妥协
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过程:前期
1.时间:
2.地点:
3.主力:
4.口号:
5.结果: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学生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爱国学生。
时间
前期(5.4—6.3)
后期(6.3以后)
中心
斗争形式
主力
北京
上海
集会、游行、罢课
学生罢课;
商人罢市;
工人罢工。
学生
工人阶级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结果:
1.北洋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北京高师学生欢迎“五四”被捕同学出狱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动。
(2)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3)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开始时间
运动中心
斗争主力
斗争形式
结果
1919.5.4
北京
学生
游行示威
遭镇压
1919.6.3
上海
工人阶级
“三罢”运动
取得了初步胜利
(释放、罢免、拒签)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鸦片战争
1840年
五四运动
1919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资产阶级领导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瓦解过程
(4)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名称
革命主力
指导思想
领导核心
新、旧民主义革命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
(代表: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开端:五四运动)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工人阶级)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同盟会
中国共产党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空前地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巨大威力,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受到鼓舞和启迪,从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和出路,于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早年留期间开始研究社会主义思潮。1918,他接连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zhāo)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思想
基础
阶级
基础
组织
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地点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因上海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被迫于8月初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最终圆满落幕。
中共一大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
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
上海 浙江嘉兴南湖
(二)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
1、时间:
1921年7月
3、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2017年8900多万党员
4、内容
①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总书记。
③创建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①新文化运动发起人
②五四运动领导者
结合以前的史实分析,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6、中共成立历史意义
(1)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

1、五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奠定了思想基础。
2、五四中的领导和骨干力量,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3、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的是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