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华中师大琼中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华中师大琼中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3 11:1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
2020—2021学年度第1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年级 历史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陶寺文化
2.“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3.郑国渠引泾水东注洛水,不仅解决了关中地区的干旱问题,而且改良了土壤。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B.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发展
C.郑国的水利灌溉发展较好 D.农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4.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
A.荀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开创考试选官制度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6.“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
A.西汉的建立 B.刘邦的统治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大一统
7. 汉武帝时期,除了设立太学,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
A.使儒学取得独尊地位 B.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C.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 D.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
8.为了尽快平定黄巾军起义战事,东汉政府将军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这一措施( )
A.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B.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C.促进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使黄巾起义很快蔓延到全国
9.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

A.三国鼎立 B.西晋统一 C.前秦统一北方 D.隋朝建立
10.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1.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中原地区广为传唱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2.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治
13.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
14.“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15.《贞观政要》记载: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据此,“谏官”任职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16.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是(  )
A.什一税 B.初税亩 C.租调制 D.租庸调制
17.史书记载:“赵宋立国,行伍出身的赵匡胤谓近臣日:‘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以至于出现‘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的局面。”这说明宋代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实现了官员间的相互监督
C.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转变 D.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
18.绘制思维导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如下导图。其中① ②、③处应依次填入
A.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积弱”局面、保甲法与将兵法
B.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积弱”局面、市易法与均输法
C.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积贫”局面、保马法与保甲法
D.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积贫”局面、严格“恩荫”制
19.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 “缺陷”,元代( )
A.推行土司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
C.规定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D.实行省官互迁
20.元朝实行“四等人制”,人为的将境内各族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下列关于“四等人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加强了各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
B.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进一步管理与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
C.区别对待的民族政策容易激化矛盾,不利于统治,是元朝最终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D.实质是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可言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一共60分。
2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4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6分)
2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 材料一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哪里?(6分)
(2) 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结合史实评述其观点。(9分)
23.(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摘编自李文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9分)
结合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6分)
24.(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昔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噫!
——(唐)李观《李元宾文编》
材料二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请回答:
材料一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9分)
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6分)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D B C D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D B D C A B D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坛,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河姆渡文化,位于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陶器是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典型器物,与题干“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不符,故A项错误;红山文化,位于辽河上游,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陶寺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舜的儿子商均也不好,于是把王位传给了禹,禹管理了天下,由此可以得出材料说的是民主推荐首领的办法,即禅让制,故A项正确。
B 【解析】郑国渠是战国末年秦国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得到发展,B项正确。
D【解析】材料体现了绘画过程中技法的运用也要体现辩证法思想,“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即体现了这一点,这符合老子的思想特点,故C项正确。
B【解析】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反映的是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被称为“文景之治”,故C项正确。
D
B 【解析】在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洛阳西郊等地都出土了类似的铜镜,这说明中亚地区和中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故B项正确。
答案:B 解析: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时间信息“北朝”以及民歌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符合条件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故选D项。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政启开元”“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说明武则天的执政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A项;根据材料“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重点强调“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排除C项;唐玄宗“开元盛世”开创了唐代的全盛局面,排除D项。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非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
答案:B 解析: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谏官”是对皇帝进行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属于监督机构,应归属门下省,故B项正确。中书省是政令草拟机构,A项错误;尚书省是政令执行机构,故C项错误;御史台虽然是监察机构,但不随宰相入朝议事,故D项错误。
答案:D 解析:什一税为西欧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征税政策,租调制为魏晋时期的赋税政策,都不是采用三种方式征税,故A、B、C三项错误;后世赋税制度中,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结合史实可知为唐代的租庸调制,且其在唐代的实行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负担减轻,故D项正确。
C【解析】宋代重用读书人,材料“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说明宋代和前代相比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转变,故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材料也没有涉及对官员的监督,排除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故选C。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结果就是经常换防各地的驻屯军队,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出现,最终形成“积弱”局面。王安石变法时期,为了改变北宋军队战斗力差的现状,实行的保甲法和将兵法,增强的军队的战斗力,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与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无关,B选项排除;程朱理学属于宋朝思想领域上的变化,与军事的政策无关,C选项排除;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与军事的政策无关,D选项排除。
B
D
二、材料分析题
21.(15分)
(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3分)渊源:承袭秦制。(2分)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征收赋税。(2分)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2分)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6分)
22. (15分)(1)局面:积贫积弱。根源: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6分)
(2)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评述:王安石为维护北宋统治而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北宋的灭亡在于统治者政治的腐败,把靖康之难归罪于变法是错误的。(其他言之有理即可)(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关键词“财不足”“兵不足”,由此可以得出北宋中期的局面是积贫积弱;第二小问可结合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消极影响考虑。第(2)问,从材料信息不难得出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评述观点时一定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23.(15分)答案:
(1)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但另一方面,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9分)
(2)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6分)
解析:
材料一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从服饰、语言、丧葬、姓氏、制度方面采取汉化措施。材料二表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4.答案:
(1)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开元年间,唐玄宗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改革吏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9分)
(2)功:出现“贞观之治”(具体表现也可)。德:唐太宗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6分)
解析:
材料一第一句说的是没有用好人才,第二句是结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材料二是对唐太宗的赞美之词。第一句说的是唐太宗具有高超的治乱致治之才,后一句是直接的赞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