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暨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上突出了现实性,主题为“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围绕“儒家理论与市场理论”、“中华元典与现代文明”、“儒学与国民教育”等重大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俗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一个人在2500多年后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孔子的魅力在哪里?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推进新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百家争鸣”的概念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推进新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合作探究
“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推进新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推进新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是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合为“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
历
史
纵
横
主要派别代表:三教九流。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历史影响: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推进新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推进新课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政治
(1)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核心是“仁”
教育
“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推进新课
孔子和早期儒学
合作探究
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
(1)“仁”:①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德”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②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对中华民族传统理论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礼”:①主要内容:“克己复礼”。②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他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推进新课
孔子和早期儒学
思
想
人
物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1)主张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荀子
“仁义”
“王道”
“君舟民水”
“人之性恶”
推进新课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2)影响
①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推进新课
孔子和早期儒学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春秋( 产生)
战国(发展)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新兴的地主阶级
主
张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和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近论
性善论
性恶论
地位
至圣
亚圣
儒学集大成者
推进新课
孔子和早期儒学
合作探究
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推进新课
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福祸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①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推进新课
道家和法家
2.法家
(1)代表:韩非子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3)评价: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课堂小结
百
家
争
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孔子:“仁”“克己复礼”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人之性恶”
老子:“无为而治”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墨子:“兼爱”“非攻”
韩非子:“法治”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当堂达标
1.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是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私田大量开垦
D.诸侯重视教育
A
当堂达标
2.于丹教授在《<庄子>心得》中说:“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生死之间不过是——外形态的转变。……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灾难也会随之而至。……”对于这段话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子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那就是要顺其自然
B.庄子具有相对观点
C.庄子已经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D.庄子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C
当堂达标
3.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批驳、非难其他派别的同时标新立异,各执一说。如有一家主张“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此文中批驳的、归属派别分别是( )
A.儒家——墨家
B.儒家——法家
C.法家——道家
D.道家——墨家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