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3 11:1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暨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上突出了现实性,主题为“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围绕“儒家理论与市场理论”、“中华元典与现代文明”、“儒学与国民教育”等重大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俗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一个人在2500多年后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孔子的魅力在哪里?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推进新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百家争鸣”的概念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推进新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合作探究
“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推进新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推进新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是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合为“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




主要派别代表:三教九流。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历史影响: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推进新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推进新课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政治
(1)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核心是“仁”
教育
“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推进新课
孔子和早期儒学
合作探究
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
(1)“仁”:①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德”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②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对中华民族传统理论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礼”:①主要内容:“克己复礼”。②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他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推进新课
孔子和早期儒学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1)主张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荀子
“仁义”
“王道”
“君舟民水”
“人之性恶”
推进新课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2)影响
①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推进新课
孔子和早期儒学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春秋( 产生)
战国(发展)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新兴的地主阶级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和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近论
性善论
性恶论
地位
至圣
亚圣
儒学集大成者
推进新课
孔子和早期儒学
合作探究
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推进新课
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福祸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①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推进新课
道家和法家
2.法家
(1)代表:韩非子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3)评价: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课堂小结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孔子:“仁”“克己复礼”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人之性恶”
老子:“无为而治”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墨子:“兼爱”“非攻”
韩非子:“法治”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当堂达标
1.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是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私田大量开垦
D.诸侯重视教育
A
当堂达标
2.于丹教授在《<庄子>心得》中说:“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生死之间不过是——外形态的转变。……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灾难也会随之而至。……”对于这段话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子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那就是要顺其自然
B.庄子具有相对观点
C.庄子已经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D.庄子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C
当堂达标
3.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批驳、非难其他派别的同时标新立异,各执一说。如有一家主张“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此文中批驳的、归属派别分别是( )
A.儒家——墨家
B.儒家——法家
C.法家——道家
D.道家——墨家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