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殊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33页 用特殊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提示 
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要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其初步的推理能力。例5的教学,师生要探究讨论丫丫的算法,为什么把亮亮比红红多的本数除以2,就是亮亮应给红红的本数。例6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讨论,达成把两组物品中同样的东西拿掉,就可以先出3双袜子的总价,再求出手套的单价,重点要交流讨论的思路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解答“移多补少”和“已知总量求部分量”问题,能比较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愿意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数学基本思想。?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字信息的过程,运用数学方法解题,培养函数、代换思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并能运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移多补少”和“已知部分和,求单一量”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难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移多补少”和“已知部分和,求单一量”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等 
学生准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这一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堂,经历用数学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有趣问题的过程。?(板书课题:用特殊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从生活语言入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直奔今天的学习主题--用特殊方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移多补少”问题。 
例:要使两个人的书同样多,亮亮要给红红几本书?(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亮亮有9本书,红红有5本书。? 
生2:亮亮的书比红红的多。? 
师:要使两个人的书两样多,亮亮要给红红几本书?? 
(建议:可以用卡片代替书,同桌合作,分一分。然后交流学生的算法。?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然后汇报。?) 
(预设) 
生1:把多的部分出一半给对方,就是平均分多出的部分。 
 9-5=4(本)? ??4÷2=2(本)? 
生2:求出两人的平均数,取出比平均数多的部分给对方,就是先把两人的书合在一起,然后平均分。 
?9+5=14(本)?14÷2=7(本)?9-7=2(本)? 
师:比较两种方法,说一说哪种方法更简单。(生讨论交流,第一种方法简单,但是第二种解题思路可以借鉴、学习) 
师生小结:这道题中蕴含着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移多补少。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设计意图:面对实际生活问题,借助学具,在操作中理解“移多补少”的含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教学“已知部分和,求单一量”问题。 
例:一双手套和一双袜子的价钱各是多少元?(课件出示) 
师:读图理解信息,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吗? 
 (预设) 
生1:一双手套和一双袜子共27元;一双手套和四双袜子共54元。? 
生2:问题是一双手套和一双袜子的价钱各是多少元? 
师:想一想,54元比27元多的钱是买什么需要的钱?? 
师: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预设) 
生1: 54元比27元多的钱是买3双袜子的钱,因此利用上面的信息可以求出一双袜子的单价。 
 (54-27)÷3=9(元) 
生2:袜子的单价是9元知道后,手套的钱就简单多了,列式27-9=18(元)就是一双手套的单价。 
师生交流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再检验所得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 在观察中发现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在讨论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师生总结提升。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3题。 
2、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4题。 
设计意图: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移多补少”和“等量代换”数学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2、在练习中巩固“移多补少”或“逆推法”(俗称“还原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你对“移多补少”和“整体代换”数学知识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设计意图: 在反思中梳理和整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在理解和辨析中再次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框架,同时也在困惑中查漏补缺,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框架进行一次精心“装修”和“检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内容共设计了2个问题,用来探索典型数学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第1个问题是移多补少的问题,第2个问题要用“整体代换”数学思想来解决。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够理解,为此,采取了按数量对应、关系排列、画图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在本节课,学生比较活跃,各抒己见,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时间,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了初步的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