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2020年秋季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远古人类,生活在云南省的是(
)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2.下图是北京人生活场景的想象图,该图的创作依据是
A.考古发现
B.文献材料
C.文学作品
D.历史照片
3.在学完《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会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
B.使用磨制石器
C.住在干栏式的房子里
D.会用骨针缝衣服
4.韩非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承受不住)禽兽虫蛇(的迫害)。”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最恰当的选择是
A.学会制作工具,抵御野兽
B.住在山洞里,躲避虫蛇
C.懂得用火,追逐野兽
D.结成集体过群居生活,共同生存
5.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原始人类,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还会缝制衣服。你认为这群原始人类应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6.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
A.北京人狩猎
B.山顶洞人捕鱼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7.神农教民种粟、黄帝“蒸谷为饭”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已经( )
A.出现原始农业
B.进入青铜时代
C.实行分封制度
D.掌握冶铁技术
8.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9.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人
⑤大汶口原始居民
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0.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一幅阪泉大战的示意图,应该选择图中的
12.海内外华人总是自称为“炎黄子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炎帝和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
B.炎黄时期相当于我国原始社会晚期
C.远古传说就是真实的历史
D.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13.有学者认为“神话的虚构是一目了然的;传
则包含有事实的成分,即使这成分很少”。据此理解,以下属于传说的是
A.北京人
B.半坡居民
C.炎黄二帝
D.盘古开天
14.下列对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办法“禅让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任部落联盟首领任命
B.部落联盟推选
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产生
D.德高望重的人自由竞选
15.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内容纳入同一个学习主题,则该主题最准确的表述是
A.中华文明探源
B.大变革的时代
C.大一统的时代
D.大分裂的时代
二、辨析改错(8分)
16.中华文明大厦建立于史前文化的深厚基础和肥沃土壤之上,历史源远流长。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北京人。
【
】改正:
(2)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
】改正:
(3)半坡居民懂得使用天然漆。
【
】改正:
(4)为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鲧。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某考古队在陕西发现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文化遗址,在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墨西哥和欧洲虽有粟的发现,但年代均较中国晚。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农具、陶器、白菜种子等。
材料二1973年,浙江余姚发现某聚落遗址,考古学家发掘了大量的文物,还发现了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比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同时还出土了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遗址?(2分)
(2)根据材料一中“粟粒、陶器、白菜种子”这些出土遗存,说明这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二中“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这些遗存,说明这一原始居民在
世界上的贡献。(3分)
(4)这两种现象的出现促使原始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见下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能印证黄帝传说的考古发掘。(2分)
材料三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成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黄帝本纪》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帝和炎帝之间发生的战争。(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能提供历史信息的三种途径并指出其中最可靠的途径。(3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再现史前人类活动。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1)【寻找证物】(6分)
七年级某班历史课堂:同学A发挥想象力,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请你为他的描述寻找证据。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仲。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有关北京人的化石与遗存物(北京人遗址出土)
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填写图号)
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填写图号)
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填写图号)
(2)【进行解释】(4分)
以下是同学B搜集的反映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请你仿照范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
范例:“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见证:半坡人会制作陶器。
“骨耜”可以见证:
“复原的干栏式房屋”可以见证:
(3)【得出结论】(2分)
由上述探究可知,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
第一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谋人生活的地点。半坡人生活在陕西省,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省。故选C。
2.A【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与考古发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先后发现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推动了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该图即是根据考古发现创作的。故选A。
3.A【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居住在山洞里,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A项与北京人相符,故选A。
4.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恶劣,人民少而禽兽众,仅凭个人的力量和简单的工具难以生存,他们往往结成集体生活在一起,过群居生活,共同生存。故选D。
5.C【解析】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紧扣题干中关键信息“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原始人类应该是山顶洞人。故选C。
6.C【解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故选C。
7.A
【解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知道炎帝和黄帝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神农教民种粟、黄帝“蒸谷为饭”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已经出现原始农业,“神农教民种粟”、“黄帝‘蒸谷为饭’”都是关于农耕文明的神话传说。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选:A。
8.C【解析】本题考查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据材料内容“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说明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的农耕生活。故选C。
9.C【解析】本题考查史前时期远古人类使用石器的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居民、河姆渡人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故选C。
10.B【解析】本题考查半坡居民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可排除①;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可排除④。故选B。
11.A【解析】本题考查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战败。故选A。
12.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远古传说就是真实的历史”的说法错误,因为远古传说只有被史料证实才是真实的历史。故选C。
13.C【解析】本题考查远古的传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半坡居民属于考古发现,A、B两项不符合题意;炎黄二帝的事迹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包含了早期国家起源的重要内容(如发明农业工具等),C项符合题意;盘古开天作为神话的虚构是一目了然的,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B【解析】本题考查禅让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项制度,关键词是民主推选,故选B。
15.A【解析】本题考查史前时期的阶段特征。根据题干“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内容”可知与原始社会有关,这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故选A。
16.(1)ד北京人”改为“元谋人”
(2)√
(3)ד半坡居民”改为“河姆渡人”
(4)ד鲧”改为“禹”
【解析】第(1)问,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第(2)问,我国先民对粟等农作物的人工栽培在10000年左右出现。第(3)问,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第(4)问,鲧的儿子禹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17.(1)半坡居民遗址和河姆渡人遗址。
(2)会制作陶器,种植粟和蔬菜。
(3)稻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4)原始居民可以不再靠渔猎和采集为生,而可以种植稻或粟等农作物,生活所需食物有了稳定来源,原始居民开始了定居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第(1)问,由材料一中信息“陕西”“粟粒”可知是半坡居民,由材料二中信息“浙江余姚”“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可知是河姆渡人。第
(2)(3)问,结合设问中提供的实物及所学知识归纳其生产生活特点即可。第(4)问,原始农耕文明的出现使定居成为可能,而且食物来源有一定的保障。
18.(1)建造宫室(房屋)、制作衣裳、制造船只、养蚕缫丝、发明文字。(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2)石器时代陶瓷上的刻画符号。(文字的发明)
(3)阪泉之战。
(4)神话传说(口述史料),出土文物资料(实物史料),史书记载(文献史料)。出土文物资料(实物史料)。
【解析】本题考查远古传说的相关内容。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图示的物品进行归纳作答。第(2)问,根据传说中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可知刻画符号与之吻合。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出发生在黄帝和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即可。第(4)问,材料一反映的是传说,材料二反映的是出土文物,材料三反映的是史书记载,最为可信
的是出土文物。
19.(1)①:图一、图二②:图四、图五③:图三
(2)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河姆渡人会建造房屋(或过着定居生活)
(3)考古发现
【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相关内容。第(1)问,描述①提供的是北京人体貌特征的信息,化石与遗存物中的头盖骨、肢骨和牙齿可为此提供考古依据;描述②提供的是北京人用工具获取猎物的信息,化石与遗存物中的鹿骨化石、砍砸器与刮削器可为此提供考古依据;描述③提供的是北京人用火的信息,化石与遗存物中的被火烧过的朴树籽可为此提供考古依据。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骨耜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用于居住的。第(3)问,结合考古发现与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关系方面分析作答。
①打制石器
②钻孔石斧
③人面鱼纹彩陶盆
④稻谷遗存
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临摹)
七孔骨笛(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
图一
头盖骨化石
图二
肢骨与牙齿化石
图三
被火烧过
的朴树籽
图四
砍砸器与刮削器
图五
鹿骨化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