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熟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结果,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展示引发对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发展、高潮和结果等的自学,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理解戊戌变法所产生的影响,并比较与洋务运动的区别与联系;用对比的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与学的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教与学的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戊戌六君子被杀的资料:
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风雨如晦,杀气阴森。戊戌变法 ( http: / / data. / history / wxbf161 / " \t "_blank )失败了,谭嗣同 ( http: / / data. / person / tansitong5539 / " \t "_blank )、杨锐 ( http: / / data. / person / yangrui21090 / " \t "_blank )、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君子”在这里引颈就戮。
当“戊戌六君子 ( http: / / data. / history / wx6jz5540 / " \t "_blank )”就义之日,京城万人空巷,围观民众水泄不通。可众多的阿Q们怀里揣着的,却是蘸血的馒头。行刑过程中,围观的市民百姓纷纷指着六君子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一些看热闹的等不及了,嚷嚷道:“快杀快杀,别磨磨蹭蹭!”自从六君子被逮捕审判,许多此前与他们来往密切的京官噤若寒蝉,多所避忌,就连他们的亲友故旧也深恐株连自己,吓得多日闭门不出。
红墙内的慈禧太后 ( http: / / data. / person / c-th3944 / " \t "_blank )微笑了--她把这场喋血的表演精心安排在菜市口,就是要公开告诉人们,这六个家伙实是罪不可赦,不杀无以平民愤。而大清子民们也欣然认同了这一判决,目睹这惨烈的一幕后,他们默默地告诫自己乃至子孙:王法无情,谁要想冒犯大清的铁律天条,这些乱党的下场就摆在眼前。
2.教师结合所出示的资料进行引导:
同学们通过资料的阅读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难道“戊戌六君子”真的是“乱党”吗 他们“冒犯大清”的活动是什么?通过学习本课你会找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环节一:自主学习
自学要求:结合导读资料引发的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自读教材结合导入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导入资料段一中所说的“戊戌变法”的起止时间、变法内容、结果分别如何?
2.“戊戌变法”是“维新变法”的高潮,阅读教材后请思考回答:
(1)维新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2)哪件事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请说出该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时间、地点、领导者。该事件后至戊戌变法前,维新派又进行了哪些维新活动?
3、想一想,结合导入《戊戌六君子被杀》资料说下当时社会中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最终造成什么后果?
4、结合导读材料段二和段三请你说下最终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环节二:各组选出优秀的提纲设计,实物投影展示。师生给予点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对无法解决的提交课堂。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导学问题及其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维新运动展开的背景。
【引导】为化整为零解决疑难,先提供两个问题搭建问题台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拾阶而上, 最终为疑难问题的解决搭建平台。所设问题如下: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上书”举人的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这些应试举人还同时要求变法?
(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2.百日维新的内容。
【引导】
先组织学生对变法内容进行逐条分析
政治上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维新派参与政治,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阻挠。
经济上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有利于西学传播,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军事上 训练新式军队
然后归纳出百日维新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维新派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这软弱的一面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掌握实权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也难以阻挡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内容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作比较。并使学生体会出这两种探索方式各自不同的特点: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科技,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结合导入资料说出社会中不同阶层对戊戌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造成什么后果?
【引导】结合资料《戊戌六君子被杀》让学生通过对相关的信息分析得出结论: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的人们感到变不变法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并且对此进行拓展引导让学生明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引导】
让学生结合问题2和3进行讨论,并有此得出结论:戊戌变法的失败根本的内在原因是维新派自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客观的外在原因则是顽固派势力的强大。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绞杀下,维新人士有的被杀,如谭嗣同等,有的逃亡海外,如康有为,梁启超等,这“死”与“逃”你是如何认识的?
【引导】
结合教材谭嗣同的临终遗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的其所……”来理解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的高尚品格。特别“死得其所”更能体现出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的奉献精神,对后人有激励作用。而“康有为、梁启超”出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又起了怎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利用学生知识结构展示情况,结合本课所学知识,系统制作知识结构提纲。
:
2.教师强化:这场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这是一场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命运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1.“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悲剧”但1895年就那群举子揭开了一场延续数年的救亡运动的序幕。其中这场“运动”是指( )
A.戊戌变法 B.公车上书 C.创办强学会 D.废除科举制度
2.1895至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 )
A.救亡图存,变法图存 B.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C.驱除鞑辱,恢复中华 D.外争国权,内出国贼
3.因学堂废八股设西学,当事人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当事人辩解道:“此乃皇上旨意,何罪之有?”此“皇上”是指( )
A.道光帝 B.光绪帝 C.道光帝 D.同治帝
4.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原因是( )
A.采取了改良形式 B广泛发动群众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创办报刊
5.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采取的相同措施有( )
A.改革政府机构 B.创办报刊 C.开放言论 D.创办新式学堂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论,“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即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悔?”
材料二: 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因变法而流血。如果有的话就让我来做第一个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维新派认为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他们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挽救民族危亡的?
2.从材料二看,这位为变法而流血的“第一人”是谁?
3.综合分析两则材料,结合所学请说出维新派采取的救亡图存的措施取得成功了吗?原因有哪些?
七、教、学后记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1、B 2、A 3、B 4 、C 5、D
二:
1.原因: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 措施: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
2.谭嗣同
3.没有成功。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脱离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 顽固派力量的强大。
直接原因:
领导人:
内容;
意义;
序 幕
公车上书
戊
戌
变
法
创办团体:强学会
酝酿和开展
报刊:《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
学堂:京师大学堂
时间:
内容:
性质:
意义:
高 潮: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