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23《囚绿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23《囚绿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9 17:52:51

文档简介

《囚绿记》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主动学习散文,切实提高散文的综合分析能力,获得精神情感上的体验,得到审美娱悦的情感体验尤为关键。要理解散文需要一定的文化、经验积累,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时达不到一定高度,这就需要教师寻找一些适宜的途径,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初中一般接触的比较多的是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所以要认真的对待托物言志类的散文的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已经系统的学习过几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所以对学生而言理解这类散文所写事物外在的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并不是难事,关键在九年级的这个时候是教会学生探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这类散文的主题的技巧,寻找切实有效地途径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散文的能力。
考虑到课时的安排,这节课是要在一课时内完成的,《囚绿记》篇幅比较长,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对于教学任务完成来说也是比较紧张的。因此课前要求学生充分的进行预习,要查找过去所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回顾其内容与主旨。
同时本文是九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的文章,本文是在学习了《绿》之后,老师虽已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文,但仅是《绿》一篇文章的学习,学生显然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在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捕捉不到重点词句;在批注时,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因此,在本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准确、巧妙地运用圈点批注这一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善于读书。
一、实践过程
1、通过出示的“绿”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通过图片的欣赏调动学生回顾学过哪些写绿的古诗句,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并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
2、通过初读文题,让学生思考最想了解什么,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意识到文章标题对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3、通过学生自由地品读全文,结合圈点描写常春藤的重要词句,加以归纳、提炼,批注,把握常春藤的这一“物”的特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把握托物言志的散文首先要把握准所托之“物”的特征,并意识到学会抓住景物特点的重要性。
4、通过让学生圈点并反复品味体验作者对常春藤的感情的语句来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散文“读”是手段,“悟”才是目的,帮助他们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做好准备。
5、通过圈点文中关键的语句,了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文本中的“文眼”与隐含的文意,准确把握散文主题。
6、通过学生回顾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其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使学生懂得这类散文主旨归纳的一般技巧,鼓励学生在对个体案例的发散性思考过程中总结出共同的规律并学会学以致用。
二、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课堂氛围民主、热烈。当代散文的阅读注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课堂中,教师采取了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对于常春藤的特征,以及作者对绿藤的不同情感,学生们畅所欲言。
当代散文的阅读必须以充分地感知为前提,本文就做到了有充分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课可谓是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所接触到的文字材料,实质是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本堂课读的形式很多,有自由朗读、默读、跳读、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这堂课的结构层层深入,有冷静而深入的思考。通过“物”、“情”“理”的富有层次的相应提问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通过本节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反复的朗读、准确的圈点批注,仔细品味来把握挖掘这类文章的主题的技巧,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提高了散文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问题与建议
学生在寻找描写常春藤句子,把握其“物”的特征时,总会寻找一些抒情的句子,所以把握“物”的特征这一部分时间较长,所以后面的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另外学生在表述看法时,有脱离文本,有缺乏根据的现象,建议以后要多加强学生结合文本准确表述看法的相关训练。附件2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应用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重,是因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不像记叙文那样完整,说明文那样明白。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散文时觉得比较费劲,在做与散文相关的练习题时也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初中的散文一般接触的比较多的是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所以要认真的对待托物言志类的散文的教学。而要教好这类散文,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考虑到课时的安排,这节课是要在一课时内完成的,《囚绿记》篇幅比较长,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对于教学任务完成来说也是比较紧张的。因此,课前要求学生充分的进行预习:(1)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2)通读课文三遍,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3)查找过去所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回顾其内容与主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2)理解作者对绿的深深热爱,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3)学会分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散文主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描写之物特征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圈点、品味,学会探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这类散文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感受作者忠于祖国的情怀。(2)学会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自主学习并批注散文的词句,养成勤于读书的好习惯。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一般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散文时觉得比较费劲,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完全代替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实践,使学生处在压抑性的被动地位。不少学生不能迅速理解散文的文意,把握文章的脉络,不能体味散文的情与美,大多的散文教学只完成了理解训练,而且仅是表层的词句理解训练,并未深入散文的本质,散文的思路、赏析的技巧不见踪迹。可见,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已成为必然而且尤为关键。初中的散文一般接触的比较多的是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所以要认真的对待托物言志类的散文的教学,以此类文章的教学来带动散文教学。要理解散文需要一定的文化、经验积累,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时达不到一定高度,这就需要教师寻找一些适宜的途径与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主动学习散文,切实提高散文的综合分析能力,获得精神情感上的体验,得到审美娱悦的情感体验。从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特点来看,在此之前,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已经系统的学习过几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所以对学生而言,理解这类散文所写事物外在的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并不是难事,关键在九年级的这个时候是学会探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这类散文的主题的技巧,寻找切实有效地途径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托物言志类散文的能力。同时本文是九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的文章,本文是在学习了《绿》之后,老师虽已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文,但仅是《绿》一篇文章的学习,学生显然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在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捕捉不到重点词句;在批注时,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因此,在本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准确、巧妙地运用圈点批注这一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善于读书。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1、通过出示的“绿”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通过图片的欣赏调动学生回顾学过哪些写绿的古诗句,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并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2、通过初读文题,让学生思考最想了解什么,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意识到文章标题对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性。3、通过学生自由地品读全文,结合圈点描写常春藤的重要词句,加以归纳、提炼,批注,把握常春藤的这一“物”的特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把握托物言志的散文首先要把握准所托之“物”的特征,并意识到学会抓住景物特点的重要性。4、通过让学生圈点并反复品味体验作者对常春藤的感情的语句来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散文“读”是手段,“悟”才是目的,帮助他们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做好准备。5、通过圈点文中关键的语句,了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文本中的“文眼”与隐含的文意,准确把握散文主题。6、通过学生回顾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其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使学生懂得这类散文主旨归纳的一般技巧,鼓励学生在对个体案例的发散性思考过程中总结出共同的规律并学会学以致用。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1、插入大量色彩明亮的绿叶图片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2、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3、播放有音乐伴奏的朗读课文录音,并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1、学生互评 在让学生通过圈点并反复品读体验作者对常春藤的感情,进行选择性配乐朗读之后,请其他学生针对其朗读进行点评,目的是以对朗读的点评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2、教师点评 在请学生通过结合对绿藤的特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眼”的品读概括出绿藤的象征意义之后,教师再进行点评,目的是告诉学生“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的相关激发:借常青藤的想象描写,是为了启人联想,给人留下思维空白,通过深沉的意境,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拓展并加深学生对这类文体的认识。《囚绿记》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1、背景说明:一般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散文时觉得比较费劲,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完全代替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实践,使学生处在压抑性的被动地位。不少学生不能迅速理解散文的文意,把握文章的脉络,不能体味散文的情与美,大多的散文教学只完成了理解训练,而且仅是表层的词句理解训练,并未深入散文的本质,散文的思路、赏析的技巧不见踪迹。可见,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已成为必然而且尤为关键。初中的散文一般接触的比较多的是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所以要认真的对待托物言志类的散文的教学,以此类文章的教学来带动散文教学。要理解散文需要一定的文化、经验积累,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时达不到一定高度,这就需要教师寻找一些适宜的途径与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主动学习散文,切实提高散文的综合分析能力,获得精神情感上的体验,得到审美娱悦的情感体验。怎样掌握圈点批注的品读文章的方法,形成提炼托物言志类散文主题的能力,再通过迁移练习来巩固、训练、提高是本堂课的关键。2、课题的意义:通过散文阅读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有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自觉进行审美判断,吸收文化,创造性阅读,从而提升自觉审美的能力。中考对散文有着具体要求,九年级的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把握主题思想、语言风格等。因而本节课中主要是通过本课来学会挖掘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主题,掌握技巧,提高综合分析散文的能力,以达到中考的要求。另外,本文是九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的文章,“学会读书——圈点批注”是本单元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本课题的学习是紧随散文《绿》之后,仅《绿》一篇文章的学习,学生显然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在圈点时往往仍会出现抓不住要点,捕捉不到重点词句的现象;在批注时,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所以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准确把握圈点批注这一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善于读书的好习惯的目的。3、课题介绍:课题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囚绿记》。
问题设计 1、绿色让你想到些什么,回忆一下,写绿的古诗句有哪些?2、从文题中,你们最想了解什么?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点出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在文旁作些批注。想一想:这是一片怎样的常春藤?3、圈点出作者对常春藤的感情的语句,想一想:“我”对常春藤的情感是怎样的?作者对长春藤的喜爱之情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的?5、作者难道仅为写对绿藤的喜爱之情,而去写绿藤吗 有更深的用意吗?6、写常春藤并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想托物言志。你在初中阶段还学过哪些这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呢?如何去挖掘这类散文的主题呢?7、《金色花》就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请运用所学的方法,挖掘它的主题。
教学构想: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重,是因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不像记叙文那样完整,说明文那样明白。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散文时觉得比较费劲,在做与散文相关的练习题时也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初中的散文一般接触的比较多的是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所以要认真的对待托物言志类的散文的教学。而要教好这类散文,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考虑到课时的安排,这节课是要在一课时内完成的,《囚绿记》篇幅比较长,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对于教学任务完成来说是比较紧张的。因此,课前要求学生充分的进行预习:(1)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2)通读课文三遍,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3)查找过去所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回顾其内容与主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2)理解作者对绿的深深热爱,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3)学会分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散文主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描写之物特征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圈点、品味,学会探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这类散文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感受作者忠于祖国的情怀。(2)学会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自主学习并批注散文的词句,养成善于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领悟作者寄寓在鲜明形象中的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描写绿色的文字的涵泳,体味“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品味分析法 合作探究法
所需设备: 电脑多媒体辅助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1、(出示绿叶图片)看到绿色你想到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写绿的古诗句有哪些? 学生回忆思考写绿的古诗句。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体作用,调动知识储备。
授课过程:(一)解读文题1、初读文题,从文题中你们最想了解什么?2、“囚绿记”这三个字作何解释?(二)把握“物”特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点出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在文旁作些批注。思考:这是一片怎样的常春藤?(三)品味文中“情” (1)让学生跳读课文,圈点出相关语句,想一想:对常春藤的情感是怎样的?这情感是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的?(2)让学生配乐齐读第5—8节,再来体会一下作者对绿藤的喜爱。(四)探究深层意 (1)请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并合作交流:作者难道仅为抒发对绿藤的个人喜好,写绿藤有没有更深的用意呢?(2)教师投影与学生共同认识作者,补充牺牲的资料。(3)请学生齐读10-14节,品悟写作深意。(五)提升能力(1)让学生思考:写常春藤并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想托物来言志。思考:你在初中阶段还学过哪些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呢?(2)请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去挖掘这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的主题呢?有何技巧吗? 质疑、思考、解读文题浏览文章,一句话概括课文能内容。学生圈点批注、交流并认识绿的特点:(1)蓬勃、生机(2)向 着 阳 光(3)固 执(执 著)(1)学生圈点、交流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2)学生认识作者复杂的情感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传达。学生合作交流课文原句,认识主旨。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并认识作者陆蠡是“有着中国人坚硬的风骨,在强暴面前不会低头,灵魂不会屈服”的人。学生回顾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学生交流并归纳挖掘托物言志散文主题的技巧。 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意识到文章标题对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训练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过圈点、批注、品读,使学生认识绿的特点。并认识到:描绘景物必须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圈点、批注、品读,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基调是出于对它无尽的爱。通过学生自主寻找关键的“文眼”,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本文的写作主旨。进一步了解作者创作缘由。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进行举一反三,提升思维深度。通过学生的分析探讨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主题概括的技巧。
课堂小结:作者是以一株常春藤,以小见大,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在作者诗情画意中得到美的享受。
课外延伸:《金色花》就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请运用所学的方法,挖掘它的主题。 让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共19张PPT)
同学们回忆一下,
写绿的古诗句有哪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
陆 蠡
囚绿记
把握“物”特征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出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作批注。
  
思考:
这是一片 的常春藤,为什么?
          
          
蓬勃、生机
向着阳光
固执(执著)
(长春藤、绿)
品味文中“情”
  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对常春藤的感情是怎样的?具体表现在哪里?在文中圈点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
喜爱、满足 爱之深、恼之切 敬佩 惦记牵挂
探究深层意
想一想:
   作者难道仅仅是为了抒发喜爱常春藤而去写常春藤吗 还有更深的用意吗?
找关键的语句
了解写作背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了,时值日寇入侵,中华大地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内忧外患,人们陷入压抑苦闷之中。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仍激荡着有抱负、勇于抗争的人们,他们以自己的热情与鲜血和这个黑暗的现状进行着抗争。全国上下抗日的情绪十分高涨。
蓬勃、生机
向 着 阳 光
固执(执 著)
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 、自由
坚贞不屈
(长春藤、绿)——象征
  陆蠡是位很有才华的散文家,他能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作品大都是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表现出作者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其文笔清丽、醇厚,感情朴实、诚挚。   1942年,年仅34岁的他,就死于日寇的枪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了 解 作 者
  探讨方法 
  我们还学过哪些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该如何去挖掘这类文章的主题呢?
分析事物特征
抓住关键语句
了解写作背景
(朗读、圈点、品味)
  《金色花》就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请运用所学的方法,挖掘它的主题。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