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9 17:52:51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李 森

一双草鞋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
那是父亲;
一根扁担舞出清冷的月色,
那是父亲;
一支烟枪就可以解脱所有苦愁,
那是父亲。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
谁都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
那,我的父亲呢?
学习目标:
  
1、把握父亲的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读台阶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品台阶
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选择最打动你的地方动情的朗读,并说说这里表现了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品台阶
细节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悟台阶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这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作者李森祥给入选教材时的编者的信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1、 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台阶》是九下的一篇课文,而且篇幅较长,主题深刻,要让学生掌握有一定困难。但我想,只要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并能引起共鸣就算成功了,所以这堂课我没有设置过多的学习目标,因为我觉得一节课的抓手如果太多的话,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从这一点出发,我给本节课设置了一个一般目标和一个特色目标,一般目标就是让学生能概括文意并搞清楚两个问题,“为什么”和“怎么样”,也就是“父亲为什么要建”和“父亲怎么样建”。在这个基础上我设置的特色目标就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本文的细节描写以及从中所反应得父亲的为人和品性。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细节描写,我特地出示了细节描写的概念并带学生共同回顾了以前所学的细节描写。另外,我过去在讲解本课时往往只是把主题定在理解父爱上,但通过深读课文,我觉得本文的主题应该不仅仅是此,而是对当时整个农民的精神状态的探究,既有人性的复苏,又有自卑的心理,既想实现被尊重的愿望,又找不到合适正确的途径。所以我从这点问题入手,是想引领学生从更深层次上体会父辈的饿艰辛和迷惘。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 导入    教师朗诵《写给父亲》导入:(出示投影)出示学习目标:(出示投影)  1、把握父亲的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二、读台阶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两个问题:(中间可穿插生字词的讲解)(出示投影)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三、品台阶(出示投影)1、用心来品味一下,看看父亲是怎样造起这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2.选择最打动你的地方动情的朗读,并说说这里表现了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示例学生实际操作,好的句子可以集体朗读。(跳读课文,找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加以赏析,注意细节描写。)    请同学们用“父亲是 的人,由 可以看出”的句式谈谈你的理解。  3、出示细节描写概念,带学生一起回顾过去学过的细节描写。四、悟台阶高高的台阶建好了,家里的地位高了吗?父亲得到了他想要的尊重了吗?(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投影出示作者写给编者的信) 五、总结: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六、作业: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  推荐书目:苏童《七三年冬天的一个夜晚》、 梁实秋《代沟》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台阶》是九下的一篇课文,而且篇幅较长,主题深刻,要让学生掌握有一定困难。所以在课件制作上我给本节课设置了一个一般目标和一个特色目标,一般目标就是让学生能概括文意并搞清楚两个问题,“为什么”和“怎么样”,也就是“父亲为什么要建”和“父亲怎么样建”。在这个基础上我设置的特色目标就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本文的细节描写以及从中所反应得父亲的为人和品性。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细节描写,我特地出示了细节描写的概念并带学生共同回顾了以前所学的细节描写。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一、评价工具:教师口头评价和学生互动评价二、评价思路和目的:1、课堂环境是否和谐、民主。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基本前提。赞可夫说过: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出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上课堂,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唯有在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消除心理压力,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精神振奋,创造力也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要形成良好教学氛围,关键在于老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应保持和学生在人格、情感、心理上的平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卢梭说:说教之所以最没有用处,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说的,既没有区别,也没有选择。2、思维训练是否有梯度与层次感。 目前的语文课堂存在有思维空白的缺陷,主要有两种表现:一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学生独立思维的过程;二是老师的提问学生答后不注重引导或不作恰当的评价,容易形成学生思考的麻木。 叶圣陶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即入更深。”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教学设计是否体现语文特质,具有启发性、逻辑性、发展性。 语文课堂在操作中应有运用朗读、讨论、自由表述等常见方法,离开了这些方法,课堂往往难以支撑。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讨论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不应成为老师单极表现的舞台,更不应成为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学生应有自动表述的权利和机会。要鼓励学生质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如此才能真正地激发兴趣。4、课堂是否有师生情感的融通与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因此注重师生情感上的融合是最能感染和影响学生的重要基础,教师自身的情感、审美情趣,观念与行为不自然地都会在课堂中得到一定的展现,同时作为教育者,他的教育思想、观念、目的又使他不断地调控自己,因此师生情感上的融合又更易出色地展现自己的个性,更易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中激起火花,而造成双方身心愉悦的效果。5、是否注重学生回答的个性化,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语文课堂要让其焕发出活力,有生气,就需要我们教师放弃“标准化”的统治思想,如对任何内容都“五花大绑”,循规蹈矩,这本身就违背了人文科学极具模糊性的特点,一味地追求自然科学的精确,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保护学生的求异性体现,不要过多地注重结果,而应关注其过程。 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多地取决于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语文教师要敢于对教材、教参作创造性的取舍与补充,这样才能有鲜活的水出现,课堂才有生气。《台阶》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  
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写自己父亲的一个侧面。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父亲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 导入    
教师朗诵《写给父亲》导入:
一双草鞋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
那是父亲;
一根扁担舞出清冷的月色,
那是父亲;
一支烟枪就可以解脱所有苦愁,
那是父亲。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
谁都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
那,我的父亲呢?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出示学习目标:  
1、把握父亲的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二、读台阶
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两个问题:(中间可穿插生字词的讲解)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三、品台阶
1、用心来品味一下,看看父亲是怎样造起这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2.选择最打动你的地方动情的朗读,并说说这里表现了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示例
学生实际操作,好的句子可以集体朗读。
(跳读课文,找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加以赏析,注意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特点是所写的内容虽然细小,却小中见大,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或深刻的主题。  
例如:文中写父亲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辛苦劳作。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是个细节刻画,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来说明父亲冬天为建造新房的辛苦。  
又如:建造新屋时,对父亲喜悦之情的刻画,“父亲的两手都没出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用描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来表现他愿望终于实现,内心无比喜悦、手足无措的样子,与前文说父亲是位“老实厚道”的人相呼应。  
请同学们用“父亲是 的人,由 可以看出”的句式谈谈你的理解。  
3、出示细节描写概念,带学生一起回顾过去学过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四、悟台阶
高高的台阶建好了,家里的地位高了吗?父亲得到了他想要的尊重了吗?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发言,教师点拨。)
(出示作者写给编者的信: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这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作者李森祥给入选教材时的编者的信)
五、总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六、作业: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  
推荐书目:苏童《七三年冬天的一个夜晚》、 梁实秋《代沟》  《台阶》教学实践报告
一、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台阶》是九下的一篇课文,而且篇幅较长,主题深刻,要让学生掌握有一定困难。但我想,只要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并能引起共鸣就算成功了,所以这堂课我没有设置过多的学习目标,因为我觉得一节课的抓手如果太多的话,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从这一点出发,我给本节课设置了一个一般目标和一个特色目标,一般目标就是让学生能概括文意并搞清楚两个问题,“为什么”和“怎么样”,也就是“父亲为什么要建”和“父亲怎么样建”。在这个基础上我设置的特色目标就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本文的细节描写以及从中所反应得父亲的为人和品性。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细节描写,我特地出示了细节描写的概念并带学生共同回顾了以前所学的细节描写。
另外,我过去在讲解本课时往往只是把主题定在理解父爱上,但通过深读课文,我觉得本文的主题应该不仅仅是此,而是对当时整个农民的精神状态的探究,既有人性的复苏,又有自卑的心理,既想实现被尊重的愿望,又找不到合适正确的途径。所以我从这点问题入手,是想引领学生从更深层次上体会父辈的饿艰辛和迷惘。
二、实践过程
一、 导入    
教师朗诵《写给父亲》导入: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出示学习目标:  
1、把握父亲的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二、读台阶
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两个问题:(中间可穿插生字词的讲解)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三、品台阶
1、用心来品味一下,看看父亲是怎样造起这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2.选择最打动你的地方动情的朗读,并说说这里表现了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示例
学生实际操作,好的句子可以集体朗读。
(跳读课文,找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加以赏析,注意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特点是所写的内容虽然细小,却小中见大,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或深刻的主题。  
例如:文中写父亲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辛苦劳作。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是个细节刻画,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来说明父亲冬天为建造新房的辛苦。  
又如:建造新屋时,对父亲喜悦之情的刻画,“父亲的两手都没出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用描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来表现他愿望终于实现,内心无比喜悦、手足无措的样子,与前文说父亲是位“老实厚道”的人相呼应。  
请同学们用“父亲是 的人,由 可以看出”的句式谈谈你的理解。  
3、出示细节描写概念,带学生一起回顾过去学过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四、悟台阶
高高的台阶建好了,家里的地位高了吗?父亲得到了他想要的尊重了吗?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发言,教师点拨。)
(出示作者写给编者的信:
五、总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六、作业: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  
推荐书目:苏童《七三年冬天的一个夜晚》、 梁实秋《代沟》 
实践反思及问题建议 
事后综观这一堂课,我觉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体验深刻。但细细一琢磨,不禁深感遗憾:本来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并学习父亲身上所体现的拼搏实干、有志气、有毅力的精神品质,但通过讨论却发现部分学生并不认同父亲的这一做法,缘何结果适得其反?很显然在《台阶》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生成内容与教学预设目标不一致的意外情节,但我却没能很好的把握处理好预设外生成的意外问题,使课堂教学有所偏颇。
《台阶》一课提醒了我要在预设和生成的“碰撞”之间寻找突破,以期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预设VS生成之一: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现实之间的关系
我总觉得教学目标与教学现实(包括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实际)相一致是一堂有效的合格的课堂。但在《台阶》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注重教学现实,表现为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苛求出现生成的场面,围绕生成进行大做文章,仿佛不这样做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维。
在《台阶》教学中,当教学现实出现“父亲可以外出打工改变现实”这一生成内容时,我意识到学生的主体体验,及时把握了这一生成内容,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他们进行一番讨论。但很可惜我没有意识到将生成的内容如何有效地纳入到开放的教学目标中去或忘记了预设的目标,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使整个生成的教学现实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导致生成引导步入误区。
新课程指出,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但真理再向前一步就会成为谬论,脱离文本实际而对学生过分的尊重就会显得很荒唐,如《愚公移山》说愚公破坏生态环境,《背影》说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等。因此,当生成偏离预设,当教学现实脱离教学目标时,课堂生成又有何意义?
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预设与生成不一致的意外事件呢?当课堂生成出现时,我想我们教师就应及时调整预设,腾出较短时间处理好预设之外的生成情况,然后再迅速回到预设上去,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台阶》一课中学生提出的“父亲可以外出打工改变现实”的想法是偏离原教学预设的意外问题,但当时假如我能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这一问题“宕开一笔”,巧妙插入文本背景的介绍(如:可以告诉学生改革开放前期,农民思想比较保守,不敢跳出家门,背井离乡),这样的话我想学生也不至于在这一问题上脱离文本而漫无边际地乱谈,反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父亲这一做法的认识,接着回到原先的环节,一切自然而成,收放自如,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预设VS生成之二:处理好文本解读与迁移拓展之间的关系
迁移拓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生成的主要表现。应该说《台阶》课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课堂中设置的问题:你觉得父亲的做法值得吗?),这一拓展做的较好,注重将学生的生活体验纳入到课堂中去。但事后我却发现自己当时太仓促了,学生根本还没有深入细读课文,对父亲的形象还没有深入文本理解,只是浅尝辄止,就意欲引导学生谈感受、谈认识,匆忙进行拓展,导致迁移拓展偏离目标。显然有效的迁移拓展应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理解断章取义,迁移拓展必定是无效的。
因此,我觉得有效的迁移拓展应建立在深入正确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这里的文本解读应是我们教师的预设内容之一。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诚然,这样的表达本身并无不妥。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因而恰当地把握教材、正确解读文本便显得尤为重要。我想《台阶》一课如果多给学生一些深入解读文本的时间,引导学生明确父亲并不是住房不好意欲改善生活条件而去苦干大半辈子造九级新房的,如此一来学生也不会只停留在怎么想法子去赚钱造房子的问题上来。
因此,我们如果对文本整体解读尚未做到,就脱离文本,瞄准一点进入迁移拓展,引出学生成性的东西,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明显不符合我们的阅读认知规律。
预设VS生成之三:处理好文本教育与价值观形成之间的关系
语文新课程非常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我也就比较喜欢引导学生探讨“你从文中读到什么?你有何感想?你怎么理解这篇文章或这个人和形象”等话题。在《台阶》课堂上设置“你觉得父亲的做法值得吗?”这个问题我就是想费尽心思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注重学生自己思想感情,以达成生成内容的出现。然而我却忽略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理解来挖掘文本深层内涵,只是让学生漫无边际谈着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没有达到与文本作者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沟通、情感的碰撞。学生生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也就与文本本身的教育意义没有直接的关联,这样的生成性课堂有何效率?
很明显在《台阶》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文字和背景,就会发现文中的父亲并不缺住房,父亲只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文中用大量笔墨渲染父亲的辛勤劳动,为的就是塑造当时中国农民自强自尊的一种形象。让学生明白这些,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本身的教育意义,我们的教育教育效果才能得到落实。
因此我想语文教学应避免那种脱离文本思想教育意义而漫无边际地感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文本教育与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结合起来,使生成与预设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