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该作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学习这篇诗文,一要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句,二要加强朗读,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揣摩诗歌语言,结合诗意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读准诗文中的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大概了解诗文内容。知识目标: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形成语感。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朗诵、讨论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情感目标: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学习诗人推己及人的旷达胸襟。教学重、难点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本文是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中的最后一篇。经过初一、二的两年语文学习,初三语文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它直接面临中考,也是与高中学习相衔接的一年。两年的系统学习,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不同文体课文的领悟有一定的把握,大概也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学习,但是对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一部分学生是达不到要求的。文言的学习和现代文的学习不同,它有词义、句式、结构、习惯等多方面与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地方,学生需要相当的文言积累与悟性才行,很多学生处于中考要求对每一篇文言文都能熟背(应该也是一个号习惯),但在文言积累和思想内容理解上还是不到位的,心理上学习文言文还是有抗拒的。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针对这些,本节课通过对历史的介绍引入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杜甫“诗史”的特点,结合自读、听读、品读(理解读)等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一方面使学生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及蕴含的人格魅力,促使他们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另外教师在教学本文时,还要注意主次,文言积累是前提,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到语言中所体现出的诗人的精神魅力。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通过“安史之乱”介绍,了解诗文创作背景,加深对杜甫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本文了解“歌”,教师介绍为主;欣赏一组图片,对“杜甫草堂”有感性认识,为诗文学习铺垫;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指导朗读方法: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法。读准字音。5、让学生再读诗文,整体感知,解决几个问题: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生在什么地方?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6、播放音频文件,听读诗文,让学生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了解诗文内容,理清诗文思路。7、通过自主探究,品读诗文,一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句、好词)。二小组问题共享、说说妙处。三全班交流、共享互评。8、讨论诗文揭示主旨的诗句,用心领悟,读出韵味,训练朗读。9、通过课文拓展环节,回忆、学习杜甫其他爱国诗句,加强对杜甫精神的感悟。10、在理解诗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背诵文章。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多媒体课件和音频、图片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评价对象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和应对方法
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A.90%以上B.60%到80%C.60%以下 对问题设计合理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分组讨论结果对课程引入和展开起到的支撑作用 A.有效B.基本有效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评价
有无发现思维活跃和观望的学生? A.有B.无 对两个极端学生的关注和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无解决? A.有意义的解决B.基本解决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评价
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状态的满意度 A.比较满意B.一般C.不满意 体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反衬课堂教学的满意度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 http: / / baike. / view / 2211.htm" \t "_blank )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该作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学习这篇诗文,一要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句,二要加强朗读,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揣摩诗歌语言,结合诗意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读准诗文中的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大概了解诗文内容。知识目标: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形成语感。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朗诵、讨论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情感目标: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学习诗人推己及人的旷达胸襟。教学重、难点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本文是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中的最后一篇。经过初一、二的两年语文学习,初三语文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它直接面临中考,也是与高中学习相衔接的一年。两年的系统学习,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不同文体课文的领悟有一定的把握,大概也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学习,但是对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一部分学生是达不到要求的。文言的学习和现代文的学习不同,它有词义、句式、结构、习惯等多方面与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地方,学生需要相当的文言积累与悟性才行,很多学生处于中考要求对每一篇文言文都能熟背(应该也是一个号习惯),但在文言积累和思想内容理解上还是不到位的,心理上学习文言文还是有抗拒的。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针对这些,本节课通过对历史的介绍引入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杜甫“诗史”的特点,结合自读、听读、品读(理解读)等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一方面使学生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及蕴含的人格魅力,促使他们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另外教师在教学本文时,还要注意主次,文言积累是前提,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到语言中所体现出的诗人的精神魅力。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通过“安史之乱”介绍,了解诗文创作背景,加深对杜甫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本文了解“歌”,教师介绍为主;欣赏一组图片,对“杜甫草堂”有感性认识,为诗文学习铺垫;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指导朗读方法: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法。读准字音。5、让学生再读诗文,整体感知,解决几个问题: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生在什么地方?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6、播放音频文件,听读诗文,让学生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了解诗文内容,理清诗文思路。7、通过自主探究,品读诗文,一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句、好词)。二小组问题共享、说说妙处。三全班交流、共享互评。8、讨论诗文揭示主旨的诗句,用心领悟,读出韵味,训练朗读。9、通过课文拓展环节,回忆、学习杜甫其他爱国诗句,加强对杜甫精神的感悟。10、在理解诗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背诵文章。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多媒体课件和音频、图片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评价对象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和应对方法
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A.90%以上B.60%到80%C.60%以下 对问题设计合理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分组讨论结果对课程引入和展开起到的支撑作用 A.有效B.基本有效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评价
有无发现思维活跃和观望的学生? A.有B.无 对两个极端学生的关注和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无解决? A.有意义的解决B.基本解决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评价
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状态的满意度 A.比较满意B.一般C.不满意 体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反衬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又不使学生的思维过于散漫?如何使理解力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能实现对诗文的正确把握?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很显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却不能死抓,教师更应该就学生实际的表现灵活调整课堂的进程。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诗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导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实践过程
通过“安史之乱”介绍,了解诗文创作背景,加深对杜甫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本文了解“歌”,教师介绍为主。
欣赏一组图片,对“杜甫草堂”有感性认识,为诗文学习铺垫。
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指导朗读方法: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韵脚读出延长音;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法。读准字音。
5、让学生再读诗文,整体感知,解决几个问题: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生在什么地方?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6、播放音频文件,听读诗文,让学生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了解诗文内容,理清诗文思路。
7、通过自主探究,品读诗文,一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句、好词)。二小组问题共享、说说妙处。三全班交流、共享互评。
8、讨论诗文揭示主旨的诗句,用心领悟,读出韵味,训练朗读。
9、通过课文拓展环节,回忆、学习杜甫其他爱国诗句,加强对杜甫精神的感悟。
10、在理解诗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背诵文章。
二、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学生参与主动积极,主体意识明显,目标达成度较高。通过自读、听读、小组朗读、自由读、理解性诵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对诗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对诗人杜甫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诗人独特的抒情方式亦有一定的感知。教学环节处理上层层推进,方法多样,能体现诗歌的特点,注意了文言字词的积累,学生的文言基本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提高。课堂延伸部分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抒情方式(叙事为主、议论辅之),强化了对“诗圣”的精神的感悟。
三、问题与建议
本节课在教学中,学生在领悟性朗读上有欠缺,教师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诗歌教学该不该深究字词赏析,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蕴含的情感等。(共26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作者简介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时代背景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朗读方法指导
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韵脚读出延长音;
3、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
4、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初读课文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扫除障碍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
发生在什么地方?
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抓情节 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
拟写各段小标题
听读课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长夜沾湿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忧思不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期盼广厦
心怀天下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现实
风
雨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事
人
自己
理想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理清思路
广厦千万间
自主探究 品读课文
一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句、好词)。
二小组问题共享、说说妙处。
三全班交流、共享互评。
再读课文 读出情感
找出全文主旨句
用心领悟
读出韵味
拓展延伸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诗词欣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诵读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又不使学生的思维过于散漫?如何使理解力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能实现对诗文的正确把握?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很显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却不能死抓,教师更应该就学生实际的表现灵活调整课堂的进程。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诗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导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实践过程
通过“安史之乱”介绍,了解诗文创作背景,加深对杜甫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本文了解“歌”,教师介绍为主。
欣赏一组图片,对“杜甫草堂”有感性认识,为诗文学习铺垫。
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指导朗读方法: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韵脚读出延长音;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法。读准字音。
5、让学生再读诗文,整体感知,解决几个问题: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生在什么地方?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6、播放音频文件,听读诗文,让学生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了解诗文内容,理清诗文思路。
7、通过自主探究,品读诗文,一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句、好词)。二小组问题共享、说说妙处。三全班交流、共享互评。
8、讨论诗文揭示主旨的诗句,用心领悟,读出韵味,训练朗读。
9、通过课文拓展环节,回忆、学习杜甫其他爱国诗句,加强对杜甫精神的感悟。
10、在理解诗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背诵文章。
二、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学生参与主动积极,主体意识明显,目标达成度较高。通过自读、听读、小组朗读、自由读、理解性诵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对诗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对诗人杜甫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诗人独特的抒情方式亦有一定的感知。教学环节处理上层层推进,方法多样,能体现诗歌的特点,注意了文言字词的积累,学生的文言基本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提高。课堂延伸部分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抒情方式(叙事为主、议论辅之),强化了对“诗圣”的精神的感悟。
三、问题与建议
本节课在教学中,学生在领悟性朗读上有欠缺,教师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诗歌教学该不该深究字词赏析,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蕴含的情感等。(共26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作者简介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时代背景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朗读方法指导
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韵脚读出延长音;
3、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
4、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初读课文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扫除障碍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
发生在什么地方?
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抓情节 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
拟写各段小标题
听读课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长夜沾湿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忧思不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期盼广厦
心怀天下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现实
风
雨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事
人
自己
理想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理清思路
广厦千万间
自主探究 品读课文
一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句、好词)。
二小组问题共享、说说妙处。
三全班交流、共享互评。
再读课文 读出情感
找出全文主旨句
用心领悟
读出韵味
拓展延伸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诗词欣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诵读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