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九年级下册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九年级下册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9 17:52:51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被收录在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下)苏教版版教材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诗歌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学好本诗不仅使学生更深一层了解杜甫,而且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问题设计 问题: 1.“李杜诗篇万口传”,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你,对杜甫了解多少? 2.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3.诗歌的画面感很强,每一小节都是一幅画。你能尝试给每一小节拟一个标题吗? 4.秋风破屋中,“茅飞渡江”为何要详写?(动词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焦灼、怨愤) 5.群童抱茅中,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 6.长夜沾湿中,.为什么要写“娇儿恶卧”? 7.祈求广厦中,作者的愿望是什么 怎么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8.比较名家读、教师范读,说说他们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把握文言字音、字义,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情感目标:体悟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体悟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如对于问题4、5、6、7,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明细文中的重点。3、比较、鉴赏法: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提高。如在课文中设置名家朗读和教师范读对比鉴赏的环节,让同学在鉴赏中提高: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同,表现出来的朗读自然可以不一样,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所需设备: 多媒体课件及百度视频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导入,依次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正确理解文章题目 对杜甫进行回忆,展示课前预习成果: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下文的生字、多音字等)。 加强预习习惯的养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具体研读课文 音读:给生字字音、多音字辨析,要求按“二二三”的节奏朗读课文。意读:结合注释,分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内容,对画面进行描述,并拟出小标题。情读:结合背景、作者知识,评析名家读和教师范读各自的好处。美读: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朗读。 正确朗读古诗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培养语言概括能力。“知人论事”,学会有根据地评价、欣赏。把握诗人形象,用朗读创造性地表现美。
教师总结:关于“破”的解读;背读课文 思考:诗歌中,除了茅屋为秋风所破外,还有 为 所破,…… 抓住一个“破”字,深入解读主旨。
布置课后作业 用现代汉语把课文改写成为记叙文或散文 由读而写,在阅读中迁移深化,加强对杜甫的理解与认识。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把握文言字音、字义,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情感目标:体悟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5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可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做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不一而足。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导入“李杜诗篇万口传”,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关于杜甫,老师把他概括为以下主要信息----(幻灯片)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段叙述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安史之乱 经亲友帮助)题目中的“为…所…”如何理解?关于体裁。“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二、研读。过渡: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老师就是要让大家在读中感知、理解、体悟课文。首先是要求“音读”。(一)音读。音准句清,字正腔圆。1.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并特别关注以下生词、多音字的读音。2.正音。3.齐读。(提醒:坐姿端正,昂首挺胸)(二)意读。疏通大意,描述画面。过渡: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要了解诗歌的大意。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意读”。请大家: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意。质疑、交流,教师点拨。2.诗歌的画面感很强,每一小节都是一幅画。请尝试给每一小节拟一个标题。明确: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长夜沾湿 祈求广厦 3.重难点释疑:(1)秋风破屋中,“茅飞渡江”为何要详写?(动词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焦灼、怨愤。学生表演。)(2)群童抱茅中,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为何要咒骂顽童?……)(3)长夜沾湿中,.为什么要写“娇儿恶卧”?(似乎游离主题?为下文写屋破漏雨造势,营造雪上加霜的氛围;从具体的角度写出生活的艰辛。)(4)祈求广厦中,作者的愿望是什么 怎么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联想:这种情怀与那位古人在那篇文章中的情怀基本一致?名句是---?)(三)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过渡:“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了课文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在“情读”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求大家做到“字字含情,句句融情”。1.先请大家来欣赏“名家朗读”。说说他的朗读好在哪里?2.下面请大家来听听老师的一段朗读(配乐),看看和刚才的名家区别在哪里?(杜甫简历)赏析比较。(四)美读。创造想像,读出意境。过渡: “创造是一种美。”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可以仿读,欢迎创造性地美读,边读边想像,进入到诗境中去,努力独读出画面美、韵律美、情趣美,使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可配乐)2.自荐读或推荐读。三、小结。1.说一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四读法”感受了美、欣赏了美、评价了美,甚至创造性地再现了美。请大家不妨再创造性地说一说,诗歌中,除了茅屋为秋风所破外,还有 为 所破,…… 2.小结。正如大家所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不怕!布衾为娇儿所破不怕!可怕的是理想为现实所破!可怕的是祖国为丧乱所破!于是乎,通过一个“破”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一颗滚烫却又破碎的心!四、作业。课后,请大家不妨再次体验感受本文----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把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具体描绘,特别要具体描绘杜甫这个人物形象,要具体描写出他在各种情境下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本课的教学以PPT课件为辅助教学资源,搜集大量的内容并运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主要有:1.运用网络进行文字资料整理与搜集。如搜集整理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杜甫的简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都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体悟杜甫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2.运用网络搜集图片。在百度上搜集杜甫关于本课的图片,或者课文内容相关的形象设计,便于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3.运用网络找寻名家视频朗读。课前搜寻了本课大量的名家朗读,并进行比较、鉴别,以期与教师的范读形成鲜明对比。4.运用网络搜集音频资料,用于教师或学生的配乐朗读。搜寻秋风的声音,声效不太明显,最终选择了北风呼啸,虽然与事实不符,但效果较为明显。5.运用PPT,展示板书。对于课文的朗读,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可以逐一展示出。6.运用QQ图片,展示动画效果。在揭示文章主旨时,亦可运用图片加文字叠加而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如QQ中“心碎”的图片后面隐藏一个“破”字,从而挖掘出山河的“破碎”、杜甫心的“破裂”等等。7.从不同的教育网站资源上下载多个课件,选择一个与本课思路最为接近的作为底稿,借鉴并修改。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1.通过课堂表现来进行表现性评价。课堂表现具有情境性和即时性。教师在当时的情境中即时给与评价,会比过后的评价要好些,如开头导入时“你对杜甫了解多少”一问,教师随机提问并即时予以肯定,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如:最后小结时,问:诗歌中,除了茅屋为秋风所破外,还有 为 所破,…… 学生的回答多半比较接近:祖国为敌人所破,杜甫的心为破碎的山河而破……此时教师多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正强化为主,唤起了学生的个体承认欲求和成就欲求,促使他们做出更多的努力。2.通过问题讨论法讲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结合起来。课前,教师通过学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杜甫其人其诗,以及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课上,教师通过检查的方法,并进行即时评价,将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结合了起来。3.通过语文学习档案袋来进行档案袋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以及探究能力都适合运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进行。如改写后的记叙文这样的包含学生对杜甫的认识和态度的课后作业,以及整个小组合作讨论与交流的过程记载都应该包含在内。4.通过课堂学案进行考试行评价。与本节课想配套的,还有一份学案。学案由学习目标—课前学案—课堂学案—课后学案四个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布置与批改,对学生进行评价。(共14张PPT)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为…所…,表被动
“歌” , 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释 题
书读百遍

音读
意读
情读
美读
音 读
音准句清,字正腔圆
挂罥 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大庇寒士bì 见此屋xiàn 怒号háo
三重茅chóng 丧乱sāng 广厦shà
音 读
音准句清,字正腔圆
挂罥 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大庇寒士bì 见此屋xiàn 怒号háo
三重茅chóng 丧乱sāng 广厦shà
意 读
疏通课文,描述画面
默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请尝试给每一小节拟一个标题。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长夜沾湿 祈求广厦
意 读
议一议
秋风破屋 1.“茅飞渡江”为何要详写?
群童抱茅 2.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
长夜沾湿 3.为什么要写“娇儿恶卧”?
祈求广厦 4.作者的愿望是什么 如何理
解最后一句?
情 读
字字含情,句句融情
专家读
教师读
对比
赏析
作者简历
二十岁开始,游于齐、赵、宋之间。
二十四岁应进士举,不第。
三十三岁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十五岁来到长安,屡遭排斥,困居十年。
四十五岁在安史之乱中被俘,只身逃至凤阳,谒见肃宗,任左拾遗。
四十六岁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四十八岁弃官去秦州,后又居四川成都定居。
五十三岁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任参谋,又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五十四岁离成都东下,留夔州二年,又携家出峡,漂泊在两湖一带。
五十九岁病逝在湘江船上。
美 读
创意想像,读出意境
我也读
小 结
说一说

诗歌中,除了茅屋为秋风所破外,还有 为 所破,……
作 业
写一写
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把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具体描绘,特别要具体描绘杜甫这个人物形象,要具体描写出他在各种情境下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被收录在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下)苏教版版教材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诗歌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学好本诗不仅使学生更深一层了解杜甫,而且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把握文言字音、字义,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情感目标:体悟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5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可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做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不一而足。
一、实践过程
(一)导入
“李杜诗篇万口传”,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关于杜甫,老师把他概括为以下主要信息----(幻灯片)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段叙述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安史之乱 经亲友帮助)
题目中的“为…所…”如何理解?
关于体裁。“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二)研读。
过渡: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老师就是要让大家在读中感知、理解、体悟课文。首先是要求“音读”。
一)音读。音准句清,字正腔圆。
1.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并特别关注以下生词、多音字的读音。
2.正音。
3.齐读。(提醒:坐姿端正,昂首挺胸)
二)意读。疏通大意,描述画面。
过渡: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要了解诗歌的大意。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意读”。请大家: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质疑、交流,教师点拨。
2.诗歌的画面感很强,每一小节都是一幅画。请尝试给每一小节拟一个标题。
明确: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长夜沾湿 祈求广厦
3.重难点释疑:
(1)秋风破屋中,“茅飞渡江”为何要详写?(动词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焦灼、怨愤。学生表演。)
(2)群童抱茅中,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为何要咒骂顽童?……)
(3)长夜沾湿中,.为什么要写“娇儿恶卧”?(似乎游离主题?为下文写屋破漏雨造势,营造雪上加霜的氛围;从具体的角度写出生活的艰辛。)
(4)祈求广厦中,作者的愿望是什么 怎么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联想:这种情怀与那位古人在那篇文章中的情怀基本一致?名句是---?)
三)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
过渡:“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了课文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在“情读”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求大家做到“字字含情,句句融情”。
1.先请大家来欣赏“名家朗读”。说说他的朗读好在哪里?
2.下面请大家来听听老师的一段朗读(配乐),看看和刚才的名家区别在哪里?(杜甫简历)
赏析比较。
四)美读。创造想像,读出意境。
过渡: “创造是一种美。”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可以仿读,欢迎创造性地美读,边读边想像,进入到诗境中去,努力独读出画面美、韵律美、情趣美,使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可配乐)
2.自荐读或推荐读。
(三)小结。
1.说一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四读法”感受了美、欣赏了美、评价了美,甚至创造性地再现了美。请大家不妨再创造性地说一说,诗歌中,除了茅屋为秋风所破外,还有 为 所破,……
2.小结。正如大家所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不怕!布衾为娇儿所破不怕!可怕的是理想为现实所破!可怕的是祖国为丧乱所破!于是乎,通过一个“破”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一颗滚烫却又破碎的心!
(四)作业。
课后,请大家不妨再次体验感受本文----
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把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具体描绘,特别要具体描绘杜甫这个人物形象,要具体描写出他在各种情境下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二、收获与体会
上完本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收获与体会:
1.将多媒体的优势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巧妙结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而本节课多媒体课件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从这一点看,本节课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主要表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两个方面,如怒吼的风声,拄着拐杖、站在风中、身形瘦削的老年杜甫画面,名家抑扬顿挫、形神具备的朗诵等等。
2.建立了短小的文言诗文教学的“四读”模式。
在整体课型上,文言文教学提倡围绕“读”进行教学,倡导“四读法”,也就是音读、意读、情读、美读。音读即字正腔圆、读清句读;意读即了解大意、文从字顺;情读即深刻理解、抑扬顿挫;美读即身临其境、物我两忘。这四读法,遵循了循序渐进原则,强调在读中认识、读中思考、读仲体悟、读中创造的过程。
3.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文言文和现代生活语言有着一定的差距,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此,在意读和情读部分,为了疏通文义理解上的障碍,解决重点橘子的含义,运用“自读—质疑—讨论”模式,强调以小组合作为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问题与建议
主要有以下两点思考:
1.作为一篇文言文,本课的字词教学似乎偏少了一些。尽管有学案作为后备,但翻译起来,学生真正就会了吗?应该让公开课脱下华丽的外衣,走向常态。
2.听说读写的训练似乎已经面面俱到。但是,写的训练是在课外,学生会认真去写吗?如果安排在课内,效果是否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