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 1.推敲关键字词的含义领悟其中饱含的感情2.初步感受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提高朗读水平;过场景想象提高想象力;过讨论品议提高思考交流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悟在困难面前的豪情之美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八年级暑假刚过,学生从和平安逸的生活中回到学校,对即将遇到的波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七律古体诗的知识有所遗忘,没有不少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影响,对红色过去缺乏了解,所以兴趣也不会很快到来。学生正是需要进行精神补钙的时候,心智的强健正是最必要的时候,学习的意志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师生互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1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2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3理解全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 同完成。 4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 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思考,再读 。6 赏析诗中的知识点和豪情之美反馈练习 完成作业 1 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诵。 2 完成想象练笔 3 探究质疑: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资源收集方法:网络资料有关长征部分运用思路,简洁有效的为目标达成服务。拓展部分可以运用于理解,但不能导致肿胀。制作,ppt,展示知识点和感悟内容,实现思维梯度。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评价工具(1)堂口头点评,学生评议.评议目的可以鼓励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思维的发展(2) 教师自制习题练习用以巩固目标,当堂反馈。(3)创作,作品分析;关于想象力创作,惊进生动和准确的点评,促进想象的合理化
(4)技能实演,显示思考的结果,回答课程中的问题。对表达和表演的技能给以鼓励,练习大方有序的交流风度(5)资料搜集报告、交流报告结果。在长征资料的收集展示中,有感受,在交流中有补充。《七律长征》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
八年级暑假刚过,学生从和平安逸的生活中回到学校,对即将遇到的波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七律古体诗的知识有所遗忘,没有不少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影响,对红色过去缺乏了解,所以兴趣也不会很快到来。
学生正是需要进行精神补钙的时候,心智的强健正是最必要的时候,学习的意志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有待加强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 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 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鉴于以上原因,设计的时候既兼顾理解现状,又考虑知识和情感的纵深发展,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力求学生能感受到豪情之美。
实践报告
一、实践过程
由已学过的毛泽东诗词导入
1、通过字词的注音和释义掌握基础,继而朗读课文。浅读课文思考问题,小结长征印象。
2、通过教师讲读,赏析诗歌的意境和感情,促进联想当时的作战困难和豪情,深入课文,理解红军战士的独特精神
3、探究诗中重点字词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进一步赏析。形成赏析的能力。
4、通过比较阅读16字令探究毛泽东的艺术夸张手法的运用目的和效果。
5、通过测试,当堂反馈,巩固习得,学习小结归纳的方法。
二、收获与体会
在假期安逸的生活之后学习艰难困苦中的长征,一开始,同学们没有感性知识,所以没有心情,没有兴趣,经过事先查找资料,上课交流,开始对长征有初步的印象。
课上同学对律诗的感情把握不够,难以理解那样的困难,对笑谈困难的豪迈之情倒是比较欣赏和神往。
通过交流评价,理解了缩小夸张的魅力,品味了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融合,才会有杰出的诗歌。
在知识点的学习中,锻炼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问题与建议
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严重脱节,带给我们过渡、引导和激发兴趣的任务变得很重。要多想办法,才能引导学生接受精神营养。《 七律 长征 》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本课让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初步了解长征的伟大传奇,注入不畏艰难乐观豪迈的营养。学到伟人独特的艺术夸张的手法,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智强健。
问题设计 问题: 一 正音释义。 正音—七律( ) 磅礴 ( ) 崖( ) 岷( )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二 浅读文本,用文中的词回答:1.红军徒步长征,是历史上的最伟大事件,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诗中用什么词?(万水千山、)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诗中用什么词?(远征难)3.红军面临的处境怎么样?诗中哪一个字概括?(难)4.诗中哪一个词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等闲) 小结:说说你感知到的长征是怎样的,交流你所知道的长征。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三 研读文本1《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红军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吗?2五岭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却说是腾细浪,你觉得矛盾吗?3 “暖”, “寒”,你怎么理解的? 4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5毛主席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当时是怎样的场景?谁能有条理地说说?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6有资料表明,毛泽东写本诗的时候,红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作者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 三 拓展探究读毛泽东另三首16字令,1你能说说你读16字令的感受吗?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2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惊回首,离天三尺 思考为什么在这首诗里毛泽东把山写的这样雄伟呢?作者的两首诗自相矛盾吗?
教学构想及目标:知识目标: 1.推敲关键字词的含义领悟其中饱含的感情2.初步感受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提高朗读水平;过场景想象提高想象力;过讨论品议提高思考交流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悟在困难面前的豪情之美
教学重点: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2体会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让眼前这些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学生,理解长征的困难和伟大,这是一个难点。2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 以讲读法为主线,引导探究,运用练习反馈,引导小结整理,达成目标。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倾听学生关于长征情况的口头交流教师指导朗读,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范读全诗,正音正形指导学生注意节奏、重音介绍诗歌欣赏的方法教师介绍四字学习法——译、读、悟、诵译:指疏通诗歌大意;读:反复诵读、揣摩品味;悟:理解诗歌内涵;诵: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再现作者的情感。研读诗歌介绍“诗眼”创设问题情境: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看课件,思考阅读题共4题从三方面小结这首诗从朗读上,艺术手法上,心得感受上 交流自己所了解的长征观看课件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意听讲掌握方法交流、评价听讲、思考表达思考结果明确本诗的诗眼及作用思考组织语言表达思考结果预备回答表达思考结果想象准备发言思考交流、评价 初步了解长征学习朗读方法,在朗读中领悟包含的感情学习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学习欣赏诗歌的常规入口提高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练习概括能力练习反馈,形成能力学习小结归纳一课所得(共22张PPT)
七律长征
七
律
长
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读《长征》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wēi yí
pángbó
mín
七律知识知多少?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理 解
理 解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颔 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绵延不断
形容巍峨高大
对偶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夸张
反衬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
“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
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
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艰难险阻;
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
承上启下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尾联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长征颂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
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