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
(奴隶社会)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
(封建社会)
夏、商、周
秦
清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
——早期国家的出现;
1、时间:大约五千年前;
2、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4、核心:政治权力的产生与维护;
——政治权力的维护:
1)斧鉞:代表强权;
2)城:战争防御;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反映阶级对立尖锐化;
3)祭祀:社会权力的集中;神权与早期政权的结合;
4)战争:平定四方,确定政治管理秩序;
——政治权力的更替方式:
“禅让”(或曰“传贤”) ;
部落联盟民主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原始社会)
【探究活动1】国家是如何形成的?
氏族 部落 部落联盟 国家;
②贫富分化——阶级对立(政治)
①农耕经济的进步,生产力发展(经济)
【探究活动2】了解早期国家发展状况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二,夏商政治文化;
1、夏朝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王位世袭(家天下)制度的出现,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特点: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2、商朝
1)商朝的相关史实:
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
2)商朝政治的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②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二,夏商政治文化;
材料一: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制度?请举例说明。
——禅让制;
材料一: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礼运》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新变化?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启为禹之子)。
——《史记·夏本纪》
3)王位世袭制是从何人开始的?
拓展:公元前21世纪,中国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主要是
A、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B、发展统一国家的需要
C、居民“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结果
D、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对抗的结果
拓展: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
A、社会历史的倒退
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三,西周分封制;
1、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①西周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②西周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③西周分封的对象相应的
义务和权利是什么?
④西周分封对象与的关系?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分封的对象: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4、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5、被分封者的义务:镇守边疆、服从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6、受封诸侯的权利:受封土地和百姓、世袭统治权、再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收赋役。
三,西周分封制;
实质:以井田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和嫡庶分封诸侯的制度。
三,西周分封制;
5、影响: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6、崩溃:西周(建立)
春秋时(名存实亡)
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三,西周分封制;
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
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
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
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
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
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6、崩溃:西周(建立)
春秋时(名存实亡)
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三,西周分封制;
——周天子势力衰微;
——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
生产力的提高
史料链接:
《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说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读史感悟:
西周实行分封制能够保证周王对广大疆域的统治永远牢固吗?
为什么?
巩固: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四,西周的宗法制和礼乐秩序;
1、宗法制
1)概念: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各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实质: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奴隶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贫民
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1、宗法制
4)影响:
①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③内化为孝悌伦理观念,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情境创设】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儿子(大夫人之子)。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王位应该传给二儿子。西周宗法制规定王位继承人是嫡长子。
【探究活动3】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是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
宗与分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探究活动4】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1)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四,西周的宗法制和礼乐秩序;
2、礼乐秩序
1)礼的内容?
2)礼的作用?
3)礼与乐的关系?
4)礼乐的实质?
5)礼乐文化的价值?
6)礼乐的崩溃?
小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早期:夏、商、周;(奴隶社会)
2、早期政治制度:
1)夏:世袭制;
2)商:宗法制;
3)周: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活动)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王位世袭制、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