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第九课
统一情 中国心
01
教材分析
目 录
02
学情分析
03
教学方法
04
教学过程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本课的重要地位
终结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和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
开创了中国历史延续几千年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奠定了我国古代行政的基本模式
本课重要影响
百代皆行秦政,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地位(宏观)
本课学时
1学时
教材地位(微观)
六王毕
四海一
振长策
御宇内
创新制传后世
海峡心
两岸情
历史核心素养
?小组探究秦巩固统一措施和意义,训练从材料归纳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老师提问论证结论,达到史料实证目的
?通过学习秦的强大统一,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联系台湾现状,感悟祖国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秦统一中国的时间、过程和疆域的变化,培养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观察历史的时空观念
?掌握中央集权的实质是维护国家统一,透过历史表象看本质的唯物史观
知识
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
价值观
教学
重点
重点
统一是主题和重点:
?灭六国是建立统 一国家
?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措施都是巩固统一
运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学习秦巩固统一措施
结合相关视频资料,活跃课堂
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突出
重点!
教学
难点
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难点:
教材内容:新的历史名词,较复杂
学生情况:初一学生对古代政治制度接触少理解困难,兴趣不高,加大学习难度
构建示意图形象理解中央集权内容和结构
请学生贴卡片完成中
央集权结构图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中央
集权的内容
突破
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
—— 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 ——
已经具备一定历史知识
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
对简单知识有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有限,需要老师引导
对历史概念理解有一定难度,容易产生厌学情况
优势
劣势
本课表现
可以独立学习秦的统一过程,在中央集权方面需要老师用语言和道具结合教学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教法
教法:
围绕统一这个主题,借助多媒体,历史资料,历史道具等教学资源,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历史信息,用历史结构图、小组探究,以古喻今等教学方法,师生一起在全面而且充满趣味的课堂中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振长策
御宇内
六王毕
四海一
创新制传后世
海峡心
两岸情
六王毕,四海一
创新制,传后世
海峡心,两岸情
振长策,御宇内
《古 风》
—— 李白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同学们,这首诗描写的主人公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
1.激发学生兴趣,渲染气氛,调动学
习情绪。2.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
导入新课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六王毕、四海一
学习思考:独立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1.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秦
楚
齐
燕
赵
魏
韩
秦朝
公元前221年
咸阳
公元前230年
—公元前221年
喊(韩)赵(赵)薇(魏)去(楚)演(燕)戏(齐)
喊 赵 薇 去 演 戏
六王毕、四海一
依据以下材料,让学生讨论归纳秦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战国时,七国争霸中原,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统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材料三 长平之战后,六国在军事上再也无力与秦抗衡。
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秦统一前
政治: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
经济: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被破坏
民生:人民流离失所,困苦不堪
统一的意义: 1.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振长策、御宇内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秦始皇想让他的江山传到千秋万代,可是六国旧民甘心服从秦朝统治吗?他选择什么制度或者措施才能让这个统一的国家长存下去呢?
填一填:中央集权制度
振长策、御宇内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守)
县(令)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行政
军事
监察
郡县制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振长策、御宇内
《李非赴任》
观看情景剧一:《李非赴任》
下官是秦国人,李非,被任命去原楚国当县令
我赴任路上,刚到旧楚国境内,就发现路面窄得不能走了,我们秦国马车宽大路也宽,而楚国马车窄路窄,没法通行,只能弃车骑马前行,这路太不方便了。
到了县衙,我叫手下张贴布告到各处“天下一统,唯秦皇独尊,令各地于三日后,交纳赋税!”
谁知三日后,有些乡根本没有交来!他们说布告用咱们秦国文字写成,不少字不认识,看不懂!
有的倒是连碰带猜,猜到收赋税。可是,交上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原来是楚民的斗比咱们秦国的小。
丝绸倒是交的特别多,因为他们的一尺要y:比咱们的长。交的钱也都是鬼脸钱,我都不知道,怎么和咱们秦的半两钱换算,交多少合适……
我的朋友孔虚,也为此吃过亏!我给您讲:
观看情景剧二:《孔虚经商》
《孔虚经商》
(旁白)秦统一初年,原齐国富家子弟孔虚,想经商致富。
孔虚:做生意好赚钱,就去做生意吧!
(旁白)于是便贩运盐和丝稠,前往原魏国大梁。到了大梁,得知这里的每斗盐,每丈丝稠,都比齐国贵得多,很高兴。
孔虚:这回发达了。(作高兴状)
(旁白)谁知魏国的尺和斗都比齐国大得多,孔虚一不小心亏了大本。
孔虚:你们这些奸商,用的是什么尺和斗。(很生气的样子)y:(旁白)孔虚卖掉货物,得到不多的布币,又发现这些钱在齐国不能用。
孔虚:这是什么钱,真丑,我们齐国都不用。(作无奈状)
(旁白)孔虚只好决定用这些布币再搏一次。他把货物运往赵国的邯郸。到了邯郸,他发现赵国的斗比魏国小得多,而两国货物的价格差不多,大有赚头。
孔虚:原来赵国的斗这么大,这回要发达了。哈哈
(旁白)孔虚趁机赚了一笔。
商场得意,孔虚日渐出名,一位赵国商人向他告贷,并立字为据。但孔虚不认识这些字,认为赵国商人有意欺骗他。
孔虚:这是什么字,想坑我,没门。(蔑视的样子)
(旁白)竟不知这正是赵国的字。y:孔虚:这是什么字,想坑我,没门。(蔑视的样子)
(旁白)竟不知这正是赵国的字。
后来,孔虚思念家乡,于是把赚到的布币换成刀币,用马驼着,往齐国奔去。回到家时,才发现袋子被刀币扎穿,空无一钱,十分沮丧,从此再也不经商了。
孔虚:泪水直下三千尺(作流泪状)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
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刀币。
最后她不愿意要这条裙子了,打算退货,裁缝让她填一份文书,结果她突然发现自己变成“文盲”了,因为文书上的文字她一个都不认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怎么解决?有什么作用?
文化小组
经济小组
交通小组
任务: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
军事小组
振长策、御宇内
设计意图:
落实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对资料进行辨析、形成自己的的历史论述,并能论证自己的结论,达到史料实证的目的
文化小组:
经济小组:
交通小组:
军事小组:
振长策、御宇内
统一文字(小篆),促进政令推行,人民交流和文化的交流.
统一货币、度量衡,利于国家对经济管理,促进经济交流
统一车轨
开凿灵渠(湘江-漓江)
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临洮——辽东)
陇西
南海
东海
长城
振长策,御宇内
漫“话”秦始皇
你认为秦始皇最大的创制是什么?
创新制、传后世
意图:
丰富课后活动,展现学生个性,巩固新知识
海峡心、两岸情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能够为祖国的统一稳定做些什么呢?
意图:
升华统一主题,以古喻今,让学生明白统一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信念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板书设计: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巩固统一
的措施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六王毕,
四海一
振长策,御宇内
建新制,传后世
海峡心,两岸情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本节课给学生创造了在轻松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氛围,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以古喻今,把“秦的统一”与“两岸的现状”有机的联系起来,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