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等量代换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等量代换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25 08:51:50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小学数学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智慧广场
《曹


象》
我有个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现实情境中的各种量的相等关系,能初步感受、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的过程中,明确等量可以进行代换,提高观察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1壶能倒几杯?
1壶能倒2暖瓶
1暖瓶能倒3杯
=
=
小组合作要求:
1.四人为一小组利用手中的学具用摆一摆、算一算。
2.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
借助
=
等量关系
间接关系
直接关系
=
代换
1只
的体重=2只
的体重
1只
的体重=3只
的体重
1只
的体重=

的体重

1只
的体重=

的体重

6
2个3
2
×3=6
=
=
=
=
=
=
=
找等量关系
用等量关系代换
求几个几计算
=
+
=
12
=
+
+
=
=
12÷4=3
3+3+3=3×3=9


+
+
或12-3=9


12






9
9
3
3
3
3

9
3
+
=
=
+
+
=(
)个
6
=2个
3个2
3×2=6
=3个
+
=
=
+
+
+
=14
=?
=?
=?
2
4
12
=
+
=14
6

7个
=14
=14
÷7=2
通过等量代换,把几种符号转化成了一种符号。
求出


所代表的数。
+
=
=
+
+
+
=14
2
12
2
2
4
4
4
4
12
原始社会
以物易物
古代生活中的代换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钱币,那时候他们想要得到自己没有的生活用品,怎么办呢?人们就“以物换物”。当然交换的前提,不一定是重量相等,而是他们经过商量决定,双方都觉得公平、合理就可以。
以物换物
原始社会
以物易物
交易币种
交易单位
现价(人民币)
美元(USD)
100
678.30元
港币(HKD)
100
87.22元
欧元(EUR)
100
794.72元
外汇汇率
现代生活中的等量代换
2017年10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正式宣布:人民币将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可自由使用的国际货币。
中国强大!
中国人骄傲!
等量代换




成功
=
汗水
+
灵感
汗水
=
努力
+
坚持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找一找、换一换、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学生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解决问题时应找出这个代换的规则。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了解等量代换的方法,会解决类似问题,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数学知识作准备。
教学难点: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每两个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建立可传递的多个等式,从而解决等量代换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贴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策略的魅力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你能说说曹冲是怎么称出大象胡的质量的?
为什么说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生:因为大象到那个印那,石头也到那个印那,他们就是相等的,所以说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师:说的太好了!石头和大象的质量是相等的,在数学中,我们把这船石头和这头大象叫做一对等量。
(板书:等量)
大象太大了没法称,曹冲就把大象换成和等量的石头去称,得出了大象的质量,小曹冲这一换就解决了大问题。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二、动手实践,获取新知
1.初识等量代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两个量之间的代换,还有三个量之间的代换。如最常见的生活倒水问题。(出示课件)
学生找其中的等量关系。
师:一壶水等于几杯呢?
预设生:6杯。
小组合作,摆一摆,换一换,学生展示。
师:在壶和杯子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是借助谁找到的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呢?
预设:暖瓶
师:为什么是暖瓶呢?
预设生:因为暖瓶和壶和杯子都有直接关系。
师:我们借助暖瓶和杯子、壶之间的关系,把本没有联系的两个量建立起了关系。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放手让他们自己观察,充分与小组成员交流。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利用学生上台演示,直观的展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把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使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变为学生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
2.加深等量代换
师:下面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园看一看,小动物之间的游戏。(出示课件)
师:请找出这里的等量关系。
预设:1只熊猫的体重等于两只老虎的体重。一只老虎的体重等于3只猴子的体重。
师:那么问题来了,一只熊猫的体重等于几只猴子的体重呢?
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写在学习单上,同桌交流想法。
生:一只熊猫的体重等于6只猴子的体重。
师追问,怎么得出的呢?
预设生会做不会说,引导学生讲出,找等量关系,中间量,再利用中间量去代换,然后用求几个几的办法去计算,
师:回顾刚才的两个题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来找,总结方法。找、换、算、验
【设计意图:通过熊猫、老虎、猴子体重的比拼练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等量代换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总结做有中间量这一类题目的方法,建立模型,深化认识。】
三、扩展运用,优化策略
1.挑战第一关
师:其实在数学之中我们会经常用一些符号来代表物品或数字,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自己,好不好?
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自主解决。
师:找换算,我们怎样保证题目的正确性呢?
引导总结出验一验。
2.挑战第二关
尝试三个量之间的转换
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
3.挑战第三关
拓展训练
利用前一步出现的结论,直接
进行代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通过练习,让他们真正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问题虽有难度,但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四、数学文化渗透
了解古代的等量代换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
“以物易物”。他们用自己获得的猎物,去和别人交换需要的物品。这种交易方式最直接也最简明。如果我们想了解更多“以物易物”的知识,可以去网上搜索更多的资料。
了解现代的等量代换。
等量代换的运用就在我们身边,看这是昨天的外汇汇率表。我们要去其他国家,需要将人民币等量的代换为其他形式的货币。然而,就在今年的2017年10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正式宣布:人民币将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可自由使用的国际货币。这标志着中国的强大,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
五、全课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奇妙的旅程即将结束,大家开心吗?除了收获喜悦,你们还收获了哪些数学知识?
师:老师送给你们一个通往成功的秘笈,想不想要?
成功=汗水+灵感
汗水=努力+坚持
成功等于什么呢?
生:成功=努力+坚持+灵感
师:请同学们乘着灵感的翅膀,带着你的努力与坚持,开启你的成功之路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的知识,自主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感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