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说课+上课+评课+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净沙 秋思》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说课+上课+评课+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9 20:45:3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成都市棕北中学
代瑞雪
教材分析
课文说明: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诗。本单元编选的文章以山水之美为主题,所选的诗文是文情并茂的优秀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编写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自然,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并能够用恰当的方法和语言去表达心中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和美景的欣赏能力。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初步掌握写景(描写)抒情方法(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中的巅峰之作,作者马致远被誉为曲状元。这首曲以十一种物象堆叠吟成悲秋之音,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又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动人肺腑,堪称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学习这首曲
既是承接本单元前几篇文章对写景语言进行进一步的赏析,对情景交融写法的进一步学习,同时又注入了新的知识点,比如:对诗歌意象选择的把握,对意境的深度挖掘。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的意象及作用。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美。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及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美。
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诗歌鉴赏,小学学生接触过唐诗宋词,但是更多是在诵读积累的阶段,中学阶段要在此基础上提升到鉴赏的高度,因此要对诗歌的意象、意境的概念有初步的认知和把握,这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概念。因此学习此曲,我将引导学生在形象的描绘中得到意象的概念,然后去感受由意象和情感共同构建的意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2、质疑法和讨论:有疑才会去探索,讨论能明辨是非。
3、点拨法:难点的突破还靠教师巧妙的引领和点拨。
媒体使用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资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同时使堂教学环节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了解马致远的生平经历。
2、了解元代文人的整体遭遇和处境(资料下发)。
3、读《天净沙秋思》,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筛选出3到4幅)。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你能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例印证这个说法吗?(以此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具有画面美。)
二、课文学习: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首先强调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要反复进行,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听读、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感知。
问题设置:
1、诗歌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哪些景?
2、“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 图?(学生的回答板写在黑板上,如:深秋晚景图、秋郊夕照图、深秋残霞图、游子思归图等)
3、你觉得哪个命名好?说说理由。
4、用心感受,这些景物组成的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把关键词批注在书上。
这一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情境,为下一环节对意象的学习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辨别和表达中培养思辨的能力。
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把筛选出的学生的画作张贴于黑板。
问题预设:
1、做个评论家——结合读诗的感受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画,它好在哪里。
(画作:附后)
学生课堂的评论十分精彩。例如:
1)、我喜欢第二幅,夕阳如血的色彩渲染非常好,给人一种很苍凉凄美的感觉。
2)、我喜欢第三幅,枯黄的树枝,落叶纷纷,给我一种萧瑟的感觉,但是,落叶的色彩如果改成土黄色,可能会更好。
3)、我喜欢第一幅,它的色彩整个是暮色沉沉的样子,很悲凉。
4)、我喜欢第三幅,乌鸦扑腾翅膀飞向树枝的细节画得很好,黄昏时分,乌鸦返巢,让人想到“断肠人”今昔何宿,家在何方……很孤独。
5)、我喜欢第三幅,“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以宁静,暖意,让断肠人触景生情,更觉得孤独悲凉……
6)、我喜欢第二幅,因为他描绘的是“断肠人”和“瘦马”的背影,在暮色中更能让人觉察到一种不知前路何方的茫然。
7)我喜欢第二幅,因为图中“断肠人”头巾在飘动,让人感受到西风劲吹,有一种落寞的感觉……
……
此环节通过对画作的评论,学生实际上已经自主的解决了对诗歌的意象的把握,以及意象作用的问题。于是顺势明确意象的概念:
意象:用来寄托情感的客观物象(物、人)。 这首诗歌的意象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作用: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传达情感。(营造悲凉的气氛,烘托断肠人的心境)
2、做个评论家——听听作者的话
问题:在创作图画的时候,你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你是怎样思考的?
生1(创作的第一幅画):不知道“断肠人”放在哪里,怎么画才能表现他的孤寂悲凉的心境,后来我没有画“断肠人”,只画断肠人看到的景,用萧瑟悲凉的景象来展现他的内心。
生2(创作的第二幅画):我也是遇到这个问题,但是我用的是通过背影的方式来展现……
为什么断肠人不好画,顺势给出主意象和辅意象的概念。
主要意象:直接揭示情感。
辅助意象:作为背景,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主意象人物的内心很难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因此两位同学的处理非常智慧,这种留白的方式给观画的人以空间自己去想象体会……)
抓住主要意象,挖掘情感,体会意境。
1、讨论1:“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借断肠人表达什么情感?
知人论世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提示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马致远的经历来理解。多媒体出示:马致远的经历
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生活。《秋思》被认为可能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学生很容易得出理解:马致远借断肠人表达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2、讨论2:“断肠人”在家乡而言天涯——诗人借断肠人表达什么情感?
“《秋思》被认为可能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注意是“可能”,那么说明,此诗还可能是诗人隐居时的作品,那么如果身在家乡而言“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此处,结合元代文人的经历处境来理解。
提示一(多媒体展示):苏轼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你怎样理解“家乡”?
讨论后明确 家乡:1、现实中的家乡:现实中生我养我,让我成长的地方;
2、精神家园:心灵、灵魂的栖息地。
提示二(多媒体展示):解读,文人的精神家园?元代文人处境怎样?
1元代以前的文人:
从一代大儒董仲舒把儒学推上独尊的宝座开始,从隋炀帝创设科举制开始,读书便成了下层百姓“摇身变凤凰”的最佳途径。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于是即使做一个“清贫”的文人书生,都成了一种时尚,一种傲视他人的资本;只要通过科举,他们就会一步登天飞黄腾达——得到千钟粟,黄金屋。
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治国安邦、济世救人的最高理想。
2元代文人的处境遭遇:
1)、元代统治者把全国各族百姓划成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蒙古人,最后一等才是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人。
2)、元代社会的行业排名: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尼、九儒(元代文人)、十丐。
3)、元代取消了科举制度,科举中断,文人们仕进无门。
此处需要老师引导:
元代文人被逼出以往的高门阔宅,书房朝班,无所遮蔽的赤裸在腥风血雨之中,任凭蒙古铁骑的蹂躏,权豪势要的欺凌,文人的尊严全无。他们最大的苦痛不是改朝易服,而是科举中断,仕进无门。儒家至高无上的理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他们兼济天下的路途被斩断,独善自身的可能都被磨灭。他们既不见容于上层社会,又难适应最底层的社会生活,于是他们中有人选择了混迹于市井,有人选择了隐遁山林,既不能自救,更不能济世救人。
讨论后明确:
文人的精神家园:步入仕途,居于高高的庙堂起实现济世匡人的理想。
元代文人的处境:进,科举废除,无路可走。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灵魂栖息地——他们永远流浪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之外。退,除了满腹诗书一无是处,沦为乞丐一样的人,地位低下,尊严全无,在现实中找不到归属感。元代文人,集体被时代被社会流放了……
结论:
马致远是元代文人中的一员,诗人通过“断肠人”表达元代文人群体被集体放逐的悲苦孤寂的漂泊感。
由此给出意境的内涵: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整体的艺术境界。
总结:本文的意境有两个层次:
1、深秋景色的萧瑟荒凉和一个漂泊游子内心的凄凉悲苦融为一体——凄凉悲苦的小漂泊。
2、深秋景色的萧瑟荒凉和元代文人群体被放逐的孤独伤痛绝望融为一体——失去精神家园,悲苦孤寂的大漂泊。
( 以上环节通过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让“知人论世”这一学习方法深入人心。)
三、拓展练习:扩写诗歌
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找到意象的想象增长点,扩写充实诗歌的内容。
要求:意象的描绘必须符合诗歌的情景。
(此环节可以视时间而定,作为课后作业。意在让学生通过扩写,进一步把握意象及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5张PPT)
第15课(4) 天净沙·秋思
21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初读诗歌
1、诗歌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哪些景?
2、诗歌描绘了一幅 图。
3、用心感受,这些景物组成的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二、做个评论家——
1、结合读诗的感受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画,它好在哪里。
关于 意象
意象:用来寄托情感的客观物象(物、人)。
作用: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传达情感。
这首诗歌的意象是?
这些意象的作用?
二、做个评论家——
2、在创作图画的时候,你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你是怎样思考的?
3、关于意象的主和辅:
主要意象:直接揭示情感。
辅助意象:作为背景,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三、诗人借“断肠人”表达的情感?
马致远的经历:
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生活。 《秋思》被认为可能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感,深切的思乡之情。
讨论1:“断肠人”在天涯——
讨论2:“断肠人”在家乡而言天涯——
如果,“断肠人”身处家乡而断肠,你又怎样理解他的情感?
提示一:苏轼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你怎样理解“家乡”?
家乡:
1、现实中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2、精神家园:心灵、灵魂的栖息地。
文人来到元代
1、元代统治者把全国各族百姓划成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蒙古人,最后一等才是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人。
2、元代社会的行业排名: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尼、九儒、十丐。
3、元代取消了科举制度,科举中断,文人们仕进无门。
提示二:解读,文人的精神家园?元代文人处境怎样?
元代以前的文人
从一代大儒董仲舒把儒学推上独尊的宝座开始,从隋炀帝创设科举制开始,读书便成了下层百姓“摇身变凤凰”的最佳途径。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于是做一个“清贫”的文人书生成了一种时尚,一种傲视他人的资本;只要通过科举,他们就会一步登天,飞黄腾达——得到千钟粟,黄金屋。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治国安邦、济世救人的最高理想。
结论:
文人的精神家园:
步入仕途,居于高高的庙堂起实现安邦治国、济世匡人的理想。
元代文人的处境:
进,科举废除,无路可走,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灵魂栖息地——他们永远流浪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之外。
退,除了满腹诗书一无是处,沦为乞丐一样的人,地位低下,尊严全无,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归属感。
元代文人,集体被时代被社会流放了……
讨论
身为元代文人之一的马致远,借沦落天涯的“断肠人”表达一个丧失了精神家园的文人群体被集体流放的深沉的孤独和悲哀。
如果,“断肠人”身处家乡而断肠,你又怎样理解他的情感?
四、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整体的艺术境界。
1、深秋景色的萧瑟荒凉和一个漂泊游子内心的凄凉悲苦融为一体——凄凉悲苦的小漂泊。
2、深秋景色的萧瑟荒凉和元代文人群体被放逐的孤独伤痛融为一体——失去精神家园,悲苦孤寂的大漂泊。
五、扩写诗歌
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找到意象的想象增长点,扩写充实诗歌的内容。
1、要有适当的联想。
2、意象的描绘必须符合诗歌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