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3 22:5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德育目标: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
难点: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视频《七律·长征》,然后教师提问
:毛主席在什么情况荡气回肠写下这首七律诗呢?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讲授新课:
一、设问导读
(一)一曲悲歌震宇寰
教师讲解: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自1930年11月起,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皆被红军粉碎。于是1933年秋,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材料一
兵力,64个师,7个旅,6个团,空军11个队,飞机150架,总计百万兵力。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材料二
举办庐山“军事训练团”,人美英等国购买军火,增加部队的新装备;聘请一批德国专家当顾问,筹备作战计划,研究改用新的战略战术;在苏区周围修筑了几千个碉堡和建立经济封锁线。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教师设问:第五次“围剿”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蒋准备充分,兵力强大,战法新颖。)
(过渡)面对蒋介石的新战略,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他的王牌就是让一年前由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担任总指挥。
材料三
李德认为,对付蒋介石的新战法,红军过去反“围剿”的方式已不适用。他狂妄地说“游击战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打正规战的时候”,坚决反对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反对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主张打以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阵地战,因而使红军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地位。
——张琦著:《历史选择:长征中的红军领袖》,7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教师设问:面对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李德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针?结果如何?(参考答案:李德主张打以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阵地战;因而使红军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地位。)
教师讲述:1934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已持续一年之久。这时,敌人步步紧逼,红军节节退守,战火已逐渐烧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区。面对危急形式,毛泽东再次建议,红军主力应向湖南中部前进。但是,这一建议又遭到博古等“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拒绝。红军的处境更加困难了,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边缘。于是红军主力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了。
(二)长驱万里越千山
1.壮丽的史诗
活动探究:重走长征路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红军长征的地图,重走长征路,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路线:瑞金——四道敌人封锁线——湘江之战——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三军会宁会师
2.长征故事会
课前学生搜集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课堂上讲述长征,并谈谈这个故事里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体会长征途艰难险阻(战争的壮烈残酷,飞夺泸定桥、湘江之战),自然条件的恶劣(爬雪山过草地)。
教师对故事会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整个长征过程的战况,从而得出结论,前半段损失惨重,越到后面,打的越顺。引出学生的好奇,为什么有这种变化,为讲述遵义会议的意义埋下伏笔。
教师讲述: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经过湘江之战,减员至3万余人。其中担任断后的红五军34师,因桥被炸断了,几千红军没有了退路。弹尽粮绝被敌人抓住的师长陈树湘,硬是把伤口处流出的肠子拽断,以死抗争。红34师全军覆没!中央苏区的丧失,湘江之战的鲜血,使广大指战员心情沉痛,大家对“左”倾错误军事指挥已经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于是一场伟大的转折正在酝酿。
3.伟大的转折
自主学习:请大家列表格从课本中找到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
地点
内容
材料四
李德瞎指挥……甚至一个战役中一挺机关枪放在哪里,都得听他的安排。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356页,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教师设问:这样的“瞎指挥”会给战斗带来怎样的结果?(参考答案:惨败。)
教师讲述:湘江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又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毛泽东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军事行动指挥员。
材料五
记者:……红军又是怎样通过运动战,连续三渡四渡赤水甩开追击?王道金:……不停的赶路,有时半夜接到命令,打起背包就走。……那时,我们接到上级命令,大张旗鼓喊口号、写标语,要从四川渡过长江去,后面才知道这是迷惑敌人的。等蒋介石把部队调到四川后,我们又悄悄返回贵州。
——欧阳浩、李奇松、程必杰:《四渡赤水:毛泽东最得意的战役》,载《解放军报》,2011—06—06
教师设问:红军战士的经历体现了红军怎样的作战思想?(参考答案:声东击西,避实就虚。)
教师小结:队伍,还是那支队伍,敌人还是那些敌人,但每天都在增加。遵义会议前三个月,红军艰难抗争,损失惨重,仍在敌人的包围中,遵义会议后的三个月,红军翻山越岭、声东击西,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遵义会议先后中央红军行军打仗表现出巨大的变化,是由于遵义会议更换了军事指挥者后,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使红军绝处逢生!
材料六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的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七
遵义会议,又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共产国际的指导,“先生讲,学生听,由先生抓着手学写字”。这是党处在幼年时期的特征。召开遵义会议时,我党失去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运用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这标志着我党已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张琦著:《历史选择:长征中的红军领袖》,113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教师设问:遵义会议有何伟大意义?(参考答案: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气功盖世铭青史
材料八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师设问:这首诗中涉及到长征途中的哪些事件?体现了红军身上怎样的精神?(参考答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积极乐观、英勇无畏等精神。)
教师播放《长征组歌》让学生感受红军历尽艰险、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已经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过渡)漫漫长征路,红军的灵魂化作了不息的歌声,红军的精神酿出了永久的诗章,让我们打开诗歌的窗户,领略红军长征的神韵。
(四)一座丰碑永流传
教师讲述:昔日的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今天的长征,就是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活动探究: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参考答案:个人:克服困难,永攀知识高峰,珍爱生命,崇高的理想信念;政党: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国家: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戒奢侈之风。)
教师小结:在二万五千里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正是这种理想信念支撑着红军一路向前,走向胜利。
(设计意图)本目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回忆长征、纪念长征等活动探究的方式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小结:
历史不能忘却,历史又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板书: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一曲悲歌震宇寰
(二)长驱万里越千山
(三)奇功盖世铭青史
(四)
一座丰碑永流传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