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17《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17《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9 22:16:29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死后谥号“文忠公”。
字音
寝 藻 荇
与 柏
qǐn

zǎo
xìng
bǎi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课文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乐者, 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
庭。
高兴地
想、思考
没有共同游乐的人
于是

一起
散步

单扇的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
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清澈透明
水草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只是
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分
析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积水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2、“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欲见其静。
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 “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3、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 赏月的欣喜
☆被贬后的落寞、伤感
☆ 失意后能陶醉于自然、自我排遣的达观。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小结
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背诵课文
1.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课堂巩固
4.下面红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A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2、能力训练点
(1)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初二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 掌握了文言文阅读与学习的简易步骤,了解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在朗读训练的前提下,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一、字词交给学生——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孩子学会自主探究,小组交流;二、语句共同赏析——句子理解难于字词理解,由学生自评自解,老师侧面帮扶,积极引导。三、领悟作者“闲”情——这是一项融归纳和领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这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挑战,老师设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四、学法明确指导——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体悟“文言文三步阅读法”: 1、朗读课文 读准音,会断句2、说读课文 看注释,通文意3、品读课文 品语言,悟意蕴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导入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播放配乐图片欣赏)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二、作者介绍三、朗读课文1.正音。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3.聆听课文朗读,了解文章停顿。4.齐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疏通文意1.借助文中注释,圈划疑难字词,翻译课文。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3.译句小检测。(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究问题,并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带动了整体的进步。最后通过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五、文本探究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3、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提示: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进行分析) ☆赏月的欣喜☆被贬后的落寞、伤感☆ 失意后能陶醉于自然、自我排遣的达观。小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这一个环节中的问题,教师课前是作了筛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突破文章的难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还要穿插课文朗读,通过细细的品读把握作品主旨。)
4 、拓展 (投影展示):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在本环节中,通过名人评苏轼、苏轼被贬期间作品介绍,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进而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写下自己心中的话,让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六、赛赛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背诵课文七、课堂巩固:1.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3、“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下面红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八、结语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再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上面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圈点勾画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内涵;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感悟文章意蕴。拓展思考的写话训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自己走出灿烂人生。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生活中的实例、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教材中的图片情景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1、组员自评2、小组互评3、教师评价《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简案
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闲”字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播放配乐图片欣赏)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朗读课文
1.正音。
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3.聆听课文朗读,了解文章停顿。
4.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疏通文意
1.借助文中注释,圈划疑难字词,翻译课文。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译句小检测。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究问题,并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带动了整体的进步。最后通过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
五、文本探究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3、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提示: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进行分析)
☆赏月的欣喜
☆被贬后的落寞、伤感
☆ 失意后能陶醉于自然、自我排遣的达观。
小结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这一个环节中的问题,教师课前是作了筛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突破文章的难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还要穿插课文朗读,通过细细的品读把握作品主旨。)
4 、拓展
(投影展示):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在本环节中,通过名人评苏轼、苏轼被贬期间作品介绍,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进而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写下自己心中的话,让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六、赛赛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背诵课文
七、课堂巩固:
1.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下面红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八、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再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上面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圈点勾画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内涵;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感悟文章意蕴。拓展思考的写话训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自己走出灿烂人生。
《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本文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又一篇颂月佳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心情,也从字里行间洋溢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散发出一种参禅向佛的宁静心怀。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从教学内容角度
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1)自由放声朗读(2)听读课文录音(3)仿读和译读(4)朗读挑战赛 当堂成诵,体味古人的情感。
“读”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声正字,读准每一个字的音;第二层面,以声断句,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切分意群,把握一个句子的意思;第三层面,以声达意,通过朗诵进入文章语境,理解文章内涵,走进作者,真正走进文本;第四层面,以声传情,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语音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他人。
“品”从以下方面开展:一、品文眼,如本文中“闲”字,通过理解这个字,可以把握作者在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悠闲、赋闲、失意。二、品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本句写月光月影却不见“月光月影”的字眼,形象生动,巧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既写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态”,交错纵横;也写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态”,像积水那样空灵。三、品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品修辞手法,品表达效果,品意义内涵。一个“闲”字,有欣喜,有孤寂,苦闷,达观,包含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苏轼虽遭贬,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从教学对象角度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真正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都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这就需要教学做到五重视:1、 重视预习准备2、重视知识积累3、重视诵读感悟4、重视审美鉴赏 5、重视拓展延伸。
一、实践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投影出示几张月夜图片并且 播放古曲。
由古人颂月佳作说起,复习导入。
(二) 作者介绍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2、听读课文3、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4、齐读课文
(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体会作者感情。)
(四)再读明义
1、自主学习,组内交流。2、学生质疑,班级交流。 3、重点检查,夯实基础。
4、对照译文 ,再读课文。
(五)品读悟情
1、欣赏“闲”景 2、理解“闲”人3、体会“闲”情
(六)诵读回味 拓展延伸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七)赛赛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背诵课文
(八)课堂巩固
(九)总结升华
苏轼以他卓越的才华、豁达的心胸、积极的人生态度,书写了他令人景仰的一生。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做一个“闲人”,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欣赏一路的美景。
二、收获与体会
1、强化文言文的学法指导,以“读”贯穿全文。
古诗文的教学特别重视诵读,使学生获得语感,同时带动情感的体验与文本的解读。在设计教案时,先安排让学生回顾文言文学习的步骤:朗读课文——说读课文——品读课文。在整体感知阶段,先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再听录音示范朗读,与自己的朗读相比较,说说哪些地方的处理更好一些。学生可以说,也可以读,最后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这样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停顿的划分,节奏、轻重的处理,初步理解课文。在品味语言时,抓住重点的写景句,着重指导如何读出宁静的美,从而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学完课文后再通过声情并茂地背诵全文,去领悟苏轼旷达超然的人生情怀。
在反复的课文朗读中,让学生顺利地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深入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促进知、情、意的发展。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品味语言,领悟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是教学的重点。本文字约言丰,叙事、写景都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尤其是写景的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极富特色。让学生找出描写夜游的句子后,发挥想像,说说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再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描写月色的妙处所在,体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渗透知人论世的观点,体会苏轼微妙复杂的心境。
古代的优秀诗文有着巨大的解读空间,需要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对有关作者、作品的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拓展,拉近与作品的距离。领悟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又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本文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含蓄的,要抓住能表达心情的词语,尤其是理解“闲人” 的含义,更重要的是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时的政治背景,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主要成就和人生经历,有条件的可以去看《百家讲坛》制作的系列讲座《苏轼》。开始上课时引导背诵咏月名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延伸中引用《定风波》这篇同样写于黄州的重要作品,从写景叙事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面对人生风雨的一种“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欣赏他的散文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清新恬淡的特色。
这一教学设计,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他们自主预习,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能够思维激发、灵性涌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与建议
1、要补充设计练习——“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教会学生辩证看待人和事。以往,在教学中,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往往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
2、建议在课后练习上增添文章写作背景以及苏轼相关的文学作品《定风波》,以帮助学生把握文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