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八年级上册15《父母的心》(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八年级上册15《父母的心》(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9 22:16:29

文档简介

《父母的心》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五篇课文。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亲人。这单元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些课文都是某个人物对另一人物的爱,惟有这篇是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作者川端康成的坎坷经历也造就了这篇致力追求的美好亲情,这篇小小说情节短小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父母的形象也在其中得以升华。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熟视无睹,视为当然,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设计时,从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入手,培养他们对父母的感情。同时,加大学法的指导,围绕课文中的描写及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明白写作手法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服务的。
一、实践过程
1.导入。日本有句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父母的心就如同屏幕上的郁金香,洁白无暇,沁人心脾。同学们都知道 “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么父母的心为什么可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次走近父母,去感受父母的心。
2.作者简介。他是日本小说家,曾写过《伊豆的舞女》等100多部小说,他的作品具体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心。1968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川端康成。
组织学生上网查川端康成的相关资料。
3.听课文朗读,概括小说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4.理解文中表现出的父母的心的内涵。
问题一:结合故事情节思考,父母的心是颗什么样的心?
问题二:父母对子女的爱在情节上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5.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讨论: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父母伟大的爱子女的心的?
提示:可以从情节和描写这两个角度去思考。
归纳总结:1、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2、细致的描写。
6.延伸总结。
让学生听两个故事,进一步体会父母崇高的爱子女的心。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父母的心。
7.作业。收集一些跟父母有关的格言、诗歌等,确定一个主题,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用电子邮件发给老师。
二、收获与体会
1.本节课,在现代教育手段的恰当使用下,学生和教师均有收获。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轻了学生的思想负担,活跃了课堂气氛;问题的设计恰到好处,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了说话的机会,能力强的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2.结合学生的实际,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在对父母的感恩中投入到课文的学习。
3.课堂上,先是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级做资料分享;借助学习网站上的资料,学习课文里的写作手法,提高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
4.对写作手法的学习,教师结合了生活中的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在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运用,效果很好。
三、问题与建议
1.课文内容不深,但知识点比较多,时间有些紧迫。
2.问题设计难度不是很大,围绕课文也很有层次,但感觉还不够细,没能充分兼顾到知识点。(共18张PPT)
父母的心
作者简介:
他是日本小说家,曾写过《伊豆的舞女》等100多部小说。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196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
川端康成。
这是发生在日本一艘轮船上的故事……
听课文朗读,概括故事情节,感受父母的心。
思考:
小说的最后结局是“一家六口又团聚了”,那个没要到孩子的财主夫人却并不遗憾,因为从这对父母的言行中她懂得了“父母之心”。从课文的叙述中,你觉得父母的心究竟是颗什么样的心呢?
爱长子
爱二儿子
父母
的心

子女的心
爱女儿

如果把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化成下面 这样,你觉得 是否可以?为什么?
财主夫人要孩子
父母一个也不肯送
一家人团聚
这篇小说是怎样安排故事情节的?
用二儿子换回长子
送走长子
用女儿换回二儿子
要回女儿
一家人团聚
财主夫人要孩子
议一议
送走( ) ( )换( )
( )换( ) 要回( )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长子
二儿子
长子
女儿
二儿子
女儿

贵夫人要小孩
情节
神态
送走长子
送走二儿子
送走女儿
要回女儿
犹豫不决
难割难舍
无精打采
失魂落魄
失声痛哭

语言
心理

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了。
找一找
细致的描写
本文着力表现的是一对父母的爱子女的心,为很好表现这对父母的爱心,小说主要采用了:
1、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细致的描写。
故事一:
一位母亲在女儿过13岁生日时,带她去滑雪。 由于玩得太尽兴,结果迷失了方向,女儿晕倒在地,母亲焦急万分.当救援飞机到来时,由于她们穿得白色滑雪服,救援人员无法辨清她们具体的位置。于是,这位母亲用石头划破血管,在女儿的周围画了个圆圈,当圆圈画到一半时,这位母亲因流血过多而死, 她的女儿却获救了 。
故事二:
说说你的父母的心。
说一说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作业:
人们常说:父母心,子女情。羊有跪乳之情,鸦知反哺之恩。父母的心是无私的爱子之心,子女情应该是什么情呢?课后收集一些跟父母有关的格言、诗歌等,确定一个主题,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
同学们把自己制作好的卡片除送给父母外,还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成图片,用电子邮件发到 dhb5503@ .让老师与你们一起分享。
下课啦 ---
再见《父母的心》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父母的心》
问题设计 1.概括小说故事情节。2.结合故事情节思考,父母的心是颗什么样的心?3.父母对子女的爱在情节上是怎样体现出来的?4.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父母伟大的爱子女的心的?
教学构想及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本文一波三折的写法细致的描写。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课文中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能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合作、讨论
所需设备: 多媒体辅助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日本有句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次走近父母,去感受父母的心。二、作者简介。他是日本小说家,曾写过《伊豆的舞女》等100多部小说,他的作品具体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心。1968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川端康成。三、听课文朗读,概括小说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四、理解文中表现出的父母的心的内涵。问题一:结合故事情节思考,父母的心是颗什么样的心?问题二:父母对子女的爱在情节上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五、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讨论: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父母伟大的爱子女的心的?提示:可以从情节和描写这两个角度去思考。归纳总结:1、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2、细致的描写。六、延伸总结。让学生听两个故事,进一步体会父母崇高的爱子女的心。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父母的心。七、作业收集一些跟父母有关的格言、诗歌等,确定一个主题,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用电子邮件发给老师。 听跟父母有关的名言谚语。上网查川端康成的相关资料。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相关内容思考,形成答案;概括小说的情节。学生根据课文,思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学生听两个故事,体会父母爱子之情。学生谈自己的父母。收集资料。 让学生在名言及谚语的感染下进入课文的学习,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从小说三要素的情节入手,为后文的教学服务。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熟悉内容,整体感知;再在小组合作、班级交流中理解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合作、表达能力。突出写法,明确写法为中心服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的感情,进行课外延伸。
五、质疑探究:1.作者认为每座城市都应该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并让其成为“标志和象征”。你认为都市拥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对城市有什么好处? 投影出示“警示”内容(北京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的情况),引导思考:都市动物减少乃至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动画。2.都市动物减少乃至灭绝的原因是什么?3.“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作为一名中学生,面对以上情况,你认为人们应该怎样与鸟、鱼、兽友好相处?六、总结全文:本文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的愿望。保护野生动物,爱护小动物,不仅体现了人们的良知,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出示对联:上联:海阔凭鱼跃下联:天高任鸟飞横批:爱护动物(优化环境)七、调查实践:调查我们周边的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写一份“让我们与动物友好共处”的倡议书。 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归纳。思考。看动画,思考。交流,概括。谈自己的看法。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课后做调查,完成。 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和看法。动画内容形象生动,感人至深,会引起人心灵的震撼,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思考、总结、表达能力。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要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之中,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PAGE
1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1.知识与技能:理解本文一波三折的写法细致的描写。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课文中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能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地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茅山老区。近十年来,大量优质生源流向了城区,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思维品质不高,主动学习的习惯要大力培养。当然,语文毕竟是国语,八年级的学生也有了七年多语文学习的经历,他们或多或少也具备一些阅读能力,只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相对弱了一些。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候,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引导和培养。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熟视无睹,视为当然,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五篇课文。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亲人。这单元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些课文都是某个人物对另一人物的爱,惟有这篇是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作者川端康成的坎坷经历也造就了这篇致力追求的美好亲情,这篇小小说情节短小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父母的形象也在其中得以升华。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由名言、谚语导入,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视频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从生动的形象中受到启发,引起思考,进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理解作品的主旨。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导入。日本有句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父母的心就如同屏幕上的郁金香,洁白无暇,沁人心脾。同学们都知道 “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么父母的心为什么可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次走近父母,去感受父母的心。二、作者简介。他是日本小说家,曾写过《伊豆的舞女》等100多部小说,他的作品具体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心。1968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川端康成。组织学生上网查川端康成的相关资料。三、听课文朗读,概括小说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四、理解文中表现出的父母的心的内涵。问题一:结合故事情节思考,父母的心是颗什么样的心?问题二:父母对子女的爱在情节上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五、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讨论: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父母伟大的爱子女的心的?提示:可以从情节和描写这两个角度去思考。归纳总结:1、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2、细致的描写。六、延伸总结。让学生听两个故事,进一步体会父母崇高的爱子女的心。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父母的心。七、作业收集一些跟父母有关的格言、诗歌等,确定一个主题,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用电子邮件发给老师。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运用多媒体,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并生通过三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1.小组内自评。组内成员对各自任务的完成情况或对某些问题形成的意见进行评价,并作修改、补充,最后在组内形成统一意见,班级交流。2.小组间互评。主要对其他组同学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声音、语言表达、情感等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可以修改、补充,进一步完善。3.教师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