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减法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减法模型是多种的,小学中常见的有剩下、取走、比……少等,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通过“小胖上车”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这里的“下车、取走、去掉”是“上车、添加、合并”行为的逆向。为此作为加法的对照,减法运算通过“下车”来引入,并且同样强调时间上的顺序,初始状态(原来)与结束状态(现在)在时间上的分割,通过放置中间的行为,使学生清楚地领会减法的实际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加法实际的含义理解比较容易,对于减法理解比较困难。为此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特别是在引入、探究新知和练习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出发,如小胖下车和让学生玩游戏乘车等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理解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求剩余”的具体实例初步认识减法的含义。
2、知道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
3、会根据实际情景表达初始状态、中间变化、结束状态的情节及过程。
4、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述,看图编数学故事等活动,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研 究
目
标
驱
动
单 研究目标 关注评价方法,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措施 1、借助多媒体情景演示,让学生从直观视觉中感悟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减法的含义。
2、在巩固新知时,采用同桌交流的策略,让学生互编故事说算式,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3、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也能达到基本的目标。
4、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采用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求剩余”的实例,认识减法运算的实际含义; 会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难点 减法的含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出示情景图:小胖上车
师:谁能看着这张图用三句话编个数学小故事,提一个数学问题问问大家?
师:要求现在车上有几人,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怎么列?
复习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生观察编故事
生答
利用“小胖上车”的情景图,从学生已学过的内容入手,搭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小胖下车
师:现在谁能再用三句话把图的意思说一说,提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
□1
4 3
2、揭示课题
3、认识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4、1、3在图中分别表示什么?
师:加法算式里有加数、加号、和,想知道减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师:把书翻到28页,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读一读,记一记。
4、练一练
师:像这样被减数是4的减法算式还有哪些呢?
生看图编故事
认识减法算是里各部分的名称
利用“小胖下车”的情景图,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初始状态、中间变化、结束状态的情节,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
三、巩固新知
1、看谁算得快又对。
2、看情景图说故事,列减法算式。
3、开放练习。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利用多幅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说图意列算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逐渐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编故事,讲算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四、总结
师:今天小朋友通过看图编故事学习了什么新本领?知道了些什么?你觉得今天自己的表现怎么样?小伙伴的表现怎么样呢?
让学生对整堂课的知识做一个梳理和总结,也对自己和同伴作一个评价。学生之间的自评与互评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持之以恒定有不少收获。
《减法》学习单 姓名 学号
看谁算得快又对:
3-1= 4-3=
5-2= 8-5=
7-3= 9-9=
6-0= 10-2=
9-7= 6-4=
☆
课堂评价表:
听 ☆☆☆
说 ☆☆☆
计算 ☆☆☆
学习兴趣 ☆☆☆
共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