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八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文章。第四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阿里山纪行》,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时,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所以教学这篇《阿里山纪行》,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教学中采用了设置情境、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法,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应该有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课程需要,设定了6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幻灯片以及相关网页上,查找、搜集、整合相关资料,形成结果。
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分享成果;利用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果,进行课文学习,以问促思。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6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拓展了问题,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强化情感目标。
一、实践过程
(一)情境设置,导入课题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呈现阿里山图片,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
(说明: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解决重点、合作探究
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资料。(通过介绍更激起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2、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的问题
((说明: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出示问题, 分组合作,信息收集,汇报分享:(提供幻灯片及网站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问题(组内也做好问题选定的统筹),在学习网站上查找资料,进行小组交流(由组长负责主持、记录员记录、汇报员做好总结汇报准备)。然后再由汇报员在班级里汇报,进行资料共同分享。
问题呈现:
(1)、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看看作者一路上都见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征? 并体会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阿里山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你对阿里山的总体印象
(3)、游记一般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4)、本文语言很美,你能不能试着赏析。
(5)、能否模仿着写一段镇江景点的导游词
(6)神木究竟神在哪?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三)在问题汇报基础上展开学习
1、展现学生 找出来的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一路上的美景。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在解决问题(1)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说一说阿里山给人的总得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概况,解决问题(2)(知识目标)
3、在问题(2)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游记常用的写法:“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解决了问题(3).
4、在解决问题(3)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要求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完成练习,学写解说词。由填字引入文章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跳读诵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者也积极参预),完成后提高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一段镇江景点的解说词,解决了问题(4)(能力目标)
5、老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着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为了让学生能很快掌握赏析语言的方法,教师可给出范例(从词语、修辞、句式等角度),问题(5)得以很好的解决。6、最后研讨问题(6)把握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情感目标)
(四) 总结反馈: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再次强调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建议课后对其不足之处采取弥补措施。
(五)拓展延伸
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 列出景点图。思考完成。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学习书本的最终目标是丢开书本,获得能力;通过习作,学习一种记叙方法,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
(六)作业
学生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学在课堂,得益在课外。扩大课堂的范围和学习内容)
五、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移步换景
美、奇、幽、静
融情于景
喜爱、赞美
(设计说明:力求简洁、美观、大方,清晰的展现课堂的主要内容)
二、收获与体会
1、本节课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本节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生动直观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都提升了一个高度。
3、这样的整合课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也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地位。
4、对教师来说通过这样的课,也能从中学到不少的知识,教学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对于任何提高自身学科的课堂质量,创建有效课堂,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问题与建议
1、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一部分理解能力弱的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相关内容,是教学时间受到制约。
2、在资料的搜索过程中,还存在部分学生方法掌握不到位。
3、对身边的事物观察不仔细,出现与事实有点出入的情况。
3、在反馈感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没有申请博客,所以无法反馈,需要教师调用学生电脑,浪费了时间,因此课前的指导要到位。《阿里山纪行》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这篇课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阿里山纪行》,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本课内容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语文以及接受美德熏陶的重要内容。
问题设计 问题: (1)、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看看作者一路上都见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征? 并体会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阿里山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你对阿里山的总体印象(3)、游记一般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4)、本文语言很美,你能不能试着赏析。(5)、能否模仿着写一段镇江景点的导游词(6)神木究竟神在哪?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教学构想及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2)、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情感目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如何恰当地运用网络搜集资料,处理资料辅助学习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2)讨论法;(3)讲授法。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呈现阿里山图片,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学生感悟 进入学习环境 创设学习本课的情境,进入新课学习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及作品特点 上网搜索作者简介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作者及及作品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学习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资料。(通过介绍更激起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2、(1)、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看看作者一路上都见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征? 并体会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阿里山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你对阿里山的总体印象 听读《阿里山纪行》朗读视频 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设置,训练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朗读兴趣的提高。(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游记一般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本文语言很美,你能不能试着赏析。 观看幻灯片,了解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方法。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环节使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展示网页,趣味写话能否模仿着写一段镇江景点的导游词
讨论:神木究竟神在哪?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刚学的知识,进行练笔。分组讨论。 这部分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也是难点。通过写话,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移步换景写法的理解。通过写的方式,训练了学生书写感受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分组讨论可以养成学生自主合作的习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力目标)
拓展学习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 列出景点图。思考完成。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学习书本的最终目标是丢开书本,获得能力;通过习作,学习一种记叙方法,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
上网搜索相关美文,共同欣赏,要求说出推荐理由。可从内容、思想、语言、手法等角度。 这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个情境和活动的设置,使学生从同样的主题,不同的文章中体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同时训练了学生上网搜索对自己学习有用的辅助资料。(情感目标)
本课的知识结构 设计板书 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内容《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
(2)、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情感目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2、难点: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导入课题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呈现阿里山图片,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播放《阿里山纪行》朗读视频)(问题在课前预习就已布置学生思考)
(1)、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看看作者一路上都见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征? 并体会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分组讨论)
(2)、阿里山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你对阿里山的总体印象(知识目标)
(三) 品读课文,发现美(设置问题,分组讨论)
(1)、游记一般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2)、本文语言很美,你能不能试着赏析。
(3)、能否模仿着写一段镇江景点的导游词
(4)、神木究竟神在哪?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多媒体呈现相关知识点:
A、教师介绍移步换景的手法
B、注:教师给予赏析语言方法指导
词语:恰当的动词、贴切的形容词、叠词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
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表现手法: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C、写导游词指导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 )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 ),我们会看到( ),迈过( )间的( ),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能力目标)
(四) 总结反馈: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再次强调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建议课后对其不足之处采取弥补措施。
(五)拓展延伸
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 列出景点图。思考完成。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学习书本的最终目标是丢开书本,获得能力;通过习作,学习一种记叙方法,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
(六)作业
学生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学在课堂,得益在课外。扩大课堂的范围和学习内容)
(七)、教师心语:作者吴功正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阿里山,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美丽多娇,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为之感到自豪 ,希望每位学生能自觉培养为国奋斗的意识,用心学习,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情感目标)
(八)、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移步换景
美、奇、幽、静
融情于景
喜爱、赞美(共19张PPT)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学习目标: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给红体字注音:
风靡 堪称 鱼鳖 雄踞
山岚 谛听 幢顶
红桧 静谧 无可匹敌
mǐ
kān
biē
jù
lán
dì
guì
chuáng
mì
pǐ
1、概括阿里山的风光特点。
2、阿里山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
3、在文中划出表现作者行踪的语句。归纳文章的写作顺序。
曲径幽路
松山
机场
台中
嘉义
阿里山站
穿过林区
神木
下山路上
作者行踪:
文章写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这些景物各有哪些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林海云雾
浓稠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森林
宁静
曲径
幽路
幽深
森林无边
广阔多姿
千年神木
神奇
风光美如画
景
林海云雾
深山水潭
原始森林
曲径幽路
森林无边
千年神木
浓稠
清澈
宁静
幽深
广阔 多姿
神奇
情
喜爱
赞美
找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从用词、写法、内容、感情等方面品味。
例: 我最喜欢的句子是:“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潭比作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清澈透亮。表达了作者对姊妹潭的喜爱之情。
请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介绍实验学校校园的美丽景色。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 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生动的画,如一曲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阿里山赏云海,观日出?……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景物描写片断:
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 点,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