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这是有着美女西施和吴越之争传奇的“园林之城”苏州。
1979年初,香港的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
1979年初,香港的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
1979年初,香港的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
1979年初,香港的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
约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写一篇序文。
叶圣陶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
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图片册迟迟不见出版,而叶老的这篇信手拈来的序文,却在发表后,被编入语文课本。成为学习说明文的典范之作,广为传诵。
课文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 陆其勇
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 陆其勇
整体感知
课文想把什么说明白?每一小节想把什么说明白?(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合作探究
课文怎么说明白的?
(每段选取一句,画出来,圈出关键词,品一品,说一说)
深入研读
课文为什么能够说明白?
拓展延伸
请以镇江十景的一景为题写个作文片段。(镇江十景,西津寻渡(西津渡历史街区)、北水柳浪(金山湖景区)、摩崖夕照(焦山碑林)、蓉楼晓荷(芙蓉楼)、慈寿塔影(慈寿塔)、泠泉喜雨(天下第一泉)、萧寺听鹂(招隐寺)、长虹卧波(大桥公园)、江左文宗(文宗阁)、寒汀芦荻(滨江湿地)(要求:抓住特征,说明白。)
西津寻渡(西津渡历史街区
北水柳浪(金山湖景区)
蓉楼晓荷(芙蓉楼)
摩崖夕照(焦山碑林)
谢谢大家!《 苏州园林 》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苏州园林摄影集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典范之作。因此不仅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整个初中语文课本中学习说明文的重点篇目。
本课在掌握本文字词的基础上,整体阅读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无限情趣。通过质疑问难、研读课文,明确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进一步体会出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通过背诵检查,提高了语言的感悟能力,将课文与自然、社会、人生联系了起来,把语文学习放到一个更高、更大、范围更广的层次上去,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获得人文启迪,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且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学习方法:
1.诵读法
反复朗读文本,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语言风格,进一步让学生感悟这篇说明文的结构美、语言美、图画美。
2.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只是学习过程的导引者。本课基于这种出发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者只是起到一个点拨,穿针引线的作用。
3.媒体辅助
媒体的运用,是为学生很好的进行学习创设一种氛围。图片、音乐,既是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也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更是在美的熏陶中,学会欣赏园林美,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一、实践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2.整体把握说明文的结构,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体验真挚情感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教学难点】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教学方法】品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一、预习导学
1.布置预习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
(2)查找有关叶圣陶和苏州园林的相关资料。
(3)说明文文体知识积累。
(4)了解、介绍有关镇江十景中一景的知识和父母交流。
(5)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2.导学
(1)诵读课文,完成字音互填和词语解释。
(2)播放《叶圣陶与苏州园林》的数字故事。
二、整体感知
课文想把什么说明白?每一小节想把什么说明白?(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找出中心句:
地位:标本(1段)
共同特征:图画美(2段)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 (7段)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段)
讲究色彩的搭配 (9段)
三、合作探究
课文怎么说明白的?(每段选取一句,画出来,圈出关键词,品一品,说一说)
1.圈点勾画
2.交流发言
3.学生互评
4.教师点评
①用词准确。②对比、比喻、排比③描写形象
四、深入研读
课文为什么能够说明白?
抓特征
找顺序
明方法
品语言
五、拓展延伸
学会说明白。
向与会老师们介绍镇江十景的一景(镇江十景,西津寻渡(西津渡历史街区)、北水柳浪(金山湖景区)、摩崖夕照(焦山碑林)、蓉楼晓荷(芙蓉楼)、慈寿塔影(慈寿塔)、泠泉喜雨(天下第一泉)、萧寺听鹂(招隐寺)、长虹卧波(大桥公园)、江左文宗(文宗阁)、寒汀芦荻(滨江湿地)(要求:抓住特征,说明白。)
二、收获与体会
这堂课生成的效果远比预设的好。学生自主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
1. 质疑能力。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然后,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则需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2. 表达能力。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3.思维能力。语文课程的包容性,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聚合思维能力。真正实现我们区域课堂中所一直追求的“活动充分,思维活跃”。
三、问题与建议
1..关于说明文阅读的范式。说明文阅读的范式能否实现一定程度的突破,以求给说明文的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突破到什么程度,有待专家们进一步论证。
2.关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3.关于教学能力提升。这节课让我对如何把握说明文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尤其是在查阅资料过程中不同的设计打开了自己备课的思路,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其次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重要性,有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有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和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1.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2.整体把握说明文的结构,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本课在掌握本文字词的基础上,整体阅读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无限情趣。通过质疑问难、研读课文,明确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进一步体会出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通过背诵检查,提高了语言的感悟能力,将课文与自然、社会、人生联系了起来,把语文学习放到一个更高、更大、范围更广的层次上去,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获得人文启迪,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且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预习导学1.布置预习2.导学(1)诵读课文,完成字音互填和词语解释。(2)播放《叶圣陶与苏州园林》的数字故事。(多媒体PPT)二、整体感知(多媒体PPT)课文想把什么说明白?每一小节想把什么说明白?(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三、合作探究(多媒体PPT)课文怎么说明白的?(每段选取一句,画出来,圈出关键词,品一品,说一说)四、深入研读(多媒体PPT)课文为什么能够说明白?五、拓展延伸(多媒体PPT)学会说明白六、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抓特征找顺序明方法品语言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数字故事使课堂教学上背景叙事的可视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文本再创造的能力,写作文本,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采用自制说明文阅读标准测验的方法进行调研检测,评价学生掌握说明文相关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完成说明文阅读测试题的能力。依据测试结果,对课堂教学效益进行评价,从而反思、修正、完善,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益整体提升。《苏州园林》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苏州园林摄影集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典范之作。因此不仅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整个初中语文课本中学习说明文的重点篇目。
问题设计 说明文是一种说明白的艺术。叶老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用三个问题贯穿课堂。1.课文想把什么说明白?2.课文怎么说明白的?3.课文为什么能够说明白?
教学构想及目标:1.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2.整体把握说明文的结构,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教学难点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教学方法 品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预习导学1.布置预习2.导学(1)诵读课文,完成字音互填和词语解释。(2)播放《叶圣陶与苏州园林》的数字故事。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 2.查找有关叶圣陶和苏州园林的相关资料。3.说明文文体知识积累。4.了解、介绍有关镇江十景中一景的知识和父母交流。5.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渲染气氛情境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想把什么说明白?每一小节想把什么说明白?(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找出中心句:地位:标本(1段)共同特征:图画美(2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 (7段)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段)讲究色彩的搭配 (9段) 通读课文,训练学生提取、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课文怎么说明白的?(每段选取一句,画出来,圈出关键词,品一品,说一说) 1.圈点勾画2.交流发言3.学生互评4.教师点评①用词准确。②对比、比喻、排比③描写形象 合作探究把握特征品味语句
四、深入研读课文为什么能够说明白? 抓特征找顺序明方法品语言 总结提升
五、拓展延伸学会说明白。 向与会老师们介绍镇江十景的一景(镇江十景,西津寻渡(西津渡历史街区)、北水柳浪(金山湖景区)、摩崖夕照(焦山碑林)、蓉楼晓荷(芙蓉楼)、慈寿塔影(慈寿塔)、泠泉喜雨(天下第一泉)、萧寺听鹂(招隐寺)、长虹卧波(大桥公园)、江左文宗(文宗阁)、寒汀芦荻(滨江湿地)(要求:抓住特征,说明白。) 读写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