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1、(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丑恶,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小说的内容最丰富,表现力最强。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通过学习本课,锻炼学生的口述能力,以及学会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揣摩人物心理。 2、课题介绍:这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下)第四单元的第五课。这一单元收录的都是小说。《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一篇小小说,小说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问题设计 问题: 1、 小说有哪三要素? 2、“窗”这个熟悉的字眼会让同学们联想到什么呢?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小说描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5、这两个人物形象你最想评论的是哪一个人物形象?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6、靠窗病人为不靠窗病人描述窗外虚构的美景时,自身的身体状况如何?他为什么要这样去做? 7、不靠窗病人是一开始就有这种想法的吗?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8、不靠窗的病人为什么那么渴望看到窗外的景色?9、在靠窗的病人病情危急时和死后,不靠窗的病人有什么表现?10、谈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并说明理由。11、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
教学构想及目标:教学构想《窗》是一篇小小说,设计时主要抓住小说情节、人物与环境三方面,去探究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对小说精巧的构思及精练的语言也要加以学习与运用,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此外,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根据他们目前的思维发展水平及知识结构,大体上了解小说大意或情节问题不大,关键是要让学生用已知的分析小说的方法,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学生、文本与教师三者的交互对话,能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陶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加强。所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合适的方法。本篇课文是篇小说,情节有跌宕,本身就能抓住学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发挥小组合作的长处,共同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也确实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努力让他们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这也符合专题的教材特点。而我则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最好的帮手。3、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和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语文课堂本身,就需要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筛选等过程,才能获取有效信息;必须通过思考、理解、组织,才能交流信息;最后运用大脑的思维活动,才能将探究的问题成果写出来。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而我在教学中,通过预习、课堂、课后作业问题的设计,将能力的训练贯穿始终。二、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描绘人物的各种情态。
B.能力目标:
①锻炼学生的口述能力。
②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这是本课的重点)③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C.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说明:以上三个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拓展延伸,具体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在一系列活动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透过一扇窗,我们能看到些什么?面对一堵墙,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板书课题)二、活动一:小组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疏通生字词,同时思考小说有哪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组织学生纠正补充。理清文章主要内容。3、教师展示整理出来的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这些问题。三、活动二:组织课堂新课教授教师组织学生听录音,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并合作分析。1、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2、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3、并续写文章结尾。四、活动三:组织学生小组代表交流思考结果。五、活动四: 组织学生解答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问题是学生活动栏里的“学生质疑”部分。)六、布置作业:推荐阅读:欧.亨利 《最后一片藤叶》 学生课前完成教学案,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生字词整理等练习。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充塞( ) 2. 气喘吁吁( ) 3.争相斗妍( )补充字词:二、根据下列拼音写出汉字。 1.俯kàn( ) 2. 一hóng清水( ) 3.xǔ xǔ如生( )补充字词: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质疑:1.张炎智:对那位病人临终前那段细节描写有何作用?2.沈桐:为什么靠窗的病人要对另一位病人那么好?3.王辰、陈宇轩:不靠窗的病人为什么没有立刻搬到靠窗的床位,而是“稍过几天”?4.林莉:为什么在同样的窗口看,看见的风景却不一样呢?5.袁媛:文中为何将靠窗病人的所“见”描写得极为细致?6.常笑云:不靠窗的病人虽对自己想靠窗的想法而惭愧,为什么还变得愈加强烈呢?7.唐雨柔、陈宁汇等:以“窗”为题有何作用?8.龚曙晨: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9.徐明轩、易玮豪: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一、独立思考: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中两位人物是如何评价的。2、谈一谈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理由。3、文章结尾戛然而止,请发挥你丰富的想象,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二、小组合作讨论三、课堂交流学生解答。阅读,并完成读后感。 本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课前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初步疏通并感知课文,了解小说大致故事情节,为课堂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课前质疑,培养其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通过学习本课,锻炼学生的口述能力,以及学会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让学生用已知的分析小说的方法,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学生、文本与教师三者的交互对话,能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陶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此项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有关类似的小说,并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共11张PPT)
窗
泰格特
学习目标:
1.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
人性的美丑。
读准字音
俯瞰
一泓
争相斗妍
气喘吁吁
咳嗽
胳膊肘
( kàn )
( hóng )
( yán )
( xū )
( zhǒu )
( sòu )
自主学习: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
基本内容。
开端:关系融洽
发展: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见死不救
结局:光秃秃的一堵墙
析人物
我想评价 ,我认为他是一个___的人,因为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谈一谈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理由 。
文章结尾戛然而止,
请发挥你丰富的想象,
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
质疑:
1.张炎智:对那位病人临终前那段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2.沈桐:为什么靠窗的病人要对另一位病人那么好?
3.王辰、陈宇轩:不靠窗的病人为什么没有立刻搬到靠窗的床位,而是“稍过几天”?
4.林莉:为什么在同样的窗口看,看见的风景却不一样呢?
5.袁媛:文中为何将靠窗病人的所“见”描写得极为细致?
6.常笑云:不靠窗的病人虽对自己想靠窗的想法而惭愧,为什么还变得愈加强烈呢?
7.唐雨柔、陈宁汇等:以“窗”为题有何作用?
8.龚曙晨: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9.徐明轩、易玮豪: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欧.亨利
《最后一片藤叶》
推荐课外读物:
http:///s/blog_66f7eca70100n8pv.html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描绘人物的各种情态。
二.能力目标:
1.锻炼学生的口述能力。
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这是本课的重点)3.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说明:以上三个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拓展延伸,具体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本专题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分析:1.从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他们求知欲强、渴望实践。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他们能感觉团结的力量,喜欢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不满足老师的灌输,他们渴望学校和老师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因此,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导,贯穿整个课堂,让他们在课堂中游走,体会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合作讨论,探究分析再交流。通过这些设计与规划的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更为自觉地、主动地去获取新知,从而形成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的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新局面,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语文基本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2.从初二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更注重一种感性思维方式,课文本身是篇小小说,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性力量。因此这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通过教师有组织地引导,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增强感性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学习过程中,提倡民主和谐。学生在一种宽松、愉快的活动中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导入新课:此环节主要是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进入情境,为深入分析课文奠定基础。——同学们,透过一扇窗,我们能看到些什么?面对一堵墙,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板书课题)二、活动一:小组讨论此环节是课前设计了教学案,让学生在教学案上完成自主学习部分。——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疏通生字词,同时思考小说有哪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组织学生纠正补充。理清文章主要内容。3、教师展示整理出来的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这些问题。(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初步疏通并感知课文,了解小说大致故事情节,为课堂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课前质疑,培养其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三、活动二:组织课堂新课教授 此环节是课堂的主导部分,也是完成教学目标最关键的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听录音,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并合作分析。1、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2、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3、并续写文章结尾。(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通过学习本课,锻炼学生的口述能力,以及学会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让学生用已知的分析小说的方法,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学生、文本与教师三者的交互对话,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能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陶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四、活动三: 此环节是小组活动讨论探究结果的检查环节,也是小组活动结果的呈现。——组织学生小组代表交流思考结果。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更能心态平和的去探究课文,从而能够体现小组合作的快乐,获得合作的成就感。)五、活动四: 此环节是与课堂开始呈现学生自主提问的衔接。 ——组织学生解答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问题是学生活动栏里的“学生质疑”部分。) (学生在课堂上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本身就能体现课堂是民主的,是大家的,不是老师一个人的,通过答疑,也鼓励学生课前多探究,多提问。)六、布置作业:此环节是与课堂的有机结合,也是与课文的有机结合。——推荐阅读:欧.亨利 《最后一片藤叶》,并完成读后感。http:///s/blog_66f7eca70100n8pv.html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此教学涉及的主要教学资源来自教材、网络上的文章。语文本身就包罗了很多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中,就教材而言,它的内容远远不够。考虑到这个因素,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充分阅读相关资料,然后有所取舍,将其综合运用,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备课时,需要教师占有绝对数量的资料。而这些资料的获得,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网络。在课前我就找到了欧.亨利 《最后一片藤叶》的网址,方便学生上网阅读。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专题最适合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多数环节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和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使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评价的主体——三方共同参与 1、自我评价:即被评价人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如在自主学习部分,学生通过对课前的生字词整理,和质疑,以及几个问题的思考,课堂小组讨论纠错,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个自我修正的过程。2、小组评价学生的很多语文活动都需要小组的合作,学生对小组的学习情况更了解,引导他们互相评价,面对面的地交流,有助于深化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主要找优点,可以在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团结合作、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的氛围。整个课堂构架,都是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之下进行的。3、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也尤为重要,恰到好处的点评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励他们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二、评价的方法1、对学案的课前书面评价。教师上课之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书面评价,指出错误和不足。自主部分的生字词整理和质疑的整理对学生进行引导式评价,有效地指引了课堂,也节省了时间。2、课堂评价。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评价,以及小组合作过程中,以及个人发言过程中的评价都是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点评,小组参与式点评,都能够很好的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窗》教学实践报告
一、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窗》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下)第四单元的第五课。这一单元收录的都是小说。《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一篇小小说,小说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丑恶,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小说的内容最丰富,表现力最强。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通过学习本课,锻炼学生的口述能力,以及学会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揣摩人物心理。
《窗》是一篇小小说,设计时主要抓住小说情节、人物与环境三方面,去探究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对小说精巧的构思及精练的语言也要加以学习与运用,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此外,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根据他们目前的思维发展水平及知识结构,大体上了解小说大意或情节问题不大,关键是要让学生用已知的分析小说的方法,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学生、文本与教师三者的交互对话,能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陶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实践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进入情境,为深入分析课文奠定基础。
——同学们,透过一扇窗,我们能看到些什么?面对一堵墙,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板书课题)
(二)、活动一:小组讨论
此环节是课前设计了教学案,让学生在教学案上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疏通生字词,同时思考小说有哪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组织学生纠正补充。理清文章主要内容。
3、教师展示整理出来的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这些问题。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初步疏通并感知课文,了解小说大致故事情节,为课堂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课前质疑,培养其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活动二:组织课堂新课教授
此环节是课堂的主导部分,也是完成教学目标最关键的部分。
——教师组织学生听录音,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并合作分析。
1、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并续写文章结尾。
(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通过学习本课,锻炼学生的口述能力,以及学会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让学生用已知的分析小说的方法,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学生、文本与教师三者的交互对话,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能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陶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活动三:
此环节是小组活动讨论探究结果的检查环节,也是小组活动结果的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代表交流思考结果。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更能心态平和的去探究课文,从而能够体现小组合作的快乐,获得合作的成就感。)
(五)、活动四:
此环节是与课堂开始呈现学生自主提问的衔接。
——组织学生解答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问题是学生活动栏里的“学生质疑”部分。)
(学生在课堂上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本身就能体现课堂是民主的,是大家的,不是老师一个人的,通过答疑,也鼓励学生课前多探究,多提问。)
(六)、布置作业:
此环节是与课堂的有机结合,也是与课文的有机结合。
——推荐阅读:欧.亨利 《最后一片藤叶》,并完成读后感。
http:///s/blog_66f7eca70100n8pv.html
三、收获与体会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所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合适的方法。本篇课文是篇小说,情节有跌宕,本身就能抓住学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发挥了小组合作的长处,共同分析了人物心理和性格。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也确实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努力让他们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这也符合专题的教材特点。而我则扮演好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成为了学生学习最好的帮手。
3、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和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语文课堂本身,就需要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筛选等过程,才能获取有效信息;必须通过思考、理解、组织,才能交流信息;最后运用大脑的思维活动,才能将探究的问题成果写出来。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而我在教学中,通过预习、课堂、课后作业问题的设计,将能力的训练也贯穿始终。
四、问题与建议
1、这节课在分析人性美与丑的时候,需要我们教师有独到的见解,能站得更高一些,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讨论探究环节,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鼓励组长带头动起来,提高参与度。
3、课文内容虽然不深,但本设计方案安排一课时教学,时间有些紧,部分问题的讨论还不能很深入。因此,在教学时间上建议运用两课时时间为好,这样能够充分讨论有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入。
4、续写结尾部分,最好能用一整节作文课时间加以点评,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