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4 09: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危机与救亡: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鸦片战争后,边疆不断出现危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乘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面临三千年未见的危局,不得不起而挽救。首先是太平天国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继而,清政府发动洋务新政,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这些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教学目录:
一、探索篇:农民阶级
二、探索篇:地主阶级
三、侵略危机接踵而至
四、延伸与思考......
一、探索篇: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1)“拜上帝会”组织民众
①洪秀全吸收了在广州得到的天主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
②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2)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2.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鼎盛
(1)太平军一路北上,出广西,经湖南,占领湖北省城武昌。
(2)1853年,太平军,经九江、军庆,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3)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加捐加税。“昔日卖米一斗输三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不足。”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五口通商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农民与手工业者大批破产。
外国传教士的活动既是对中国的侵略,也被中国农民所利用。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
金田起义(1851)
长沙之战
攻克武昌
定都天京
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
全州之战
1853年春,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政权。
冯云山牺牲
萧朝贵牺牲
永安建制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2)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
(3)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2)《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在战争环境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加强中央集权,惩处贪腐无能官吏,设“暗箱”,群众可随意发表意见;
设立近代交通、近代邮政、近代工矿业,与外国平等交流,开展外交;
设“士民工会”扶危济困,开设医院、反对封建迷信,提倡节俭朴素。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有何异同?
文件
不同点
相同点
天朝
田亩
制度
资政
新篇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质是消灭私有制,
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是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
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反封建;
脱离实际;
未能实施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5.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知识拓展]
“太平”是农民追求的“天下太平”,即《圣经》中宣传的“千载太平”。“天国”是一个理想国度,而其中的“天”又有中国传统的“顺天”之意和基督教“天父上帝”的教义。由此可知,洪秀全用“太平天国”这一名称是很有感召力的。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二、探索篇:地主阶级
1.“洋务派”提出洋务新政
(1)“洋务派”:
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发动了“求强”“求富”的洋务新政。
学术界称之为“洋务运动”,把提倡洋务新政的官僚称为“洋务派”。
(2)洋务新政:
洋务派人物主要有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主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外需和戎,内需变法”。
2.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1)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这些都是官办企业。
(2)“求富”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3.建成新式海军:洋务派还开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地址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
曾国藩
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
李鸿章
上海
福州船政局
1866年
左宗棠
福州
天津机器制造局
1867年
崇厚
天津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地址
轮船招商局
1872年
李鸿章
上海
开平矿务局
1878年
李鸿章
唐山开平
湖北织布局
1893年
张之洞
湖北武昌
汉阳铁厂
1890年
张之洞
湖北汉阳
洋务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未触动中国的旧制度和旧的生产关系:
第一,腐朽的政治制度。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派中体西用
进步性:
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本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动摇了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对西方的学习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转变。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性:(指导思想),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4.洋务运动的影响
(1)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知识拓展]正确区分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
(1)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2)洋务运动创办的是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概念阐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1)“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2)“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而兴建的工厂制工业。
(3)近代民族工业: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三、侵略危机接踵而至
1.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①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中央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②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③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2)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
2.中法战争
(1)爆发:
①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1883年,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②中法战争于年底打响。法军进攻台湾没有得逞,在1884年8月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
(2)镇南关大捷:
1885年,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法国内阁因此倒台,清廷下达停战令。
(3)中法《越南条款》:
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3.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②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③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的日本,乘机出兵朝鲜,且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于是中日相互宣战。
……朝鲜……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 ──1870年日本外交官佐田白茅《征朝论》
(2)经过:
①清军在平壤大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北洋舰队也在作战中遭到重大损失。
②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③1895年,日军占领山东半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主要战役
爱国将领
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丰岛海战
标志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
左宝贵
日军占领平壤,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黄海海战
邓世昌
互有得失,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威海战役
丁汝昌
日军战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内容: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②影响:
《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4)台湾人民反对日本占领的斗争
①日本侵占台湾,台湾人民进行了长期抗争。从1895年,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②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领的坚强意志。
2.列强在中国强租租借地
(1)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香港新界,法国租广州湾。
(2)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形成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英、法、日、俄等国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和工矿权利,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1)《马关条约》签订,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学习聚焦]
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中国军民的每一次反侵略斗争不论其结局如何,都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蓄意侵略中国。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最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
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显示了强大力量,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企图。
黄仁宇说:在西方与中国针锋相对前夕,清朝已未战先衰。史学家戴逸认为:“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四、延伸与思考......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