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11《端午日》(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11《端午日》(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9 22:16:29

文档简介

《 端午日 》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端午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文章,属于“民俗风情” 专题。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文中洋溢着浓郁的湘西风情,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的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鸭子欢快场面。精彩的场面描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照“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文章情节描写具体、而且热闹,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湘西一带过端午的气氛。
本篇教学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课前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学会运用资料解读文本。在课堂上,教师分解难点,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解读文章,从“感知端午习俗”到“精读龙舟竞渡”,再到“研究写作手法”,进而转入对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思考,我们该怎样看待湘西茶峒的民风和民俗?在新时代的今日,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我们的传统民俗?在世界文化冲击下,我们该怎样对待传统的民族的东西?
一、实践过程
在实施《端午日》的教学过程中,实际用时50分钟,学生学生在讨论课前思考问题的环节所呈现的见解角度很多。学生的话语感比较强,时间控制上有些不足。引导课文分析环节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扣住课文进行对文章句段内容做深层挖掘,也能够较顺利地分析写作手法。但在感受乡俗的文化魅力,由奖品设置进而思考湘西茶峒人的民风民俗时不太顺畅,我想是因为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时间、空间、民族文化的距离产生的隔阂所造成的。最后想归结到中韩“端午申遗”的思考,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深入展开。给学生留了一个思考的空白。
二、收获与体会
第二次执教《端午日》,同第一次相比,本次课的教学设计明显容量较大,内容也涉及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和作家笔下寄托的美好情感的探索。上课之前,很是担心七年级的学生不能理解。实践之后,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远远超过我的预期。虽然时间上控制得不够理想,有些拖堂,但总体来说,还是很满意的。
回顾课堂,有如下收获和体会:
选准新课导入的点,能够让学生比较早地兴奋起来,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之中。本课选择“金山湖龙舟赛”的图片切入,学生讨论热烈而积极,很快就转到了端午习俗的讨论中,而且也为下面“研读龙舟竞渡”这一教学环节做了铺垫。
语文课无论目标定位在哪里,课堂上还是要紧紧抓住“语文”二字做文章,在学生听说读写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本堂课,由于在初感“湘西端午习俗”、
研读“龙舟竞渡”和“感受乡俗魅力”环节都紧紧扣住了对文章中字句的分析和解读,学生理解起来很顺利。
3、 “面面俱到”未若“重点突破”。当今课堂,很流行当堂创作,当堂赏析,这篇文章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对场面描写的学习”,我犹豫了很久,要不要课堂上写、评、考虑良久,我觉得在这个课时中安排写作,时间过于紧张,一篇文章的理解就会被割裂,前面所做吓得伏笔会被写作和评析打断,学生酝酿的情感下课后就会有所折扣。我就决定把写作放在课后,评析放在下一个课时,这样,能够从容地解决本堂课的任务,不至于吃夹生饭。实施下来,我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很多同学下课后,还和我讨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问题。如果,我当初选择了面面俱到的训练,怎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三、问题与建议
1、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有可以再精炼改进之处,以确保时间的恰到好处。
2、教学资源的利用可以更有效一些。课件制作如果考虑到运用小标题超链接的形式会更清晰,便于操作。
3、对于学生活动,应该预设得更加具体,这样,也便于师生思想的火花的碰撞生成出精彩的瞬间。《 端午日 》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端午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文章,属于“民俗风情” 专题。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文中洋溢着浓郁的湘西风情,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的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鸭子欢快场面。精彩的场面描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照“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文章情节描写具体、而且热闹,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湘西一带过端午的气氛。本篇教学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课前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学会运用资料解读文本。在课堂上,教师分解难点,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解读文章,从“感知端午习俗”到“精读龙舟竞渡”,再到“研究写作手法”,进而转入对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思考,我们该怎样看待湘西茶峒的民风和民俗?在新时代的今日,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我们的传统民俗?在世界文化冲击下,我们该怎样对待传统的民族的东西?
问题设计 你对沈从文的身世、经历、作品、成就有怎样的了解?他人是怎样评价沈从文的?你最欣赏谁的评价?你是怎样评价他的?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着怎样的习俗?你的家乡过端午节有怎样的习俗?从课文记叙中,你湘西的端午日有哪些民俗?你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习俗?你觉得沈从文笔下的赛龙舟场面可以用怎样的一个词来概括?为什么?读过这篇文章,你认为场面描写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湘西人有着怎样的特点?······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受湘西赛龙舟场面的精彩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从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中品味用词的精妙,语言 的简练,材料安排的技巧。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正面侧面相结合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精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真实感受和深切理解作者所营造的热闹、激烈、欢悦的节日气氛,从中体验湘西淳朴民风和合作、争先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课前出示研究问题,请学生利用现有条件(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进行初步研究,形成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在自行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给出相关网站参考:二、激趣导入新课:1、看照片说风俗教师出示照片。请同学们看两张照片,判断一下: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金山湖赛龙舟的照片)赛龙舟活动和哪个传统节日有关?我们镇江过端午都有什么习俗?(引出“课前研究”第3、第4问题。)(学生交流)2、说申遗展文化教师引入中国“端午申遗”成功,引起学生思考。端午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日,各地的过法却颇有地方特色,让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一起来感受湘西茶峒端午的活动气氛。二、走近作家作品教师引出“课前研究”第1、第2问题。教师补充明确。三、初感“湘西端午习俗”1、教师放录音,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讨论“课前研究”问题5:(教师点拨、分解问题)a、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民俗?怎样概括?(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b、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3个“莫不”、“任何”、2个“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写龙舟比赛营造热闹气氛并设置悬念)c、其中吸引你的是哪件事?(引出龙舟竞渡、追赶鸭子)三、研读“龙舟竞渡”1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教师引出“课前研究”问题6) 师生讨论2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3 、教师引导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教师板书)
桨 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板书)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明确答案)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板书)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板书)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5、 【教师讲解归纳板书】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板书)
6、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啦?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归纳】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7、归纳“场面描写”的手法(引入:读过这篇文章,你认为场面描写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 )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 渲染气氛、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它截取的是事件进行中的横断面。比如,一场足球比赛,有足球场,有比赛的双方,有裁判,有观众。要写比赛的场面,就要把比赛双方的表现,观众的反映都写出来。 四、感受乡俗魅力1、老师看到这里,就要瞎想啦: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2、刚才同学们感受乭一下赛龙舟的激烈、紧张,文中还有什么风俗习惯也是很吸引人的……请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于是长潭换了新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为什么会吸引你的?(热闹,有趣 ) 3、当天的活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的?表明了什么?(“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说明整个当地端午日活动不但热闹、愉悦,而且持续时间还相当的长,群众真正参与,不是形式上的那种,而且挥洒真汗水、吐露真性情、得到真高兴。这才像个节日,这恐怕就是当地端午日不同于别处的表现了。)4、小结: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五、拓展阅读提升1、课后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感受作家笔下的湘西风情,说说湘西人有着怎样的特点。2、学习课文中“龙舟竞渡”的场面描写,以“”百米赛跑”为素材,写一段文字,进行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现有条件(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进行初步研究,形成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在自行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二、激趣导入新课: 1、看照片说风俗同学们看两张照片,判断,交流。学生交流“课前研究”第3、第4问题。2、说申遗展文化学生感知思考。交流。二、走近作家作品学生对“课前研究”第1、第2问题讨论交流。三、初感“湘西端午习俗”1、学生听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讨论“课前研究”问题5:(学生交流讨论,形成共识)三、研读“龙舟竞渡”1 、学生交流讨论“课前研究”问题6。师生讨论2 、一学生朗读,其余倾听,思考。3 、学生讨论交流,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倾听记录板书
4 、学生阅读寻找: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学生归纳、倾听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
学生归纳明确: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板书)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5、学生理解写作手法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6、学生从文中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阅读 品味龙舟赛的欢腾。 7、讨论“课前研究”问题7,归纳“场面描写”的手法。四、感受乡俗魅力 学生品味语句,从获胜者的奖品设置体味湘西民俗的质朴,湘西人的朴实、团结、真诚。五、拓展阅读提升1、学生课后阅读,思考。2、学生课后练笔。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查找资料,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走进文本,能够尝试解决问题。设置情境,引起学生对民俗节日的回忆和感知,为下文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做铺垫。了解作家作品,能够进一步了解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分解问题,分解难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找出学生的兴奋点,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铺垫。朗读带领学生走入情境。从字句入手让学生感受“怎样写场面”。体会侧面描写的表现力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予以归纳,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揭示概念,认知规律从“热闹”中品味民风民俗揭示概念,认知规律以一点而知全貌,教育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学会思考性阅读。学习写作技能,能够学以致用。(共24张PPT)
端午日
课前思考
请学生利用现有条件(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进行初步研究,形成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在自行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1、你对沈从文的身世、经历、作品、成就有怎样的了解?
2、他人是怎样评价沈从文的?你最欣赏谁的评价?你是怎样评价他的?
3、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着怎样的习俗?
4、你的家乡过端午节有怎样的习俗?
5、从课文记叙中,你湘西的端午日有哪些民俗?你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习俗?
6、你觉得沈从文笔下的赛龙舟场面可以用怎样的一个词来概括?为什么?
7、读过这篇文章,你认为场面描写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
8、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湘西人有着怎样的特点?
······
参考网站:
http://baike./view/2567.htm fr=ala0_1_1
http:///GB/22226/55886/
http://www./mu/jr622.htm
http://baike./view/4068.htm
http:///news/60years/2009-07/13/content_18128235.htm
读图竞答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片,说说这是什么地方,图片上进行的是什么活动?
金山 龙舟赛
端午记忆
1、说说 你家乡的端午节有怎样的风俗。
2、说说镇江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镇江的端午习俗有哪些?
挂香包、插艾蒿、吃粽子、赛龙舟、吃黄鱼……
端午申遗
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沈从文
—1902-1988
—湖南凤凰
— 《边城》
《长河》
《湘行散记》
—现代作家
时 地 作 评
走近作家作品
初感“湘西端午习俗” :
1、文中写了湘西茶峒端午日的哪些民俗
2、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
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最吸引你的是哪件事?
文中写了湘西茶峒端午日的穿新衣、画王字、看龙舟赛、赛龙舟、捉鸭子的民俗。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研读“龙舟竞渡”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桨 手---- 持、划 带头的---- 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 敲打 调理
正面描写
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 联想
呐喊助威声 侧面描写
写法归纳
场面描写指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截取的是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
感受乡俗魅力
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奖品并不丰厚,为什么竞争还如此激烈,由此可见,湘西茶峒人怎样的特点?
拓展阅读提升:
1、课后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感受作家笔下的湘西风情,说说湘西人有着怎样的特点。
2、学习课文中“龙舟竞渡”的场面描写,以“百米赛跑”为素材,写一段文字,进行场面描写。
3、阅读下面三则与“端午”相关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季羡林
魅力边城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魅力边城
今年端午是我国端午申遗成功后的首个节日,然而最近一则《韩国美女留学生教你吃粽子》论坛贴又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得曾经的中韩端午之争再起,引发网民口水大战,此事件又被称为“思密达粽子门”。
在这篇名为“韩国美女留学生教你吃粽子思密达”帖子中,一位自称北京某大学韩国留学生先是摆出各种不雅造型举例说明北京人不懂如何吃粽子,然后又穿上韩服教中国人吃粽子时候要先注意礼仪,讲究卫生等等。 这篇有争议性帖子迅速被转载到各大论坛,引起了网民极大的愤怒。
材料一
材料二
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前,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
材料三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 江陵端午祭的活动丰富多彩。除指定的祭礼(谨酿神酒――送神仪式)、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儿童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这些都是地区或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外,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射箭、投壶等;庆祝活动,如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夜间活动,如国乐表演、伽琴并唱等;艺术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此外还有被称为“乱场”的商品交易。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
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结语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受湘西赛龙舟场面的精彩。能力目标::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从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中品味用词的精妙,语言 的简练,材料安排的技巧。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能够自我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大意。对于三十年代的人民生活状态知之甚少,对于湘西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人民的生活风俗也不了解。由于生活的局限性,对于传统节日的特色活动所知不多。但充满了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善思多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课前准备: 【问题下发给学生】课前出示研究问题,请学生利用现有条件(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进行初步研究,形成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在自行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你对沈从文的身世、经历、作品、成就有怎样的了解?他人是怎样评价沈从文的?你最欣赏谁的评价?你是怎样评价他的?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着怎样的习俗?你的家乡过端午节有怎样的习俗?从课文记叙中,你湘西的端午日有哪些民俗?你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习俗?你觉得沈从文笔下的赛龙舟场面可以用怎样的一个词来概括?为什么?读过这篇文章,你认为场面描写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湘西人有着怎样的特点?······给出相关网站参考:一、激趣导入新课: 【ppt出示实拍照片】1、看照片说风俗请同学们看两张照片,判断一下: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金山湖赛龙舟的照片)赛龙舟活动和哪个传统节日有关?我们镇江过端午都有什么习俗?(引出“课前研究”第3、第4问题。)(学生交流)2、说申遗展文化 【出示韩国申遗和中国申遗资料】2009年10月4日,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端午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日,各地的过法却颇有地方特色,让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一起来感受湘西茶峒端午的活动气氛。二、走近作家作品(引出“课前研究”第1、第2问题。)教师补充明确。三、初感“湘西端午习俗”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播放音频】2、讨论“课前研究”问题5:从课文记叙中,你湘西的端午日有哪些民俗?你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习俗?(教师点拨、分解问题)a、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民俗?怎样概括?(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b、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3个“莫不”、“任何”、2个“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写龙舟比赛营造热闹气氛并设置悬念)c、其中吸引你的是哪件事?(引出龙舟竞渡、追赶鸭子)三、研读“龙舟竞渡” 【出示精彩段落】1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课前研究”问题6) 师生讨论2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3 、请先相互讨论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板书)
桨 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板书)
4 、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板书)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板书)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5、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板书)
6、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啦?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归纳】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7、归纳“场面描写”的手法 【投影展示】(引入“课前研究”问题7:读过这篇文章,你认为场面描写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 )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 渲染气氛、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它截取的是事件进行中的横断面。比如,一场足球比赛,有足球场,有比赛的双方,有裁判,有观众。要写比赛的场面,就要把比赛双方的表现,观众的反映都写出来。 四、感受乡俗魅力1、老师看到这里,就要瞎想啦: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2、刚才同学们感受乭一下赛龙舟的激烈、紧张,文中还有什么风俗习惯也是很吸引人的……请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于是长潭换了新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为什么会吸引你的?(热闹,有趣 ) 3、当天的活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的?表明了什么?(“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说明整个当地端午日活动不但热闹、愉悦,而且持续时间还相当的长,群众真正参与,不是形式上的那种,而且挥洒真汗水、吐露真性情、得到真高兴。这才像个节日,这恐怕就是当地端午日不同于别处的表现了。)4、小结: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五、拓展阅读提升 【出示片段,引起学生阅读兴趣】1、课后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感受作家笔下的湘西风情,说说湘西人有着怎样的特点。2、学习课文中“龙舟竞渡”的场面描写,以“”百米赛跑”为素材,写一段文字,进行场面描写。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1、课前准备——给出相关网站参考:http://baike./view/2567.htm fr=ala0_1_1http:///GB/22226/55886/http://www./mu/jr622.htmhttp://baike./view/4068.ht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http:///news/60years/2009-07/13/content_18128235.htm 【网络资源的运用,让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能够加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2、导入新课——镇江“金山湖”龙舟赛的新闻事件及图片 【从身边事入手导入,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和中国“端午申遗”新闻的碰撞【引起学生对如何对待民俗文化的思考】3、走近作家作品——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运用4、初感“湘西端午习俗”——音频文件的使用5、研读“龙舟竞渡”——“龙舟赛”图片6、拓展阅读提升——链接沈从文作品 【激发阅读兴趣】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观点表达(对学生的观点描述的正确性、流畅性予以评价,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全面)朗读展示(对学生的朗读效果加以评价,培养学生阅读和倾听能力)写作展示(注重评价学生写作内容的生动性和写作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