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1、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2、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所见,在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
院中盼月
镜中看月
杯中饮月
河中寻月
眼瞳见月
沙滩议月
(不满足、闷)
(高兴到失望)
(羡慕、嫉妒到高兴)
(兴奋)
(惊讶)
(满足)
作者以月迹、心迹为线索
院中望月
(疑心)
1、从诗意化或充满童心童趣的角度品析直接描写月景特点的词语。
示例: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品析:这两个词用得好,把月光与“玉”与“银”联系起来,而且运用叠词,符合孩童们的心理感受。(从充满童心童趣的角度品析)
这两个词既有形象又有色彩,写出了月光的皎洁与柔和,而且运用叠词,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美。(从诗意化角度品析)
2、从诗意化或充满童心童趣的角度品析能体现观月时,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这一过程中独特内心感受的语句
示例: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
品析:把月亮拟人化,可见童心的想像力是非常奇妙。(从充满童心童趣的角度品析)
显得亲切自如,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感,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美。
表示喜爱、亲切的感彩或表示少、小、轻等状态和性质,更突出儿童生活的乐趣。
以孩子的视角来看事物,表现出孩子们的生活情趣
(奶奶) “月亮进来了”
(奶奶)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去 寻月吧”
(我)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
(奶奶) “是树,孩子。”
(我) “什么树呢?”
(奶奶) “桂树。”
(奶奶) “傻孩子,那里面已经有人了呢。”
(我们) “谁?”
(奶奶) “嫦娥。”
(我们) “嫦娥是谁?”
(奶奶) “一个女子。”
(我) “有三妹漂亮吗?”
(奶奶)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奶奶)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奶奶)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弟弟) “月亮在这儿!”
(妹妹) “月亮在这儿!”
(我)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弟弟) “月亮是我所要的。”
(奶奶) “月亮是个好。”
。
你觉得月亮是什么的象征?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
选取下面景物中的一种(也可自拟), 用诗意化的语言写出景物的一次变化以及你独有的内心轨迹。
太阳 小草 花儿 树叶《月迹》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月迹》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有关童年趣事的,而《月迹》更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5分钟的时间内把这种美传达给一个13岁的孩子,让他(她)也能感受到呢? “有时候简单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好办法”,想讲的东西很多,头绪也很多,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去探索一种叫“蚁穴溃堤”的教学方法,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切成几个大块来讲,重点抓住一两个问题进而吃透全文,达到重点把握,难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问题设计 引入:“迹”是什么意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吟咏月亮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找寻月亮在古代星空划过的痕迹吧!请根据老师的提示抢答:月光曾经洒落在李白的床前,有诗作证——;月光曾经出现在浩淼的海面上,有诗作证——;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句式造句。问题: 1、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2、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踪迹,边读边划出表明地点变化的词语。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边读边划出表明心情变化的词语。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所见,在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3、妹妹评价月亮是个“好”,孩子们用眼睛看到了怎样一幅美景呢?圈画出从视觉角度直接描写月亮“好”的词语,从诗意化或充满童心童趣的角度品析景物的特点。4、刚才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美妙的月迹,看到这样的美景,怎能不使人心神摇曳呢?孩子们从不满足到满足的心迹中有哪些独特的内心感受呢?划出观月时,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这一过程中独特内心感受的语句,从诗意化或充满童心童趣的角度品析。5、你觉得月亮是什么的象征?孩子寻月的过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6、提出本组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能力目标: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3、使学生通过对课文表达方式的模仿进行写作训练。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 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方法: 先让学生自主学习 ,查找、搜集、整合相关资料,形成结果。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分享成果;利用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果,进行课文学习,以问促思。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品读语言部分采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在加强对学生表述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他们感悟诗意化的语言特点。最后,模仿诗意化语言的表达,进行仿写练习,拓展学习成果。
所需设备: 多媒体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导入新课。师:“迹”是什么意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吟咏月亮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找寻月亮在古代星空划过的痕迹吧!请根据老师的提示抢答:月光曾经洒落在李白的床前,有诗作证——月光曾经出现在浩淼的海面上,有诗作证——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句式造句。(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师:不错,同学们的积累很丰富。跨越千载,月亮永恒。月亮不仅映照在古人的心迹中,也摇曳在今人的篇章中,让我们找寻贾平凹笔下的月迹出现在哪里呢?1、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2、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踪迹,边读边划出表明地点变化的词语。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边读边划出表明心情变化的词语。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所见,在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三、再次阅读课文,摩挲语词,赏析诗意化及充满童心童趣的语言师:作者以月迹和心迹为线索,两条线索穿梭、交织在一起,使文章形成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师:如果一个人衣服透露出他的穿着品味,那么,语言就是作家的外衣。有人评价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是“清新高雅,明媚自然”。“清新高雅”,也就是指语言富有诗情画意。“明媚自然”在本文中指语言充满童心童趣。我们从这两个角度品读语言。 四、小组合作探究师:月亮走,孩子们也在走,孩子们的心也在走。由先前的不满足,到月亮在孩子们的心里,每个人都拥有月亮,最后满足了,情和景有机交融在一起。请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你觉得月亮是什么的象征?孩子寻月的过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2、提出本组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四、教学小结:师:是啊,月亮在孩子们的心中,和你们一样,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东西。追寻月迹的过程,也是——师:在追求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作者用富有诗意地语言把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导我们去追寻美好的生活。五、布置仿写作业选取下面景物中的一种(也可自拟),用诗意化的语言写出景物的一次变化过程以及你独有的内心轨迹。太阳 小草 花儿 树叶课后作业:课后续助《创造性练习》阅读部分 众生抢答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先在文中圈画然后用语言组织回答,不当之处其他同学补充。1、圈画出从视觉角度直接描写月亮“好”的词语,从诗意化或充满童心童趣的角度品析景物的特点。2、划出观月时,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这一过程中独特内心感受的语句,从诗意化或充满童心童趣的角度品析。1、分6人一小组,针对学习问题进行小组内交流。(组长负责主持;记录员记录;汇报员做好总结准备)2、汇报员展示交流成果:(内容是: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通过小组探讨,我们发现———————————)其他组员进行评价。生:(齐答)追寻美好事物的过程。学生当堂写作。两个学生展示写作成果,其他学生评价。 结合已学过的古诗文,引导学生将视线转入对月迹的探寻之中。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在寻找月迹部分,着重从文中妹妹所说的“好”入手,理解景物所写特点,感受童心语言;在感悟心迹部分,着重抓住孩子们赏月由“不满足”到“满足”过程中心理独特的感受赏析。在如此诗意化文章的品读中自然而然地了解文中所蕴含的禅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及合作意识。进行仿写,拓展学习成果,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扩展,提高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知识目标: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能力目标: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3、使学生通过对课文表达方式的模仿进行写作训练。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在小学六年和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但他们生活阅历浅,习惯回答知识性的问题,对如何在思考的基础上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显得不是很有信心。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之前,先给学生作一示范,让学生有范本可以遵循。另外,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年龄拐点。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他们从文章表层语言的外衣下通过思维探究,理解文章的深层内容,所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尤其重要。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1、标出每一节的序号,在文中圈画出疑难字词。2、理解“迹”的意思,选择有效信息,概括文章内容。(1)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2)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踪迹,边读边划出表明地点变化的词语。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边读边划出表明心情变化的词语。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所见,在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三、再次阅读课文,摩挲语词,赏析诗意化及充满童心童趣的语言要求:批注在书上1、圈画出从视觉角度直接描写月亮“好”的词语,从诗意化或充满童心童趣的角度品析景物的特点。2、划出观月时,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这一过程中独特内心感受的语句,从诗意化或充满童心童趣的角度品析。四、小组合作探究1、你觉得月亮是什么的象征?孩子寻月的过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2、提出本组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五、课堂巩固。选取下面景物中的一种(也可自拟),用诗意化的语言写出景物的一次变化过程以及你独有的内心轨迹。六、课后续助《创造性练习》阅读部分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作为七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有关月亮的古诗文,所以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与月亮相关的古诗文,让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加以表述。课堂前,先小组自助学习,不理解的可以小组内交流,在班级做资料分享。教师参考各种多媒体资料,精心制作了与课文相关的幻灯片,既起到了引领课堂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仿写,拓展学习成果,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扩展,提高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评价项目评 价 内 容赋 分得 分教学行为 三维教学目标的相互渗透与整合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又兼顾过程与方法目标,积极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10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正确理解教材,抓住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并做必要的加工调整、深化。教材呈现有生活性、简约性、整合性和探究性。10 教学方式教学民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面向全体,因材施教。40 充分体现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地位。教学组织开形式巧妙,多样灵活,有情趣。让学生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学习评价方法多样,发挥评价的激劢效应。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习方式情绪状态自我调节学习情绪,较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过程保持愉悦,时有成功的感受,学习愿望增强。6 注意状态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目光追随发言者的举动,全神贯注倾听,回答问题有针对性。6 参与状态全员、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认知、行为、情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自觉练习。6 交往状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友好分工与合作。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活跃。6 思维状态用自已的语言阐述自已的观点,语言流畅有条理,有创意。6 生成状态全面完成学习目标,掌握应学的知识。10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增强,掌握更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月 迹 》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关键之处,就是确定地解决课文一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这一至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在解决这一至几个关键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之中。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去探索一种叫“蚁穴溃堤”的教学方法,也就是通过抓住一个或几个重要的词语进而吃透全文,达到重点把握,难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法,相信学生会有所得。
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上述特点,根据课程需要,先让学生自主学习 ,查找、搜集、整合相关资料,形成结果。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分享成果;利用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果,进行课文学习,以问促思。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品读语言部分采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在加强对学生表述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他们感悟诗意化的语言特点。最后,模仿诗意化语言的表达,进行仿写练习,拓展学习成果。
一、实践过程
(一)抓住关键字,引入课文。
教学《月迹》这篇文章,教师从“迹”字切入,学生从理解词义到结合文本找到“迹”的具体内容,寻找月迹和感悟心迹。
(二)从诗意化和富有童心童趣的角度品读语言。学生先自助学习,而后展示学习成果。
1、品读诗意化和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时,在寻找月迹部分,学生从文中妹妹所说的“好”入手,理解景物所写特点,感受童心语言。
2、在感悟心迹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孩子们赏月由“不满足”到“满足”过程中心理独特的感受赏析。
在如此诗意化文章的品读中自然而然地了解文中所蕴含的禅意。
(三)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
1、你觉得月亮是什么的象征?孩子寻月的过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2、提出本组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
(四)以课文为依托,以写作片段为载体,紧扣住“迹”写作,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要求选取景物中的一种(也可自拟),用诗意化的语言写出景物的一次变化过程以及自己独有的内心轨迹。
这样训练学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把学到的语文知识通过咀嚼、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通过语言的的外衣展露出来。
二、收获与体会
这样的一种教学法,一是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问题。“蚁穴溃堤”的教学方法相对于满堂讲、满堂学优势在于摆正了师生之间的位置,既不让学习成为放任自流的活动,也不使学习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角,教师以讲析为主改变为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点拨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学生在教师的艺术引导下可以不知不觉地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二是有利于单篇文章的整体阅读。它强调的是对文本的整体牵引,设计到位的切入总是能够轻松自如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欣赏。找准了切入口就找准了一团线的线头,抽丝剥茧就带动了对全篇文章的整体解读,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二、问题与建议
1、整体感知,梳理孩子们的心理情绪发展部分用时太长,拖宕了时间,从而造成后面语言感知部分时间的紧促。
2、品读语言部分对学生来说,要求偏高,虽然老师作了示范,但由于七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有限,学生发言的质量不高,学生发言也不够踊跃。
3、小组讨论探究时,教师期待的百家争鸣的场面未能出现,看来教师的引导和兴趣的激发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