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张PPT)
1928年夏天,伦敦。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三十二岁左右,身材颀长,面孔白皙、眼睛细长清秀、鼻子大、下巴长的年轻人,他在康河、康河下游的康桥、上游的拜伦潭、潭边的果树园长久地踯躅、徘徊。他看不够河畔倦牛刍草,听不厌近村晚钟,他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这里的一切,闭上眼,他都能说出眼前的景物:“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草丛中,从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树荫护住。水是彻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
这个风度潇洒、英俊但又面带倦容的人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他为什么如此熟悉这里?
他的形貌大概很像梁实秋先生所形容:身躯是颀长的,脸儿也是长长的,额角则高而广,皮肤白皙,鼻子颇大,嘴亦稍阔,但搭配在一起,却异常的和谐。那双炯炯发光的大眼,却好像蒙着一层朦胧的轻雾,永远带着迷离恍惚的神态。
通过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 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
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学会和运用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目标
志摩简介
志摩作品
名家评价
康桥情怀
感情世界
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
姓名:徐志摩
别名:诗哲 南湖 云中鹤 章垿
生辰:1897、1、15
忌日:1931、11、19
星座:魔羯座
婚姻状况: 原配: 张幼仪
灵魂伴侣:林徽音
夫人: 陆小曼
地区:浙江海宁硖石
国籍:中国
职业:新月派诗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优点: 新诗创作
诗集:《猛虎集》、《云游》等
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1897年1月15日生。中学时候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大,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2年返国后历任北大、清华教授,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30年,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
徐志摩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和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韵律谐和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作品
志摩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 吐 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
志摩的诗——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储安平
赵景深
茅 盾
名家评价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 最美的一条水!
——徐志摩
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 文化中心 风景胜地
剑桥风采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荡漾!
——徐志摩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康河风光
康河风光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他觉得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说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学位弃取的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独特的个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而这,正是他作为“情才” “奇才”的本色。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与<<再别康桥>>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康桥再会吧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数康桥;在温清冬夜
腊梅前,再细辨此日相与况味;
设如我星明有福,素愿竟酬,
则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实现
年来梦境缠绵的销魂踪迹,
散香柔韵节,增媚河上风流。
l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揣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红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l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灵魂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
徐志摩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徐志摩与张幼仪
林徽音
徐志摩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泰戈尔
林徽音
徐志摩
梁思成
林长明
徐志摩与陆小曼
内容
诗歌诵读
诗歌分析
诗歌意境
诗歌之美
比较鉴赏
志摩的诗
返回首页
艳影:明艳的倒影。
青荇xìnɡ:绿色的水草。
招摇:舞动、摇摆。
浮藻zǎo:浮在水面的水藻。
漫溯sù:随意地逆水而行。
斑斓:灿烂多彩。
笙shēnɡ箫:竹管类乐器。
l
音乐美—
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韵律柔和,
节奏轻快,
回环复沓,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建筑美—
诗人依次借助了哪些意象来抒发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只身告别,缓步飘然,难舍之情
连用3个“( )”向西天的云彩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抒发作者难舍难离的真情,还含有淡淡的无奈与( )
诗歌赏析
感伤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只身告别 悄声飘然
与开头( )诗人是那样舍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河与我一同伤感。这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 ),更加( )。同时也有一种( )的韵味。
诗歌赏析
回环呼应
深情
眷恋
洒脱
比喻 拟人
金柳
诗歌赏析
着重写( ),是夕阳下柳树生动色彩的描绘,好象“ ”,写出其形态的美好,也传达出诗人的( )之情、“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欢喜与喜爱
新娘
侧重写( )
康河的水草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棵水草。
诗歌赏析
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摇荡,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不仅体现物我合一,还表达诗人对康河永久的( )情怀,愿意永远留在康河。
眷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里,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 ”),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 )做的梦境。这里融情入景,将人带进梦一般的意境中。
清泉浮藻 留恋之情
诗歌赏析
彩虹
天上的彩虹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似乎已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 ”,快乐情绪达到顶点。
诗歌赏析
昔我往矣 青草依依
何以释怀 唯有放歌
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笙箫别离
夏虫沉默
惆怅之情
物极必反,乐极( )
诗歌赏析
诗人由( )回到现实,情绪(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诗境回复寂然。连夏虫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充满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极致。
梦境
开始低落
生悲
轻轻的走
金柳
水草
浮藻
星辉
夏虫
悄悄的走
呼应
康桥的景物
总
结
愁
(再到康桥)
(看到康桥)
(想到康桥)
乐
愁
金柳 软泥 青荇 柔波 光影 榆阴 潭水 浮藻 夏虫
描幽静宁谧之景
状依恋不舍之情
意
象
意境
与
指诗歌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
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具体物象。
意 象 是 体 现 意 境 的 基 础
意 境
意 象
意境
意象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三美论”
1、绘画美:指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呈现绚丽多彩的画面。
2、音乐美:指注重押韵,讲究音节和谐和诗的节奏。
3、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之音乐美
1 押韵.
2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 回环复沓.
诗歌之美
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诗人的情怀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
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浅白流畅特点
但又深得锤炼的功夫,不露雕琢痕迹
诗歌特色
语言清新 富于音乐美
<<再别康桥>>之建筑美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诗歌之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比喻新鲜 节奏整齐
徐志摩认同闻一多关于新诗 “三美”主张, 而在诗的音乐美上 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
诗歌特色
<<再别康桥>>之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如金柳 夕阳 波光 艳影 彩虹 星辉斑斓
诗歌之美
诗中每一节都包含了可以画得出的画面,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分组讨论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请把下面诗歌和《再别康桥》作比较鉴 赏,分组讨论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何异同?
骆宾王
王 勃
王昌龄
《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觉 。
思考:《再别康桥》这首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在离别的氛围、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
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
这首诗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
比较赏析
试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注:沙场娜拉 日语“再见”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自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忧。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 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 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恢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 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往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
卑微,卑微,卑微, 风在吹 无抵抗的残苇: 枯槁它的形容, 心已空 音调如何吹弄?
它在向风祈祷: “忍心好, 将我一拳推倒; “也是一宗解化 本无家, 任飘泊到天涯!”
云 游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性情特别温厚,竟于1931年11月19日,以所乘飞机失事,横死于泰山南面开山的高峰下,享年不过36岁。
诗人以36岁之盛年而竟以一场横祸脱离人世,原是文艺界莫大的损失。但是早死在他个人也未必为不幸,因为人们对他的惋惜与哀悼,反会因此而加深。前日读到一篇题为《夭亡》的文章,早死的诗人如雪莱、拜伦,在人们记忆里永远是个年轻的影子,悼惜之情比对头童齿豁者自然不同。我以为这话也颇有道理。况且“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个天才诗人在这红尘世界本来难于久留,他留下那一闪光亮,便是照耀永世的人心了。
我只要你们记得,有一种歌唱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它的歌唱里有他独自知道的别一个世界的愉快,也有它独自知道的悲哀与伤痛的鲜明;诗人也是这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
——徐志摩《猛虎集·序文》
1 美文是一幅美的图画。请根据诗歌中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作一幅画。
课后作业
2 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求参照《我所知道的康桥》,尽力保持徐志摩的散文风格。
3 观看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写读后感,字数不限。(任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