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一中2020年秋季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 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在标准机读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í,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
A.政权更替频繁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3.《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 B.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
C.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 D.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
4.中国从西周时代起,就确立了同姓不婚制度,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此后历朝历代也都禁止通行婚嫁。西周确立的同姓不婚制度主要是以下哪一制度在文化上的反应(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奴隶制 D.宗法制
5.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 )
A.道家思想 B.无为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以柔克刚思想
6.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zhēng”了。一月名称的变化体现了( )
A.皇帝独尊 B.皇位世袭 C.君权神授 D.中央集权
7.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思想( )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道家思想
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A. 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 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 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9.有学者统计,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 )
A.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B.盐铁行业发展迅速
C.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 D.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10.光武帝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故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即“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 )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使得台阁至上
C.利于加强皇权 D.能抑制外戚干政
11.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12.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13.《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14.电影《通天帝国》讲述了武则天时期修建通天浮屠塔背后的故事。在当时,唐朝中央机构中关于修建浮屠塔的运作程序应该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15.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
(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 (2)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
(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6.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
17.文学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18.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19.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影响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 )
A.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 B.保障封建官僚队伍有较高素质
C.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 D.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
20.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制度是( )
A.西周推行的分封制 B.隋唐三省六部制
C.明朝八股取士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21.杨宁一先生说:“元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无论实行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一级地方行政区之间空档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杨宁一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说( )
A.行省制合理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B.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的机构
C.行省的设立是为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D.行省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档
22.《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毛皮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 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
2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B.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C.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D.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24.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学以及机械、造纸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司南
25.“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6题22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汉初行政图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和唐代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分析其影响。(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8分)
27.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经济发展篇)
材料一?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见下表: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走向衰亡篇)
材料三?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从材料一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材料三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约发轫于姬周,实立于嬴秦,至西汉乃臻完备。故研究中国监察制度,一般均自秦汉开始”。——《中国文化新论》
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一个不断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历代统治者都在继承前朝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本朝特色的新的监察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监察制度形成独立的体系,监察官不受其他行政长官的干预,“台(御史台)无长官”……在专制集权的社会,监察官没有皇帝的支持,很难行使其职权,唐睿宗曾说:“御史绳奸慝,苟非人主保卫之,则为奸慝所噬矣”……汉代颁布《刺史六条》,唐朝也制定《六察法》,明清时期亦有《责任条例》和《钦定台规》,以此明确监察职责。
——吴凤霞《略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几个特点》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自秦汉开始”的史实依据。(6分)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特点。(6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D D C A D B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B D C A D B A D
21 22 23 24 25
D A B C B
26.(1)汉初: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集权。(4分)
唐中后期:地方设置藩镇,由节度使管辖。节度使权力较大,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4分)
(2)措施:抽调地方精兵组成中央禁军;用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收交中央。(6分)
(3)行省的权力较大,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原则。(2分)
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6分)
27.(1)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措施: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6分)
(2)趋势: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
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6分)
(3)“战乱”指安史之乱。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提倡节俭;注重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定。(4分)
28.(1)史实:秦朝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设监御史,掌管地方监察职权。汉朝时,在中央有御史大夫掌管最高监察权;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6分,答对3点即可)
(2)特点:继承性(或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有独立的体系;依附与皇权;注重监察立法。(6分)
黄州区第一中学2020年秋季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