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蚌埠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4 09:50:34

文档简介

蚌埠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
C,A项,模糊概念。作者指明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礼治的社会。B项,认识片面。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D项,说法绝对。说“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这一个前提”,文中无据。
C,误解引用。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D,“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表述绝对。
D,文中有钟扬在上海开展科普教育的实例,但在西部地区开展科普教育属于张冠李戴。
B,三个事例“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强加因果,应是钟扬收集种子的直接原因。
①钟扬在事业追求上,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不怕吃苦。立志为祖国,为人类负责,建立种子的“诺亚方舟”。②钟扬作为共产党员,顽强执着,脚踏实地,不计荣辱。他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一生坚守他的人生追求。③钟扬认为教师就要追求薪火相传,他倾注心血培育学生、热情投入科普教育。(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B,“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说法片面,丰要是因为唐力好学,经常偷偷摸摸地听课。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可知,此时老学究就有意收他为徒了。
8.①聪明好学,机智勇敢。放牛之余偷听上课,最终学有所成;土匪来了给村人报信后,自己“再去缠一缠”土匪。②责任心强,勇于担当。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勤学苦练;自己豁出命去也要保护学生。③忠于职守,甘于淡泊。不忍心弃下学生不管,谢绝张猛子去省城发展的邀请。(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第一次是真土匪,洗劫了村子,骂骂咧咧;第二处是被误认为“土匪”的工农红军,秋毫无犯,待人礼貌。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②突出了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光辉形象,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唐力的形象。③两次事件相互照应,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深化了小说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0.A
11.示例: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春天”、对“灿烂的微笑”的无比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不懈追求,对“好的东西都永远存在”的坚定信念。
12.C
1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14.B?,应该是李白认为郭子仪很不一般
15.(1)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赎李白的罪(于是李白得以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至是”?“赎”?“诏”各1分)?
(2)(范传正)告诉李白的两位孙女,要将她们改嫁给士族为妻;两位孙女辞谢说孤独穷苦而失身于平民,是命该如此,不愿再嫁。(“告”“?改”“?辞”“?失身”各1分)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第九代孙子。他的祖先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705一707)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在巴西(在今四川江油)。李白诞生的时候,他母亲梦到太白星,因而取其字为大白。10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在氓山。当时所在州郡以有道科举荐他,他没有应举。苏廷页是益州长史时,见到李白,感到惊讶,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少加努力,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财好施。后来,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徕山,成日酣饮沉醉,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你,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李白论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忽然意有所感,想要听李白演奏歌唱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余思。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替李白脱鞋,深以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驯,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中八仙人。李白恳求引退还山,玄宗皇帝也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李自浮游漂泊于四方,曾经于夜间借着月色,和崔宗之乘船从采石矾至金陵(今江苏南京),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今属安徽)和匡庐(今江西庐山)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今属江西);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判斩。起初,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大原)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浔阳(今江西九江),因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今河南洛阳),道经浔阳,将李白释放了,并聘请他为行军参谋,没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白去投奔他。代宗即帝位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而这时李白已经逝世了,终年六十余岁。?
李白晚年颇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矾来到姑孰(今安徽当涂),喜欢谢朓终老的青山,他也想在此地终老。等他死了,先葬在龙山东麓。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到姑孰祭奠他的墓,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采樵和放牧。范传正访问李白的后裔,只有嫁给平民为妻的两个孙女,行为举止仍然保持看斯文世家的凤范。她们见了范传正,哭泣地说:先祖志在青山,临时葬在龙山东麓,不是他的本意。于是改葬于青山,并立了两块石碑。他还告诉李白的两位孙女,要将她们改嫁给士族为妻;两位孙女辞谢说孤独穷苦而失身于平民,是命该如此,不愿再嫁。范传正嘉奖感叹不已,免除其夫的徭役。?
唐文宗时,下诏以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16.C
作者不自在,表面悠闲,心不悠闲。
17.①惨戚于受皇帝的恩情、器重却无法报答。②惨戚于身处乱世,鬓发斑白,岁月流逝。③惨戚于小人当道,无法建功立业,渴望有新的楚汉战场,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
18.(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9.D A“哺”应读bǔ;B“粳”应读jīnɡ; C“揳”应读xiē
20.A A“不以为意”意思是不把它放在心上。B“间不容发”形容食物之间距离微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望文生义。C项,“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句中说的是“这篇文章观点偏激,见识浅薄”,显而易见,此处误把“不刊之论”理解成“不能刊登的言论”,属于望文生义。D项“舞文弄墨”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贬义词。感彩不当。
21.D A项,“一个月内倡导每位同学……”语序不当,“一个月内”应放在“同学”后面,应为“倡导每位同学一个月内完成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B项,“一个人抗压能力的强弱……更取决于自己良好的心态和身边亲友们的安慰鼓励”不合逻辑,属于两面对一面,前面“强弱”是两面,后面“良好的心态”“安慰鼓励”是一面;C项,“新中山桥自从去年五月份建成通车之后,我市南北方向交通拥挤的状况……”中途易撤,前一句的主语是“新中山桥”,该句没有谓语,句子还没有说完,下一句就另起话头,可以把“自从去年五月份”放在句首。
22.C
,“六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六部经书,即《诗》《书》《礼》《易》《春秋》《乐》,《诗经》当为六部经书之一;二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23.B
相存:相互问候,相互探望。
24.【写作提示】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是有关袁隆平先生的事迹。
材料中展现了袁隆平先生知性、儒雅、博学、多才、勤奋、远志、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可以说,袁隆平先生应是当代青年学子学习、借鉴的楷模。本题具有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立意空间开阔,可写性强。
参考立意如下:
①人生因科研而充实,生命因艺术而润泽
②锲而不舍,业精于勤,让青春焕彩
③热爱学习,既博且专,持之以恒,成就辉煌蚌埠市
2020-2021
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蚌埠二中
2020—2021
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

8
页,共
8页
)
注意事项:
试卷分值:150

考试时间:150
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mm
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41
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
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
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
性质。乡土社会呢?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
的规则,那么“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
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
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
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
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
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
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
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
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
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
是“言必称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
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来是从示从豊。示是指一种仪式,豊是
一种祭器。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
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
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
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
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不正确,只是主动的服于
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
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
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
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
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
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
1.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
分)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这一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是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它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
口?你可知,仅仅
20
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
柱产业?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
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
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
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
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
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
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
50
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
种植物的
4000
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
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
10
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
1/3
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
30
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
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

5

2
日,51
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溢
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
CT
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
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
3
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
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
ICU
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
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
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
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
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
26
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
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
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
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
造最好的平台,培养更多的植物学人才。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
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
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
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
500
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
3
本科普著作和
6
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2017

9

25
日凌晨
5
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
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
53
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
50
多万公里,数次攀登
至海拔
6000
多米,收集了
4000
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
压、心脏肥大,坚持
16
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
30
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耳边:“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
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天生根发芽,到
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

03

26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诺亚方舟”。
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是他一生的生命品格。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
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
家的直接原因。
C.文中详细地交代了钟扬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年龄,这样的精准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6.钟扬在植物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请结合材料,探究在
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6
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5
分)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
博。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甸,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而学生中桀
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
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天井中几
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
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
呼阵阵。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
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
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老学究柔声说。牧童忐忑地随老学
究进了祠堂。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在族人会上,他
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众人讶然。
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
勤学苦练。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
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
板路朝这边来了。稍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
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
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
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
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
有学生,没值钱东西。”
“嗬,还是个私塾嘛。”扛枪的就想往里走。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贼有贼路,匪
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吵什么!”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
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
唐力心一横,想先求求情,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他于是请求头领手下留情,那头领不待他说
完,笑了:“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
“你们就是红军?”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
“行的,当然行的。”唐力喜出望外。
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那红军长官好
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你是先生,知书达理,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
这话唐力很受用。
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
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他大笑
远去。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
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
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
为难: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
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
后来唐力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
年第
7
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
B.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土匪到来前,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又“再去缠一缠”土匪。
C.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D.“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心理和神情,衬托出了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8.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0~11
题。(5
分)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

5

31

(选自《戴望舒诗选》)
10.如果从揭示中心的角度为这首小诗换一个标题,下面四个短语最恰当的是(3
分)
A.春天重到
B.凝冰解冻
C.迢遥的梦
D.花儿重开
11.结合诗句内容和写作时间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表感?(2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5
题。(19
分)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
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廷页为益州长史,见白异
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
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
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
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
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
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
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
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
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
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
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家,
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
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
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12.对文中画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13.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
李白“有诏供奉翰林”,“翰林”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
重要。
D.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1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李白
l0
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
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B.李白曾游历并州(今山西太原),见到大将郭子仪,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
C.李白是个骜放之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便道出了他的心声;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脱靴又为一例。
D.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步人仕途,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2)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6~17
题。(9
分)
秋郊闲望有感
[唐]韩偓①
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
鱼冲骇浪雪鳞健,鸦闪夕阳金背光。
心为感恩长惨戚,鬓缘经乱早苍浪。
可怜广武②山前语,楚汉宁教作战场。
【注】①韩偓,晚唐诗人,曾深得昭宗器重,官至兵部侍郎,后为小人所忌,被迫流落至江西、福建等地。
②《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诗人选取了富有秋天特征的“枫叶”“秋霜”“碧云”等意象,描绘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深
秋景色。
B.
诗歌颔联形象地写出了鱼儿在水中冲浪健游,鳞片如雪;乌鸦在夕阳下自由飞翔,翅膀闪着金光。
C.
全诗围绕“闲”字,写出了诗人悠闲地观赏眼前色彩斑斓、生机蓬勃的秋景,表现了诗人自在、
悠闲的心态。
D.
这首诗前四句描绘秋郊秋景图,后四句联系自己的遭遇,感时抒怀;以乐景衬哀情,脉络清晰。
17.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惨戚”的原因。(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短歌行》借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贤才,这两句诗是:



2

《登高

中道出
郁积作
者心中
的自身
之苦
和国
运之恨,无

悲凉难
以排遣
的诗句
是:



3








·


怀古》
中写


瑜作
为儒将
的便
装打







”两句,描绘了他在赤壁之战时的英气勃发。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遒.劲(qiú)
伉.俪(kànɡ)
纶.巾(ɡuān)
周公吐哺.(pǔ)
B.罅.隙(xià)
粳.米(ɡěnɡ)
逶迤.(yí)
绕树三匝.(zā)
C.揳.入(qì)
采撷.(xié)
慰藉.(jiè)
訇.然中开(hōnɡ)
D.木讷.(nè)
嘲哳.(zhā)
炽.热(chì)
钿.头银篦(diàn)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地质勘探队员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对这些不.以.为.意.,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国家寻找心的矿产
资源。
B.藏族歌舞“混搭”传统杂技的舞台剧《雪豹王子》在青海玉树上演了三十场,真是场场座无虚席、
间.不.容.发.。
C.这篇文章观点偏激,见识浅薄,实属不.刊.之.论.,真没想到居然会出现在核心期刊上。
D.为迎接国庆节的到来,我县最大的康乐家园社区活动室里,一些书法爱好者正在舞.文.弄.墨.,进行
着书法比赛。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学雷锋”活动月,我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个月内倡导每位同学完成十个小时的志愿服务。
B.
面对高考,一个人抗压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他是否对自身实力有足够的自信,更取决于自己良好的心态和身边亲友们的安慰鼓励。
C.新中山桥自从去年五月份建成通车之后,我市南北方向交通拥挤的状况就极大地得到了缓解,市民们的出行因此变得更加便捷。
D.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师大讲堂,北大一时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
2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风”是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B.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海》。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他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D.“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挥斥:纵放、奔放
B.契阔谈?,枉用相.存.
相存:相互记住
C.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英雄们的业绩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
年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
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
发音认真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英语流利,袁隆平俄语也
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们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
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
英语。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他不光是
一名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与学
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发言稿的内容应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
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