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第一中学2019级期中考试答案
1-5BAABB
6-10BCBBB
11-15BDACD
16-20CADCC
21-25BBCBA
26-30DDCCD
31.
(1)水平三: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8—10分),
水平二: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6—8分)
水平一: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思路较清晰。(4—6分)
参考答案:
①商周至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为世官制,选官的标准主要是以血缘标准为依据,实行世袭制,原因是分封宗法制的推行;②春秋战国至汉武帝统治时期:选官制度为军功爵制,选官的依据为军功大小,原因是分封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兼并争霸战争不断,各国变法改革;③西汉武帝时期至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为察举制,选官的依据为品德、孝廉,原因军功爵制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④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为门第高低,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地主阶级内部有士族、庶族之分;⑤隋唐至1912年为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为才学。原因是士族阶层衰落,庶族势力壮大。(10分)
(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4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2分,任答1点,言之有理即可)
32.
(1)变化:①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6分)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②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③有利于发展生产;④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8分)
(2)背景:①内忧外患;②西方民主思想传播;③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6分)
(3)意义:①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②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③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任答2点4分)济南市第一中学2019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科目试题
说明: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哈佛极简中国史》写道:“(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呈现出中北部平原上众多小诸侯国和沿着平原边缘围绕着这些小国的、完全自治的诸侯大国共存的局面。”“这一时期”可能为( )
A.公元前11世纪
B.公元前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末
D.公元3世纪初
2.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
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
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
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3.宋代中央名义上的司法部门是刑部,但实际上大理寺、御史台甚至开封府都拥有复核的司法权,皇帝也经常参与诉讼案,另外还设立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等机构受理直接诉讼。这一诉讼制度( )
A.有利于司法审判的客观公正
B.强化了君主对司法权的控制
C.根本目的是彰显法律的权威
D.有力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4.《辽史百官制》记载:“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政权( )
A.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B.因俗而治,缓和矛盾
C.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
D.辽人治辽,汉人治汉
5.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
B.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
C.(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D.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6.下表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可知( )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
州
?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行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的自主性
B.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C.中央行政体制不断调整加强对地方控制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呈现出日渐激化趋势
7.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并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的是( )
A.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10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这就是所谓的口袋否决权,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这一规定体现了( )
A.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
B.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
C.总统实际权力大于国会
D.总统与国会矛盾激化
9.“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
A.增强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
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10.英国学者罗威尔指出:“(光荣革命后)下议院逐渐把国王的权力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可是它虽然这样做,却没有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特征。”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在立法上拥有巨大权力
B.君主立宪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C.虚位君主制得到法律的认可
D.国家权力结构实现分权制衡
11.撒切尔曾说:“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据此可推知,文官制度( )
A.容易滋生官僚习气
B.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C.触碰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
D.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
12.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13.英国“在1855年至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
)
A.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
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
C.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
D.创立于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
14.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这说明(
)
A.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新时期
B.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C.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15.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
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
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
C.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
D.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16.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
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17.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18.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19.《新唐书.地理志》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着于令式。”据此可知(
)
①羁縻府州成为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唐朝初年,少数民族经常骚扰唐朝边境
③中央专设理藩院处理边疆民族事务
④羁縻府州通常由都督府、都护府负责节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进行互市。嘉祐二年(1057年),元昊的儿子谅柞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这表明宋朝
(
)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21.1957年,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所以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C.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人民的要求
22.
嘉靖九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奏疏,提出革除赋役弊病的方案:“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该方案
A.
激化了社会矛盾
B.
增加了财政收入
C.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挽救了明王朝的统治危机
23.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 )
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24.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
B.社会动荡,经济破坏
C.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
D.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
25.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
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
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26.1928年7月,《中美关税条约》签订,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国家,同时承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地位。其战略意图是( )
A.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缓解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防止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D.排除苏联影响,维护资本主义
27.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反映了明朝乡村救济( )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了完备的备荒仓储体系
C.保障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D.注重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28.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29.
在托克维尔看来,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是在英国特有的长期宗教纷争中形成的。英国人“比当时的大部分欧洲人更熟悉权利观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则。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壮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英国人的习惯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英国民主思想来自宗教改革
B.
地方自治是英国政体的重要特点
C.
美国自治思想深受英国影响
D.
美国政体学习借鉴了英国政体
30.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这一状况,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改进供水系统。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
A.
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
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
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
政府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二、非选择题(共2个题,31题16分,32题24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表3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
时间
主要制度
西周到春秋
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
世官制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举荐、军功授爵
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
公元前202——公元220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220——581
九品中正制
隋——清
581——1912
科举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表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简要说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6)
32.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24分)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6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