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8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8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4 12:32:07

文档简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3、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同学们,这段话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深情。他是谁?何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
有人说,思想源于时代,思想又引领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拜访那群激情昂扬的人物,去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板书)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同学们首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本课的学习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篇章:枷锁重重乱象生
第二篇章:除旧布新铸国魂
第三篇章:思想惊雷创新生
第四篇章:先哲虽逝精神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枷锁重重乱象生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世纪初的中国,将会看到以下现象:
社会现象一: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图片、文字)
社会现象二:袁世凯祭孔又拜天(图片)
  师(总结):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潮流格格不入,产生巨大的矛盾。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民众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社会现象三:老百姓的对联(图片、文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这说明封建思想在当时民众中已是根深蒂固。这种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没有根除封建思想;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民主思想却没有被人们接受;剪掉了人们脑门后的辫子,却没能剪断人们心底的精神辫子。
  (过渡)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后认识到仅有的政治制度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要改造国民思想,重塑国民人格。于是,他们将犀利的笔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和灵魂的震撼。
第二篇章:除旧布新铸国魂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6-58,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及标志。
2、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那些人?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两面旗帜)是什么?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逐一回答,教师逐一讲解)第一个勇敢站出来的是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陈独秀。1915年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而且生活拮据,但是,他更关心的是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该何去何从?反观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君主立宪的维新运动和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他猛然醒悟: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陈独秀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青年杂志》在上海诞生,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首我们来看看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敬告青年》
  (过渡)当然,一个人的呐喊声是微弱无力的,一群人的呐喊声才能响彻云霄,才能掀起强烈的思想飓风。
   师:北大为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生:蔡元培先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师(总结):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一时间,大师云集,百家争鸣,流派纷争。一个敢于担当的开明校长,一群思想独特的教授,造就了一群热血沸腾的学生,北大由原来的官僚政治中心发展成为学术研究中心,也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成为两千年来中国的火山口。所以,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解放”运动,北大红楼则是守望思想黎明的灯塔。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阵地,对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抨击,特别是鲁迅先生,更是把封建礼教比喻成“吃人的礼教”。
材料展示(文字摘自《狂人日记》)
(过渡)鲁迅先生号召人们打倒吃人的封建礼教,那么应该引导民众追求什么新思想、新观念。陈独秀为民众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科学与民主。
多媒体展示材料(文字)
陈独秀认为只有西方的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能救治中国的一切,因此他大力提倡人们去追求民主与科学,这也使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过渡)在这群特立独行的教授群体中,如果说鲁迅是用顽强的笔杆当匕首,劈向旧道德的真的勇士,那么,胡适则是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的文学革命的先驱。
  何谓文学革命?让我们先看一则笑话: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二话没说就娶了回去,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师(总结):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而旧文学使用的文言文艰深晦涩、难以理解,因此,胡适提倡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让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为更多的人广泛接受。
  第三篇章:思想惊雷创新生
(过渡)那么,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到底给当时的国人尤其青年产生了哪些影响?又开创了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社会现象:材料一:最崇拜的人物调查(文字表格)
材料二:离婚案大幅增加(文字)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点意义。
  政治现象:五四运动
(图片)
    师:受民主科学洗礼的北大学子,不再是浑浑噩噩的纨绔子弟,开始追求有价值的人生,面对民族危机,勇敢承担起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和使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可见,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二点意义。
(过渡)当然,新文化运动也并非尽善尽美,它也有其局限性。
多媒体出示材料(文字—陈独秀和钱玄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问题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
(生答: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
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生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拓展探究:近代以来,先进的仁人志士分别开展了什么探索运动?有何特点?
(生答:近代的四次探索。师指出:这几次探索是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课堂小结(略) 
 第四篇章:先哲虽逝精神存
  课堂结束语: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人”的运动,它对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就行了无情的批判,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塑了国魂。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回望百年前的历史,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思考的力度。今天的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和使命,但是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坚毅的背影、踏着他们坚实的足迹,沐浴着那精神的日出。
  历史、现实、未来是一条向着曙光的延长线。期待你们用鲜活青春的生命、富有活力的个性去创造崭新的未来。(共28张PPT)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第一篇章
枷锁重重乱象生
第二篇章
除旧布新铸国魂
第三篇章
思想惊雷创新生
第四篇章
先哲虽逝精神存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民国万岁,
天下太平。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枷锁重重乱象生
枷锁重重乱象生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掀起尊孔
复古逆流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
材料:
在北大任教的辜鸿铭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枷锁重重乱象生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材料: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鲁迅《藤野先生》节选
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也说明: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没有根除封建思想;虽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但民主思想却没被人们接受;虽剪掉了人们脑后的辫子,却没能剪掉人们心底的精神辫子。
第二篇章
除旧布新铸国魂
除旧布新铸国魂
(一)开始标志、主阵地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主阵地:
《新青年》
北京大学
蔡元培
鲁迅
胡适
陈独秀
陈独秀
辜鸿铭
(二)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请依据P57第一段,指出陈、李、胡、鲁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阵地做了什么事?
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第二篇章
除旧布新铸国魂
(一)抨击旧道德与旧文化
材料一:“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材料二: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从上述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斗争对象是谁?
小说以狂人之口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除旧布新铸国魂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刊登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一)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权利平等
旧道德!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二)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社会科学理论
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陈独秀最先提出的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除旧布新铸国魂
(三)进行文学革命
材料一: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1.请从断句的角度,指出秀才为什么觉得这姑娘很不错?
2.请从断句的角度,指出秀才为什么差点就晕过去了?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除旧布新铸国魂
文言文:“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白话文:“对不起,干不了。”
胡适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陈独秀
提倡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进行文学革命
除旧布新铸国魂
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四)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进入第二阶段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第三篇章
思想惊雷创新生
材料一:
山西省成为全国离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内离婚案多达2127件。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
——1919年的《大公报》
材料二: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根据材料,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思想惊雷创新生
五四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促进了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五四运动北京学生的愤怒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思想惊雷创新生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材料五:“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材料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1.请依据材料,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方文化分别是何态度?
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
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思想惊雷创新生
近代以来先进的仁人志士分别开展了什么探索运动?有何特点?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洋务派)
资产阶级
维新变法(维新派)
辛亥革命(革命派)
技术
制度
思想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
思想惊雷创新生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旗帜(口号)
内容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评价
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进行文学革命
①进步性
②局限性
课堂小结
1.“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新青年》
B.《文学改良刍议》
C.《狂人日记》
D.《劳动界》
2.“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中学历史教
A
C
3.右图最初是一本面向知识分子发行的杂志,最有可能刊登在这期杂志里的内容是(
)A.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
B.陈独秀号召民主科学C.胡适主张使用白话文
D.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
4.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
 ①民主    ②科学    ③自强    ④求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胡适在《新青年》发表(
)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A.《文学改良刍议》  
B.《文学革命论》 
C.《警世钟》  
D.《革命军》
B
A
A
第四篇章
先哲虽逝精神存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人”的运动,它对封建旧道德旧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塑了国魂。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回望百年前的历史,先哲们虽早已远去,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生命的温度、思考的力度。今天的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和使命,但是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坚毅的背影、踏着他们坚实的足迹,沐浴着那精神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