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后赤壁赋》(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后赤壁赋》(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30 13:31:13

文档简介

《后赤壁赋》教学实践报告
设计思路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实践过程
一、导入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后赤壁赋》。
二、落实文言字词
全文分成三部分,带领学生分三步落实文言字词句
游前,起雅兴而游—游中,历幽境而恐—游后,逢孤鹤而梦,梦道士而悟
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质疑,讨论,相互答疑。
3.教师检测重点字词
4.板演句子翻译
三、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乐—悲—怅
综观全文思考:赤壁之游乐乎?
分析要扣住景物描写,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用。
四、了解苏东坡的人生逆旅
由《自题金山像》引出三段被贬谪经历
四、比较阅读前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从大自然中得到宽慰
《后赤壁赋》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从仙鹤身上得到宽慰
五、感知苏东坡的自由人格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课后反思
落实字词是文言文学习的根本,不能疏忽。
在《后赤壁赋》中,苏东坡究竟有没有找到逆境中的出路,有没有从孤鹤身上得到安慰,历来有争议。可引导学生结合文后的名人评议讨论。
要引导学生学会像东坡一样,洒脱自在,乐观旷达。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比较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很重要。学生在比较中容易矛头分散,目标转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理清要比较的内容,思路清晰了,结果才有效。《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巉 (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éng)夷 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
C.缟(gǎo)衣 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 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
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凛乎其不可留也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11.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指凶狠的老虎和豹子),登虬龙
B.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之幽宫
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形容道士轻盈的体态),过临皋之下
D.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晚上)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断(阻绝)岸千尺 B.履(鞋子)巉岩
C.木叶尽脱(凋零,脱落) D.披(分开)蒙茸
17.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黄泥之坂 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余亦悄然而悲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D.①将归于临皋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18.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 。人影在地, ,顾而乐之, 。
②江流有声, 。山高月小, 。
19.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问答下面的问题:(每空1分,共5分)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 、 ” ,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 、 ” ;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 ”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20.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21.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22.末段所写的梦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3.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24.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此良夜何
②顾安所得酒乎
③以待子不时之须
④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听其所止而休矣
⑥归而谋诸妇
⑦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⑧予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25.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3分)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完成26-28题。
凡 物 皆 有 可 观 苟 有 可 观 皆 有 可 乐 非 必 怪 奇 伟 丽 者也 饣甫 糟 啜 酉离 皆 可 以 醉 果 蔬 草 木 皆 可 以 饱 推 此 类 也 吾 安 往 而 不 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26.给第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2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美恶之辨战于中(中间) B. 物有以盖(遮蔽)之矣。
C. 彼挟其高大以临(府视)我 D. 则我常眩乱(迷乱,迷惑)反复
28.翻译
①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②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阅读《石钟山记》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石钟山记(第一段) 苏 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9.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 B.余韵徐歇(停止)
C.自以为得之(代指“遗踪”)矣 D.桴(木制的鼓槌)止响腾
31.本段是全文的第一段,作者从石钟山的 开始入笔,以两位古人“郦元”和李渤的观点为引子,其中后者是 (填赞同或反对)前者的观点,作者对二者的观点持 态度。这一点从文中 这句话可以判断。(4分)
阅读《方山子传》,回答下面的问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闾里之侠皆宗之③。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④”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⑤,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⑥,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⑦,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 岐亭:镇名,今湖北省麻城县。⑥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⑦ 河北:宋代路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稍壮,折节读书
③方山子傥见之欤 ④欲以此驰骋当世
3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3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
②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译文:
35.阅读全文填空:(4分)
作者表面上写 ,实际上是悲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6.这篇文章寥寥数语,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段,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一个典型特征: ,作者赏明月,看松柏,自放于山水之间,这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 的情怀。
《后赤壁赋》参考答案1. B 冯——píng, 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5.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6.A(④⑤不是写景) 7.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8.B  9.C 10.B  11.D  12.A 13.C 14.A 15.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16. B 履:登、踏
17. A.(A项中两个“之”字均为音节助词。B项中两个“顾”字,前者转折连词,为“但是,可是”意,后者为反问副词,为“难道”意。C项中两个“而”字,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D项中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为“到”意;后者为形容词后表比较。)
18.①木叶尽脱 仰见明月 行歌互答②断岸千尺 水落石出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羽化而登仙
20.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21.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23.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24.①这个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②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③留着你意外的需用。④先前的景象再也不能辨识了。⑤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⑥回到家里找妻子(妇人)为此事想办法(商量此事)。⑦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⑧我提起衣裳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分开稠密的杂草,蹲在形似虎豹的山石上,登上象虬龙一样弯曲的古木,手扳着鹘鸟栖宿的高巢。府视水神冯夷的深宫,这时两位客人已不能跟我爬山了。
25.如:《赤壁赋》描写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草木,景色峭拔,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谈到某点并言之成理即可。(3分)
26.可观。可观,可乐,者也。酉离,醉,木,饱。也,乐?
27. A。 中,指内心。
28.①那些为了求福而躲避祝患的人,以为幸福令人高兴而祸患,使人悲伤。
②就好像以缝隙中看别人争斗,又怎能明白胜负的原因呢?
29.(1)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2)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30.C(之代指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31.得名由来  反对  怀疑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2.推崇 改变志节、行为 通“倘”、或许 放开手脚干一番事
33.A (A“而”:都是连词, 并且,表递进。B“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于”:介词,在。/介词,比。D“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34.①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②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35.
36.闲 失意抑郁
参考译文:
石钟山记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方山子传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后赤壁赋》及《赤壁赋》教学经验
如何将文言文阅读从字词落实走向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发掘是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长期以来探求的问题。自己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讲解是对这一问题的尝试,发现有些方法还是可行的:
1、合作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互相就文章的字词质疑、释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小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对他们提出一定要求,让他们掌握一定方法,他们就可以学得更好更高效。对于书下有着详尽解释的文言文,确实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翻译。学生之所以觉得上文言文枯燥想睡觉是因为他们觉得授课方式单调。而分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程度好的同学可以临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于是一些简单的字词问题就可以由学生自行解答了,至于大家都不理解的字句则由老师来讲解回答,这也正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2、 充分利用信息科技与校内的图书资源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老师”一词的外延很广,字典、电脑、图书馆都是学生的好老师,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一方面可以节省课堂上老师介绍的时间,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动手查来的资料会有特别深的印象。当然这些资料的范围可以由老师提供,在指导下查阅资料才能避免盲目与无效。“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
3、 诵读法:当字词句落实完后,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朗读来加深对于课文的印象。无论是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证明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一个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可以从他能否在节奏和语调上读好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如果学生有较好的语感那么语文学习的能力自然也就上去了。
4、 讨论点拨法:在课堂上可以用此法着重解决作品的思想意义甚至文化内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精心设计问题。金圣叹对于《前赤壁赋》的点评可谓是既道出二赋之间的关系也点明了二赋之间的不同。苏轼在同一年的秋冬季先后两次游览同一个地方,其间的心情也必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前赤壁赋》中作者通过主客间问答的形式自解其愁,体现了一种面对挫折时的旷达之思,而这份旷达到了《后赤壁赋》中非但没有延续,反而被一种迷茫得近乎消沉的情绪所替代,而这种情绪又隐匿于作者笔下的赤壁冬景以及虚幻的梦境中,那么要读懂《后赤壁赋》中作者低沉隐晦的情感,就要读懂那些景和那个梦。所以我将这节课的主要思路定在对于二赋的比较上,从中梳理出作者在两篇文章中的不同的情感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变化之由。本文的难点是对于作者梦境含义的读解。学生在树立情感变化的时候已经发现作者的悲恐之情到后来已经归向一种迷茫低沉。“梦境意味着什么?”“为何蒙和化为道士后还要叙述性来寻找道士的情节?”这些问题是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产生的。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备课时思考的重点是如何将这个难点顺势引出。原先设计的提问是:“作者在《后赤壁赋》中是否延续了《前赤壁赋》中的旷达?”后来在磨课过程中发现如果按着探讨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来引出会更自然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正式套讨论时发现学生可以隐隐体会到苏轼、道士、仙鹤三者间是有联系的,至于作者为什么会梦到仙鹤和道士则是不明就里。所以他们在发表自己意见时会认为作者在《后赤壁赋》中的走向仍是乐——悲——旷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发生这样的偏差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来他们对于苏轼所受的儒道思想的影响还比较陌生,二来他们对于课外一些评论资料的自我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只要再追问“既然作者借梦境表达一种超脱之情,那么为何还要添上醒后寻找道士而不得一笔?”就可以使得领悟力较好的学生体会到作者与求超脱而不得苦闷之情,对于作者在黄州期间的入世与出世的复杂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理解。(共23张PPT)
写作背景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掌握字词
从:跟随,跟从
既:已经
脱:凋落
顾:环视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歌:动词,吟诗
已而:不久
顾安所:只是哪里
谋:商量
诸:兼词,之于
不时之须:预料不到的时候,“须”通“需”
薄:迫近
起雅兴而游
一、游前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水落石出:江水下落,礁石露出水面。后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上: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岸
履:踩
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
披:分开
悄然:忧愁的样子
反:通“返”
听:听凭
踞:蹲坐
二、游中
历幽景而恐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适:恰好
东:从东,名词作状语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玄:黑
顾:回头看
惊悟:猛然醒悟
三、游后
逢孤鹤而梦
梦道士而悟
统观全文,思考:
赤壁之游乐乎?
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初冬月夜,景色清净空旷,静谧明洁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特点:险峻、冷清、深幽)
请找出第三段中写景的句子,分析景色特点、作者游赤壁时的心情。
悲恐
理清思路



游前
游中
游后
后赤壁赋
寻求超脱而不得
《自题金山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注:去世前两个月所写
苏轼生平的逆境
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 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乌台”即御史台。
苏轼在御史台内被拘禁近百日,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终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
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
逆境中找寻出路
黄州被贬时期所作
散文——前、后《赤壁赋》,诗——《寒食雨二首》,
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从大自然中得到宽慰
《后赤壁赋》: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从仙鹤身上得到宽慰

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
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
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苏轼的自由人格
儒家 积极入世
老庄 超然物外
消极避世
禅宗 平常心对待一切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可仕可隐、无适而不可 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