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之《沁园春?长沙》(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之《沁园春?长沙》(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30 13:31:13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1925年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关诗词的常识
能力目标:学习诗歌中意象理解与运用;学习诗词的炼字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革命壮志;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感受体验对诗歌的热爱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古典诗词: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盛行于两宋。词包括词牌名和题目 词牌名是词的格律,规定每句的字数、压韵、平仄等,写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如《沁园春》《菩萨蛮》《忆江南》等。词往往分段,词的分段叫“阕”或“片”。词的题目是词的写作内容。
词又名:诗余 长短句 乐府 曲子词
现代诗歌: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受外来思潮的影响并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诗歌由意象组成。
意象是指写景诗中描写的景物、抒情诗中的抒情对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背景补充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意象的选择 意象的表达 意象的组合
意象的选择
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雄鹰 游鱼
致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杜甫《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意象: 客 台 霜鬓 浊酒怀)
刘禹锡《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意象:晴空 一鹤 云 碧霄)
意象的选择
诗人的情感立意(博大胸怀,积极昂扬的精神)
意象选择之美--生机、活力
意象的表达
万山--红遍 群山红了: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 层林染红: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 江水滿了:江水溢满
江水绿了:清澈之极    充满生机、昂扬奋发
百舸--争流 船只争漂:千帆争发
雄鹰__击 (飞):矫健有力
游鱼__翔 (游):轻快自由
万类__竞 (都):昂扬奋进
意象的表达
静态--优美
动态--壮美
万类霜天竞自由(概括上文):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意象的表达
意象的表达--诗人的精神气质(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意象表达之美——用字准确,意象鲜明,色彩亮丽,充满生机,昂扬奋发。
万类        霜天竞自由

谁          主沉浮?

   生机勃勃
百侣(革命青年) 以天下为己任
      进步性
      战斗性
诗歌意象美
   意象的选择--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的表达--言为心声
   意象的组合--层次之美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之《沁园春·长沙》(3份)《 沁园春 长沙》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本课是高中课文的第一课,对于中学生语文学习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作好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迁移和过度。而且本课也是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为激发同学们学习诗歌的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学习后面的诗歌作准备,因此本课着重从诗歌的意象美入手,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诗歌、喜欢诗歌。
一、实践过程
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以诗歌的意象为中心组织全文,从诗歌意象的选取、表达、组合三方面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二、教后感想
本词是革命领袖的经典作品,其写景、抒情所展现出的非凡气度和博大胸襟极富感染力,异常动人。这也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无疑,诵读是体会领袖精神和革命战士风貌的最佳手段。因此,我在设计此课时,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教学实践中,也确实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词的意境和领袖的胸襟气度只有在读中才能体会出来,只有在读中才能展现出来。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读与听结合,让学生体会感受专业诵读人员所表达出词的风貌,可以说学生听得刻骨铭心,也学得刻骨铭心。
意象是诗词学习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在目标设计上,我把意象作为重中之重,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初步理解什么是意象以及初步感悟意象的组合美、选择美和表达美。具体设计中,我以意象为整堂课的中心,分三个层次,即意象的选择美、组合美和表达美,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整体感知、景物描写之美,最后探讨词人的精神风貌和革命情怀。
在细节上,一直以来文人墨客对秋的不同认识和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对比,学生们可以很好的体会到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革命风范。另外,我还设计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中更深入的体会本词的特点和主题。21世纪教育网201110030818282652790.rar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沁园春 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本文内容是现代的,形式是传统的,有着特殊的作用。文章意象鲜明,语言极富表现力,写作手法明显易学。《沁园春·长沙》是苏教版普通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篇课文。本文安排在‘向青春举杯’专题的第一课,足见其重要性。 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正式接触的第一堂语文课,绝大多数学生对高中语文有一定的新鲜感和较浓的兴趣,因此应十分重视这堂课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引领作用。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高中语文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所在。根据新课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感染。首先要以读为主。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根据教材特点、专题要求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重点学会通过景物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意象。(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2)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
学习者特征分析(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我班是四星级高中的普通班,学生都是比较优秀的高中生,学习愿望比较强,初中已学过两首毛泽东的词,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作为初入高中的第一课,应打消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产生读诗的趣味。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借助旧知,引入新课:加深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视现代诗歌二、整体感知 1、背《沁园春·雪》入手,复习补充有关词的知识,并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投影) 2、听读、自由读、圈画关键动词,理清思路(多媒体视频)三、披文入情,文本鉴赏1、通过翻译,调整语序赏析前三句,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听老师解说,学生想象诗人形象。(多媒体投影)2、通过讨论交流,来抓住景物特征,赏析“看”所控七句,理解景物描写手法。听老师解说,学生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多媒体投影)3、联系时代背景,赏析上片最后三句,感受英雄的胸襟与怀抱。(多媒体投影)四、迁移练习1、学习张籍的《凉州词》(其一),进一步强化学生景物描写中对比手法的理解。五、结合板书小结本课,给学生整体的直观印象。六、作业布置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借助图像、音乐,造成浓浓的欣赏氛围,借助PPT加大了学习容量,资源来自网络,借鉴了同行的课件。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项 目 评 价 说 明
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能遵循高中新入学学生的特点, 80%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部分学生的观望也说明了问题的有效性,他们被吸引,但没有能力或不敢表达。
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达成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能在理清思路基础上基本成诵,较准确的抓住景物特征进行赏析,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在老师引领下能进入诗歌的意境,迁移练习反馈表明已掌握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
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利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独立鉴赏同类诗歌,回答时条理清晰。
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
教师对问题的处理 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三维目标的达成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