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之《六国论》(4份)(共31张PPT)
珍爱生命
专题内涵解说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那样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学习材料组成两个板块:“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2.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品味、探究、讨论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在他21岁,人生最美好、最灿烂、“最狂妄”的年龄上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作者简介
问题设计及分组讨论
一、思考:史铁生截瘫后最初的那一段时期内的精神状态如何?试从文中找出反映其残疾后精神状态的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思考:作者在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在这其中是什么给了他精神支撑?
第二节:母亲的启发
在作者笔下,母亲是一个怎么的形象?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地坛的启迪
作者在古园中思考了15年,都思考了哪些问题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从写作启迪、思想启迪等方面,谈谈本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有哪些?
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堂讨论
作业
继续阅读《我与地坛》,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
完成《我与地坛》练习。《我与地坛》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我与地坛》选自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之精神支柱模块,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人该怎样来对待生命中苦难的问题。全文较长,所阐述话题很沉重。对于没有切身体验的高中学生来说,严酷的命运、人生的超越、生命的永恒等都是些虚浮的字眼,如何理解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在本文设计时,我充分注意到了课前、课中及课后的衔接。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认真的预习,熟悉文本内容,并设计若干问题抛给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接着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若干小组进行分组讨论。课堂上,教师则根据学生思考的结论来实施教学,整个过程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感知文本内容,体会领悟文本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完成情感的升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课后通过练习来补充、完善、提升课堂内容。
一、实践过程
1.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借助学生活动体验,引入新课。
3.出示学习目标,补充作者、作品相关知识,进行适量的课外延伸。
4.学生汇报分享思考、讨论的成果。
4. 教师利用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果,带领学生进一步研习文本,展开课文学习,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5.小结,布置相关练习,拓展学习成果
二、收获与体会(完成量规评价,得出结论)
1.对问题设计较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规律,9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讨论激烈,课堂气氛活跃。
2. 教师对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到位,课堂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学生对活动体验这一环节尤其感兴趣,参与度高。
三、问题与建议
1.课堂上容量大,问题设计多了些,所以导致教学进度有点“赶”,有些问题的讨论只是“蜻蜓点水”,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深度不够,对“生命”话题的理解还不太透彻。
2.学生对文本思想的理解存在困难,影响了课堂效率,究其根源,应是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时间尚少。
3.忽视了对文本的朗读,可在预习中明确朗读任务;课堂上可对一些重要的语段进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