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为了汲取民族文化精神。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中学文言文教学要走出“只有文言知识灌输,没有文化精神传承”的尴尬局面,就需要积极借鉴、吸收新课改的优秀成果。文言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一样,从本质上说,也是师生交流、沟通和合作的对话活动,也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活动,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生命语文理念的关照下,从对话的层面探寻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将生命语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终极诉求,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多层面对话,尝试激活学生的文言思维,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言作品世界。
实践过程
一、投影战国形势图,解题“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是论六国,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
二、整体感知全文,分析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
1、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三、根据所掌握资料,审视并质疑苏洵论据及观点的真实性。
(一)、思考:1、苟三国不赂秦,能免亡国之灾乎?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你觉得三国得以保全的可能性大吗?
(二)、下面我们来做几道抢答题,希望能为大家的继续质疑提供论据。幻灯出示有关资料。(3分)
1、秦灭六国攻克的先后顺序怎样?攻克的先后顺序为:
韩、赵、魏、楚、燕、齐。
2、战国史上,六国中哪些国家的实力曾超过了秦国?
齐、楚都曾经做过诸侯国的盟主。
3、秦统一天下从计划到成功经历了多长时间,五十年左右,一百年左右,还是一百五十年左右?
一百四十多年。
4、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什么战略?
远交近攻。
(三)、在掌握的新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四段,分小组讨论(4分),结合全文,对有关论据和观点进行质疑。
(四)、(大家对苏洵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但是,我们始终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赂之亡,不赂亦亡,附之亡,刺之亦亡)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和日渐强大的秦国,六国如何能够避免灭亡的命运?苏洵提出了怎样的方法?
四、结合质疑内容,同桌讨论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
(一)出示古人观点:(苏洵、苏辙、杜牧、李桢)(2分)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辙)、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杜牧)、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二)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观点视而不见,只抓住“赂秦“的观点不放?其偏颇的原因是什么?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则又在六国下矣!
五、显然,作者是为了借古讽今,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苏洵利用一切史实来强调六国赂秦而灭亡的原因,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
今天的我们,可以对苏洵的观点提出质疑,但是,我们必须对他满怀敬意,因为,透过他的借古讽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大宋子民的拳拳爱国之心,理解了他的为文造情,我们就理解了一个政治家、文学家的切切报国之志。
收获与体会
语文教育是用生命而为的语文教,更是为生命而为的语文教育,是借助语文平台让生命之花绚烂绽放的教育。将生命语文教育理念应用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好地吸收文言文的精华。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与生命对话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终极诉求。我在尝试中得知,在文言文教学中,真正落实生命语文教育,就得围绕生命进行对话:要带领学生与文言对话,保证言语互通;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实现情感互融;要组织学生进行多边对话,进行体验互补;要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对话,倡导创新互生。
问题与建议
一、引导学生从“诵”到“涵”,读出生命情感。北大教授刘朴在《文诵篇》中强调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和核心,是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分别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目标和选修课程的“诗歌与散文”目标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这一教学要求。
二、引导学生以文带言,构建生命情境。阻碍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并不是所有的句子,而是句子中的文辞的解读,主要涉及到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虚词的语境关系、通假字的译读、文言句式的还原等等。而“言”的解读又离不开“文”的揣摩,张良田博士在《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一书中提到,语篇(话语和篇章)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他认为,静态的“言语”知识只有动态地呈现在语篇中时方能表达与语篇情境相吻合的情感,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只有将静态的言语知识还原到动态的生命时空里,与一定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方能激活静态文本中的生命因子……
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以文带言,大致了解文本言语事实的基础上,基本建构言语情境,揣摩言语者的创作意图,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三、引导学生置身情境,理清生命情思。“生命情思”一是指思想情感,二是情感表达的思路。文章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言语承载着言语者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情。言语者言说时情境与言语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解读者能在想象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方式置身同样的情境之中,可以能产生相通的情感,就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解读者就能跟随言说者的情思变化而变化。文言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言说者的情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对文中人物、事物的情感以及文章的思路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论证的方法。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古讽今, 批评北宋朝廷赂契丹辽、西夏之不当。能力目标:诵读研读,学会通过文来理解言的方法;举一反三,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标: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文和言的教学往往很难融合,显得僵化教条、枯燥乏味,往往侧重于字词的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被考试指挥着注重字词的识记,忽略了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因此要使文言文教学生动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必须让学生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情感,把言作为理解文的一个重要载体,达到文和言的完美融合。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投影战国形势图,解题“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是论六国,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二、整体感知全文,分析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 1、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三、根据所掌握资料,审视并质疑苏洵论据及观点的真实性。(一)、思考:1、苟三国不赂秦,能免亡国之灾乎?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你觉得三国得以保全的可能性大吗?(二)、下面我们来做几道抢答题,希望能为大家的继续质疑提供论据。幻灯出示有关资料。(3分)1、秦灭六国攻克的先后顺序怎样?攻克的先后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2、战国史上,六国中哪些国家的实力曾超过了秦国? 齐、楚都曾经做过诸侯国的盟主。3、秦统一天下从计划到成功经历了多长时间,五十年左右,一百年左右,还是一百五十年左右?一百四十多年。4、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什么战略?远交近攻。(三)、在掌握的新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四段,分小组讨论(4分),结合全文,对有关论据和观点进行质疑。(四)、(大家对苏洵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但是,我们始终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赂之亡,不赂亦亡,附之亡,刺之亦亡)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和日渐强大的秦国,六国如何能够避免灭亡的命运?苏洵提出了怎样的方法?四、结合质疑内容,同桌讨论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一)出示古人观点:(苏洵、苏辙、杜牧、李桢)(2分)(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辙)、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杜牧)、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二)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观点视而不见,只抓住“赂秦“的观点不放?其偏颇的原因是什么?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则又在六国下矣!五、显然,作者是为了借古讽今,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苏洵利用一切史实来强调六国赂秦而灭亡的原因,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今天的我们,可以对苏洵的观点提出质疑,但是,我们必须对他满怀敬意,因为,透过他的借古讽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大宋子民的拳拳爱国之心,理解了他的为文造情,我们就理解了一个政治家、文学家的切切报国之志。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根据教学流程制作PPT《六国论》朗诵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质疑,课堂气氛活跃。对于聆听,学生表现出超凡的注意力,能沉浸其中,氛围良好。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达成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学会了在文中理解言,努力实现文和言的融合。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的资料,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介绍,叙述时条理清晰。课后练习正确率较高。对教师的评价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合适 新颖。教师对问题的处理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共22张PPT)
六 国 论
六
国
论
苏
洵
不能独完
礼天下之奇才
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礼待,名词作动词。
预习检查:
厥
与
洎
数
jué:其,他的,他们的。
yǔ:亲附、亲近。
jì:等到……的时候。
shù:天数,命运。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六 国 地 图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齐国 附于秦
燕国 刺客行
赵国 良将亡
其实百倍
攻取
受赂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1、苟三国不赂秦,能免亡国之灾吗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三国得以保全的可能性大吗?
1、秦灭六国攻克的先后顺序怎样?
韩、赵、魏、
楚、燕、齐。
2、战国史上,六国中哪些国家的实力曾超过了秦国?
齐、楚都曾经做过诸侯国的盟主。
3、秦统一天下从计划到成功经历了多长时间,五十年左右,一百年左右,还是一百五十年左右?
一百四十多年。
4、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什么战略?
远交近攻。
在掌握的新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四段,分小组讨论,结合全文,质疑文中有关史实和观点。
1、秦统一天下从计划到成功经历了一百四十多年。
2、秦灭六国攻克的先后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
3、战国史上,齐、楚都曾经做过诸侯国的盟主。
4、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远交近攻战略。
选用史例
为文造势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封谋臣
礼奇才
并力西向
赂之亡,不赂亦亡,附之亡,战之亦亡,亡六国者,何也?
(苏辙)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杜牧)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李桢)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观点视而不见,只抓住“赂秦”的观点不放?其偏颇的原因是什么?
宋王朝面临着契丹、西夏的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宋辽在澶州交战,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借古讽今
为文造势
(目的)
(方法)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奇《六国论》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文和言的教学往往很难融合,显得僵化教条、枯燥乏味,往往侧重于字词的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被考试指挥着注重字词的识记,忽略了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因此要使文言文教学生动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必须让学生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情感,把言作为理解文的一个重要载体,达到文和言的完美融合。
问题设计 问题: 1、苟三国不赂秦,能免亡国之灾乎?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你觉得三国得以保全的可能性大吗?3、在掌握的新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四段,分小组讨论(4分),结合全文,对有关论据和观点进行质疑。4、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和日渐强大的秦国,六国如何能够避免灭亡的命运?苏洵提出了怎样的方法?5、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观点视而不见,只抓住“赂秦“的观点不放?其偏颇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构想及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论证的方法。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古讽今, 批评北宋朝廷赂契丹辽、西夏之不当。能力目标:诵读研读,学会通过文来理解言的方法;举一反三,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标: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研读,学会通过文来理解言的方法;举一反三,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讨论研习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投影战国形势图,解题“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是论六国,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读,引导学生从文本寻找六国灭亡的原因。三、根据所掌握资料,审视并质疑苏洵论据及观点的真实性。1、下面我们来做几道抢答题,希望能为大家的继续质疑提供论据。幻灯出示有关资料。2、在掌握的新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四段,分小组讨论结合全文,对有关论据和观点进行质疑。四、引导学生探究: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和日渐强大的秦国,六国如何能够避免灭亡的命运?苏洵提出了怎样的方法?五、结合质疑内容,同桌讨论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观点视而不见,只抓住“赂秦“的观点不放?其偏颇的原因是什么?显然,作者是为了借古讽今,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苏洵利用一切史实来强调六国赂秦而灭亡的原因,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六、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看战国形势图,解题学生读,整体感知,从文本中归纳。学生研习,讨论质疑。学生抢答、质疑学生质疑思考、探究学生听讨论分析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创设一种氛围,为思考、质疑做铺垫。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质疑朗读、感受蕴含在文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