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之《边城》(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之《边城》(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30 13:31:13

文档简介

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手法进行人物形象刻画。2.咀嚼、品味作品语言,学生在感受沈从文独特的本色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养成质朴作文的习惯。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授课班级为中职一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能力,还有欠缺,层次不高。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导入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对于湖南凤凰不是很了解,用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凤凰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同时播放介绍凤凰的视频导入,是想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由此自然引出与凤凰存在“共生”关系的沈从文。运用视频,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提高信息接受效果。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在组内交流介绍作家、作品,然后推荐一人做全班介绍。学生课前借助于网络和文本资源进行信息收集、筛选,课堂进行交流,因为每个人对信息的筛选都可以是个性化的,还有渠道不一,信息不可能完全对等,到了课堂进行组内交流,再次集大家的智慧,筛选出切合本节课学习的有效信息。二、新授内容任务一:阅读课文第六部分,梳理故事情节。这个环节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由学生自荐,分角色朗读语段,对于感情把握不到位的,同步进行点评、修改。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在比较中懂得不同角色的语言是有个性特征的,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到语气、语调等的区别。第二步是听完朗读后,交流梳理出来的情节。这个环节的安排,是锻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虽然是分角色朗读,但其他学生在听的时候,需要进行后续的评价,因此,听朗读是需要全身心参与的,教学活动就成了全体学生的活动。任务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这个环节也是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分析“祖父”形象,第二步是分析“翠翠”形象。这个环节在设计时,分小组活动:是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段进行分析、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后进行班级交流,其他小组或个人在听取他们的发言后,进行评价,如有补充或不认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再讨论。这样设计,是出于学生阅读差异性考虑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的阅历和阅力都在影响着个人对文本的阅读,小组讨论,是给每个学生一个阐述自己对人物形象认识的机会;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时,并不是机械地听取他人发言,而是要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评价,这个过程可以养成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以及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任务三:欣赏本文语言。这个环节的设计,第一步是用PPT将以普通话的语体改写的文本中一组祖孙的对话展示出来,学生在比较朗读中,感受到本文古拙、不假雕饰的本色语言特色。第二步是请一名学生介绍一段家长里短的事情,学生将叙述人的语言与之进行揣摩、比较,进一步感受本文语言的风格。这个环节,借助于媒体,将平面的课上成立体的,学生既有自己参与,分角色朗读的活动,又能够借助于媒体,看到PPT上普通话改写的台词,还能够听到日常生活里人们的聊天。这个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积极性参与到活动中来。三、拓展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题目,一个是文本的主旨的理解,考虑到中职学生理解的水平,设计的时候,采用了倒因果的方法,结合阅读提示“通过祖孙两人日常生活的叙述,表现了湘西普通人自然淳朴的生活,描绘出一幅未被现代都市商业文明污染的世俗风情画”,由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段,进行讨论、分析。第二个题“《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有人认为《边城》是‘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有人认为它无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而作者自己却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读了这篇小说,你是如何看这部作品的”解决本课学习的难点,就是对翠翠的感情的理解。作者笔下的翠翠,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放在现在,正是读初三、高一的年龄,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描绘她内心的情感世界,到底作者是出于怎样的思考进行这样的描写,学生需要结合具体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准确地解读:一种本真,一种原生态的生活,在这里,生命灿烂如鲜花一样。四、小结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可以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可以咀嚼品味风格独特的语言,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因此,这个环节在设计时,是由学生自己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有总结才有提高。五、作业“运用课堂学习所得,写一个人物描写片段,学会运用质朴的语言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检测课堂学习效果,也是为了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本节课,是一节文学作品阅读课,在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对于凤凰这个地名及作者沈从文的信息储备几乎没有,如果就贸贸然地学习新课,学生对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太远,就难以进入到文本中,难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因此,新课开始前,准备了一段介绍凤凰的视频,内容主要扣住沈从文故居一段,播放给学生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学生介绍了作者、作品的基础上,运用PPT将学生筛选后的信息汇总展示,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将事先准备好了的台词用PPT打出来,播放聊天录音,直观形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批判思维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批判性的评价能力对学生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本节课的评价中,鼓励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尊重他人的好习惯,并能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边城》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1.本课服务于单元教学目标中 “辨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各种手法及其效果,咀嚼、品味作品不同风格的语言”的教学要求。2.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本色语言的特色,从而养成质朴的文风。
问题设计 1.阅读文本第六部分,梳理出故事情节。2.研读文本,思考:作者笔下的爷爷和翠翠各自的性格特征是什么?3.对比朗读,思考:本文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4.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段:“通过祖孙两人日常生活的叙述,表现了湘西普通人自然纯朴的生活,描绘出一幅未被现代都市商业文明污染的世俗风情画。”你从文本中哪些信息里能够读得出来?5.《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有人认为《边城》是“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有人认为它无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而作者自己却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读了这篇小说,你是如何看这部作品的?
教学构想及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手法进行人物形象刻画。2.咀嚼、品味作品语言,学生在感受沈从文独特的本色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养成质朴作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生活化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小组讨论
所需设备: 多媒体、网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由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对湖南凤凰的称赞及“烟雨凤凰”视频引出对作者及作品的介绍。二、新授内容任务一:阅读文本第六部分,梳理故事情节。任务二: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祖父:——与买皮纸人的争持,留下一个铜子,刻画出他的自尊心强,只拿自己该拿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描写相结合】——与翠翠的对话,对翠翠极尽疼爱,明了翠翠的心情,刻画出他的宽厚仁慈,善解人意【语言描写】翠翠:——外公让她拉住买皮纸的,她就真的拉住不放,写出了她的天真善良……【动作】——“人大了就应当守船”“人老了就应当歇憩”,一个孩子对祖父备至的关怀……【语言】——对两年前端午节的追忆,思念着傩送;要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给她听,写出她的情窦初开,感情纯洁真挚……【心理,动作】任务三:欣赏本文的语言。1.对话比较————翠翠: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的东西,跟你打架了呢? 爷爷:嗨,他给了我很多钱,我可不要这些钱!都跟他说了不要钱的,他还要跟我吵,真不讲道理!翠翠:那你全还给他了吗?【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爷爷: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了一个,因为我给了他一把烟叶,那烟叶可以保证他一直吃到筸城呢!——PPT上的语段。——对比两个语段,学生分析语言的不同,感受本文“古拙,不假雕饰”的本色语言风格2.阅读叙述人的语言——请一名学生介绍一段听到的或看到的家长里短的事情——叙家常、聊天一样的说出来,听的人、看的人感觉这些事、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那些情节,就是我们每日里都可能经历过或正经历着的事情。让人觉得亲切、温馨,不加雕琢,有一种清新别致的自然美。三、拓展训练 1.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段:“通过祖孙两人日常生活的叙述,表现了湘西普通人自然纯朴的生活,描绘出一幅未被现代都市商业文明污染的世俗风情画。”你从文本中哪些信息里能够读得出来?——爷爷与卖皮纸人的争持(纯朴的人际关系)——迎亲的习俗——祖孙两人躺在门前的荫处休息,与世无争,安宁静谧。2.《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有人认为《边城》是“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有人认为它无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而作者自己却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读了这篇小说,你是如何看这部作品的?——人生的形式,可以在俗世红尘中追逐荣华富贵,也可以远离尘嚣,过一种与世无争,淡泊宁静的生活,没有人可以勉强得了你,无论哪种选择,自主权在于你自己。——翠翠的人生,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充满友善、关爱,不用设防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心仪的人,心里滋生出喜爱之情,对爱情有着朦胧的追求,不回避,不掩饰,生命就在这样原生态的状况下,灿烂如鲜花一样美好。四、小结本节课,选取《边城》中的一个片段,目的是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咀嚼品味本色语言的运用,进而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五、作业运用课堂学习所得,写一个人物描写片段,学会运用质朴的语言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学生结合自己收集、整理的素材进行组内交流、介绍,了解作者及作品。分角色朗读交流情节梳理信息结合课前准备,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推荐做全班交流。1.分角色朗读两个语段,体会不同风格的语言特色。2.比较朗读中,咀嚼、品味清新别致的语言。学生扣住文本进行讨论、分析。2.学生结合自己的阅历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学生归纳描写人物的手法及语言风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下一次课的时候交流。 在借助于网络及文本资料进行信息收集、筛选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信息整合能力。朗读中体会不同性格人物的语言、语气整体感知故事文学作品阅读,应该是见仁见智,所以,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扩大视野,了解人物形象刻画的多种手法,以及学会进行人物形象解读。语言风格的形成,在于平时接触到的阅读文本及使用环境、使用习惯,本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好的使用语言的习惯。1.学生在甄别信息的过程中,学会分析、解读文本的方法。2.翠翠的情感是本课设定的难点,作者到底通过翠翠这个形象想要表达什么,首先是要读懂翠翠的“情窦初开”这个环节,那是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检测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度。迁移训练,重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