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之《离骚》(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之《离骚》(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30 13:31:13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请你猜猜他是谁
何处招魂?
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
湘流应识九歌心。

屈原!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离 骚(节选)
(战国·楚国)屈原
学习目标 :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自己手头的资料读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学生在课前搜集下列资料(写在积累本上)
①屈原生平及后人对屈原的评价。
②屈原的主要作品。
③有关《离骚》的注解和评论文章。
一、关于屈原
前340-前278,战国末楚国政治家,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古代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标志性诗人,1953年入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遭遇:政治蜜月——群小诬陷——怀王疏远——放逐洞庭——楚国灭亡——殉国自沉
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端午节
爱国
离骚
秭归
屈原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朗读诗歌,把握大意。
指导:课文以七字句或者六字句居多,根据句意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一般每句读两拍或者三拍。
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诗歌大意: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
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
太岁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
庚寅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
先父看见了我有这样的生日,
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美名。
替我取下的大名叫正则,
替我取下的别号是灵均。
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
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
我把蘼芜和白芷都折取了来,
和秋兰结着做成了个花环。
我匆忙地就像是在赶路一般,
怕的是如箭的光阴弃我飞掉。
我在春天去攀折山上的木兰,
我在冬天去收揽水边的青藻。
金乌和玉兔匆匆地不肯停留,
夏天和秋天轮流着竞相替代。
想到草木都时时刻刻在凋零,
怕的是理想的佳人也要早衰。
你应该趁着年少以自图修洁,
为甚总不改变你那样的路数?
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
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
二、关于《离骚》
“离”通“罹”,遭受;“骚”者,忧也;“离骚”者,遭受忧愁也。
史迁(司马迁)云:“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离骚》是诗人遭遇忧愁后的心灵倾诉,是其政治失意后用血和泪写就的一首忧国之思、爱国之情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也是屈原的一首自传体长诗。共373句,2477字。
(最长的是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长诗。)
《离骚》的主题:立志明行,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揭露黑暗,抨击腐朽,决不同流合污;执着理想,倡导美政,九死不悔。
三、关于楚辞和《楚辞》
楚辞
一种诗体名称,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因其以屈原之《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体诗”。
楚辞特点:形式自由,句子、篇幅可长可短,打破了《诗经》四言的格式,多用“兮”字,便于抒情。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
《楚辞》
一本诗集名称,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的第二部诗歌专著。西汉刘向编定,收录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诗人的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但不是他的个人专集,主要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诗经》则是现实主义) 。
1)(今)妇女言行举止轻浮、不庄重。
如:她就会卖弄~。
2)(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
3) (古)“风”,《诗经》中的“国风”(民歌),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骚”,指屈原的《离骚》,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风骚”并称,指中国诗歌的两大传统,后泛指文学才能,如:各领~数百年;唐宗宋祖,稍逊~。
四、关于“风骚”
朗读诗文: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
1、一些杰出的人物一般都有自恋倾向,太喜欢自己了,说一说屈原自恋什么?用《离骚》中的事实来说话。
2、屈原的志向是什么?文中怎么说?
3、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再读诗歌,探讨:
1、屈原心中自己的形象:
高贵血统 祥瑞出生
美好名字 高尚品德
坚持修养提升自己
2、屈原的志向: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即抛弃污浊的政治,变法改革。
屈原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
明确:运用比喻句,即“移情法”,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如: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这样,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关于屈原的美政:
圣君贤相
六、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
1、屈原诗中多用“木兰”“江离”等香草,有三个比喻作用:
1)喻自己高洁的品行
2)喻自己崇高的理想
3)喻贤德之臣
2、屈原诗中多用“美人” ,有三个比喻作用:
1)喻明君
2)喻贤臣
3)喻自己
自题小像(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第二课时
三皇: 伏羲 女娲 神农 五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帝 舜帝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子孙
死去的父亲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摄提格-寅年

句首语气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观察
思量
初生的时节
通“赐”
美好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开始

皇考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众、很多,
美盛的样子
adj-n,美质
加在…上
美好的才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联缀
通“僻”幽僻
香草自喻,操行高洁,博采众善

代内美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等待
拔取
大山
去皮不死,经冬不枯,
坚贞芳香,木如其人。
黄昏
将要、将会
取独
光阴如流水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迅速的样子
久留
递相更替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思,考虑
年老
取独
飘零、坠落
时光
代词,它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把握
何不,为什么不?
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任用贤才
奔驰
通“导”

连词,而
壮盛之年
表并列
前面的路
基础知识梳理
通假字
1)肇锡余以嘉名 锡——赐
2)扈江离与辟芷兮 辟——僻
3)来吾道夫先路 道——导
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 名作动,取名
2)字余曰灵均 名作动,取字
3)不抚壮而弃秽兮
形作名,壮盛之年,污秽之行
古今异义
1)纫秋兰以为佩
(古)把…当作 (今)认为
2)汩余若将不及兮
(古)赶不上 (今)比不上
3)日月忽其不淹兮
(古)时光 (今)太阳和月亮
4)恐美人之迟暮
(句中义)君主 (今)美女
特殊句式
1)肇锡余以嘉名(状后)
还原:肇以嘉名锡余
2)又重之以修能(状后)
还原:又以修能重之
3)纫秋兰以为佩(省略)
补全:纫秋兰以(之)为佩
4)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宾前)
还原:恐年岁之不与吾
重要字词
朕皇考曰伯庸 (父亲)
皇览揆余初度兮 (思考)
肇锡余以嘉名 (开始) (美好的)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已经)
又重之以修能 (加上) (美好的)
恐年岁之不吾与 (等待)
日月忽其不淹兮 (久留)
恐美人之迟暮 (助词,取独)
不抚壮而弃秽兮 (目的连词,来)
乘骐骥以驰骋兮 (目的连词,来)
文意疏通:
◇开头介绍屈原的出身,他是高阳帝后裔。
详介出生年月(摄提、孟陬)与时辰(庚寅)。名字的由来。
阐明作者既有内在的品德,又有美好的才能。
以香草比喻自己博采众家之所长,来表达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
作者的忧患意识得到展现。作者间接向我们展现了自己的美好志向。作者感慨自己有才无处施展,理想尚未实现。
◇表现了自己的行为取向:精勤修德。
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与愿望:为君主在前面带路。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问一问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议一议《离骚》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课文新鲜活泼、意义隽永的意象,流动凝重的画面,给读者以视听的美好享受。因此,教学这首诗可立足于“赏”,设计丰富精美的活动,让学生美美享受一次诗歌大餐。
一、实践过程
(一)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表现思想情感进行探讨。通过检索有关信息,对作者屈原较初中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对《离骚》的文本,能够熟悉。
(二)课堂交流:
按照课堂设计的步骤,完成有关教学过程。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时评价、分析、解决。
1、由著名的纪念屈原的楹联导入
通过学习名人名句,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走近屈原:
了解屈原的生平,经历。尽量能够知人论世。学生收集的资料是最重要的。能够让学生讲的,老师坚决不讲。
要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能够从更高的角度进行引领。
3、朗读诗歌
录音范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个人表演朗读。
4、质疑问难
   自由提问,可以由同学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集中解答。
   提示:可以从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感情变化及语言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弄清每一节的内容和感情。
5、诗歌赏析
分节朗读,感知诗歌的独特内涵与艺术特色。
   老师以第一节为例,指导同学赏析诗句,余下几节师生共同完成,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独特的意蕴,学会赏析诗歌。
(三)课后训练“
学完这首诗,你有哪些新的体验?你对屈原有了怎样的认识?你学会怎样鉴赏诗歌了吗?选择其中一至两个问题,用诗或文的形式写出来。
二、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目标达成较好。由学生知道的、会的,向学生未知的、不会的发展。对现代诗歌这一文体,学生在初中已有涉及,但是,文章的内涵较为薄弱,手法较为简省。而高中生需要阅读大量的现代诗歌,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体味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歌。在美丽如诗的句子地下,脉动着作者一颗赤子之心。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鲜明地感知,语言之美,而这一点在修辞、语法、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又明白了情感之美。
让学生动起来,是我们教学的第一要素。这篇诗歌,虽然是屈原的杰作。但,作者表现的仍然是传统的文化情感。相对而言,现今的文化环境,娱乐文化大行其道。低级的、消极的、追求娱乐的文化样式,(超级女声、家有好男儿、非诚勿扰、星光大道等等)以其通俗而备受欢迎。但是,人们常忽视了“通俗”与“庸俗”的界限,甚至为了利益等目的,到了“媚俗”的地步。这篇文章能够让学生深入领略汉语的语言文化情感之美。
三、问题与建议
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不足。对这一篇文章的深层内蕴,还有待进一步思考。这也反映了平时教学时过分迁就学生的水平,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个学期的功夫,在整个教育阶段,都需要重视。
如果我们不能对优美的诗歌,有着崇敬之心,可能会失去文明古国感到自豪的根底。
那些经典诗歌,是不是可以更多的阅读?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中意象深刻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能力目标: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培养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感。学习重点与难点  从文学常识入手,从鉴赏的角度学习本诗,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蕴与感情,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进入高一,在学习能力要求方面,已经游初中的直观感知,向高中的理性、感情分析过渡。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从以前的一问一答的点对点思维,向一问多答的线性思维发展。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是学生的过去获得;高中学生应该有发散性思维,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能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是高中生的必备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在初中感性认识和思维的基础上,向理性认识和思维发展。学生的欣赏水平、个人爱好以及很多其他元素,都决定了高中生的心理在真善美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有着更多的分析,对美的追求,使得学生对人性的本质有一定的思考。教师的文学导向,理性分析,对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是在初中的文字分析、语句分析的基础上,向文本分析、情感思维方向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训练培养。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课前预习(学生检索有关资料、阅读文章,进行思考 网络、工具书等)二、课堂研习(师生以诗歌文本为依托,进行三个维度的交流、训练 多媒体投影、班级分组讨论)三、课后练习(对文本继续进行解读、训练学生的情感思维、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课前、课后通过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资料(含网络),对诗歌、诗歌作者进行相关性研究,为课堂学习做准备。课后,对诗歌的评析,学生可以查找自己的资料。最好能够自己进行思考后,查找资料与自己的分析印证。可以出现不同的见解,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理解。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评价对象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和应对方法
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A.90%以上B.60%到80%C.60%以下 对问题设计合理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90%以上的学生能够参与分组讨论。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积极作用。
分组讨论结果对课程引入和展开起到的支撑作用 A.有效B.基本有效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评价 分组讨论的问题,有针对性。符合高中生的特点。课堂目标达成较好。
有无发现思维活跃和观望的学生? A.有B.无 对两个极端学生的关注和评价 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因为课文涉及学生的情感经历,学生能够思维活跃。个别学生有观望态度,但对其他学生的发言、意见、分析关注。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无解决? A.有意义的解决B.基本解决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评价 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文章内蕴的分析,有一定难度。通过设身处地的思考,能体味并理解作者在文章的情感。
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状态的满意度 A.比较满意B.一般C.不满意 体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反衬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较好,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状况比较满意。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