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个经典篇章。文中通过孔子与学生的三次对话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重视教化、以德服人的思想观点。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孔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知识目标: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力目标: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教学重点:文言文多义词和句式辨识。教学难点:课文第三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孔子的《论语》中的许多文章,对孔子子的“仁政”、“礼治”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有了高一必修一到三的文言学习的铺垫,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为“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孔子的“仁政”、“礼治”。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导入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二、整体感知(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明确:季氏将伐颛臾“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时代背景: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三、文本探讨(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且在邦域之中矣③是社稷之臣也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篇》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 ③求!语气强烈(3)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的两次责备的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下面孔子的话,孔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来?明确:语气加重,更加急促、强烈、气愤①求!周仁有言……是谁之过与?1、指责(责备)的语气2、句子有:责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实质上是指责冉有、季路没有做好季氏的家臣3、不是直接地训斥从哪里看出来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话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担任职务,否则就辞职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显然“在其位,就得谋其政”用盲人遇到危险(危)不去护持,将要跌倒(颠)却不去搀扶,是做相的失职用老虎犀牛这些猛兽逃出笼子,龟甲和玉器毁坏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责任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作为家臣没有进行劝阻的失职所以这种责备的语气会委婉、含蓄一点 学生尝试朗读这一段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读出强烈的痛斥的责备语气“疾”(痛恨、讨厌)注意断句学生朗读这一句(4)孔子三次责备的语气层层递进,取决于谁的态度?明确:冉有冉有的话体现了他害怕责备、推卸责任的特点比如说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何不说将伐颛臾?学生本身就理亏,怕被孔子责骂,说得委婉一些)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句话体现了冉有推卸责任,不想被孔子责备③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话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颛臾的真实想法,却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本意,实在很虚伪根据说话内容,冉有的话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而弟子的语句呢因为是推托之词,所以要稍微缓慢一点,畏畏缩缩(5)角色朗读下面,我们根据前面对师徒两人的对话的内容,请同学们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为之辞”为止的语气,各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尽量把冉有的推脱语气与孔子愈加气愤的层次感表现出来学生展示朗读四、问题探讨1、其实啊,孔子面对冉有的执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于回到鲁国,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给得意门生,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对武力的主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对话中流露出的这种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动外,还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真实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对内使人人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要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以德服人(为政以德)2、深化思想: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体现:礼让、正名、以身作则五、拓展延伸(机动)讨论:联系材料,谈谈孔子为政以德主张的具体表现和现实意义资料:近些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人们喜欢将他神圣化,但更多时候他是一个凡人,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他与冉有的对话中的语气,因声求气,从而深刻地体会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也更生动更全面地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形象六、作业1、背诵“丘也闻……萧墙之内也”语段2、写一篇心得,谈谈孔子的思想主张对现实生活的启发七、板书:“因声求气”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预习时,建议学生去图书馆借阅孔子及相关书籍。同时,利用学校局域网这个平台链接相关的网站,指导学生查阅。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教师所搜集的视频及音频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评价对象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和应对方法
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A.90%以上B.60%到80%C.60%以下 对问题设计合理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能遵循高一学生年龄特点, 90%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少数学生的观望是因为自身性格内向。
分组讨论结果对课程引入和展开起到的支撑作用 A.有效B.基本有效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评价 分组讨论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及对课程的展开起到了支撑作用,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分组讨论的方法是有效的。
有无发现思维活跃和观望的学生? A.有B.无 对两个极端学生的关注和评价 有思维活跃和观望的学生。思维活跃一是预习较好,一是善于表现自我。观望主要是性格使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无解决? A.有意义的解决B.基本解决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较好地得到了解决,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较高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状态的满意度 A.比较满意B.一般C.不满意 体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反衬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据课后师生交流和作业情况,学生在本节课上有收获,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较好。《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语录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对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将伐颛臾的一场对话,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苏教版教材将《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至于国也》作为一个板块编排在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从编者意图看,其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曾学过《<论语>十则》,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仁爱思想等略有了解,但由于仁的内涵比较丰富繁杂,学生对何者为仁何为不仁,比较含糊。进入高二,将有一门《<论语>选读》选修课,学生是否会选修这一模块,这篇课文的教学显得比较关键。
鉴于上述原因,我用形象的甲骨文“仁”字导入,运用字源探析法较轻松地说清 “何者为‘仁’”, 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通过 “何为不‘仁’”“‘仁’在何”“‘仁’归何处”等问题的研讨,落实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和文言知识的教学。此即通过“言”的品味,理解“文”的内涵,将两者融为一体,使学习变得既轻松又扎实。
实践过程
一、导入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季氏将伐颛臾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
③求!语气强烈
(3)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的两次责备的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下面孔子的话,孔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语气加重,更加急促、强烈、气愤
①求!周仁有言……是谁之过与?
1、指责(责备)的语气
2、句子有:责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实质上是指责冉有、季路没有做好季氏的家臣
3、不是直接地训斥从哪里看出来
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话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担任职务,否则就辞职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显然“在其位,就得谋其政”
用盲人遇到危险(危)不去护持,将要跌倒(颠)却不去搀扶,是做相的失职
用老虎犀牛这些猛兽逃出笼子,龟甲和玉器毁坏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责任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作为家臣没有进行劝阻的失职所以这种责备的语气会委婉、含蓄一点
学生尝试朗读这一段
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读出强烈的痛斥的责备语气“疾”(痛恨、讨厌)注意断句
学生朗读这一句
(4)孔子三次责备的语气层层递进,取决于谁的态度?
明确:冉有冉有的话体现了他害怕责备、推卸责任的特点比如说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何不说将伐颛臾?学生本身就理亏,怕被孔子责骂,说得委婉一些)
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句话体现了冉有推卸责任,不想被孔子责备
③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话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颛臾的真实想法,却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本意,实在很虚伪
根据说话内容,冉有的话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而弟子的语句呢因为是推托之词,所以要稍微缓慢一点,畏畏缩缩
(5)角色朗读下面,我们根据前面对师徒两人的对话的内容,请同学们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为之辞”为止的语气,各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尽量把冉有的推脱语气与孔子愈加气愤的层次感表现出来学生展示朗读
四、问题探讨
1、其实啊,孔子面对冉有的执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于回到鲁国,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给得意门生,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对武力的主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对话中流露出的这种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动外,还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真实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对内使人人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要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以德服人(为政以德)
2、深化思想: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体现:礼让、正名、以身作则
五、拓展延伸(机动)
讨论:联系材料,谈谈孔子为政以德主张的具体表现和现实意义
资料:近些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人们喜欢将他神圣化,但更多时候他是一个凡人,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他与冉有的对话中的语气,因声求气,从而深刻地体会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也更生动更全面地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形象
六、作业
1、背诵“丘也闻……萧墙之内也”语段
2、写一篇心得,谈谈孔子的思想主张对现实生活的启发
七、板书:“因声求气”
收获与体会
《季氏将伐颛臾》中记载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由于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在内心里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于是就有了文章中的这场师生之间的辩论。在学习本文前,必须要想办法让学生先了解孔子与冉有、季路谈话的背景。而对于孔子这伟大人物的认识,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表层,只知道孔子是“圣人”,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类的话,而对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却未曾涉猎。因此,我把这一课的教学效益定位在三方面:了解孔子的“仁”、“礼”核心思想、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初步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具体实行的措施:
一、早读时先领着学生大声地反复朗读本文,初步熟悉文本内容。有时候文言文的教学里,老师只注重字词的解释、串讲课文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读文本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上完一篇文言文,学生却未能流畅地通读全文,不可不谓失败。语感对学生学习语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重视朗读,反复的朗读,以达到让学生熟悉文本、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在学生熟读文本后再来深入学习文本内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也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布置预习、自学。要求:给文中生字词注上拼音;把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的解释附注在课文中;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文言句式。这预习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扎实地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并且要求学生记住这几点要求,今后每篇文言文的学习自学方式都是按此步骤来进行。这也就是在无言中把具体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对日后文言文的学习很有帮助。而这自学的要求也正符合了“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学到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这一有效教学的要求。
三、每四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孔子的相关名言名句。课堂上,正式进入文本的学习前,先进行了“孔子名言大赛”。学生们个个踊跃着大声说出自己小组所掌握的名言,还未正式开始进入文本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激发出来了。孔子名言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在进行“孔子名言大赛”的同时,学生对孔子的思想了解得更加全面而深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三军不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没想到,在短短的一晚,学生居然能搜集到这么多的名言!更让人振奋的是,在课堂短时间的比赛中,学生的兴奋度、踊跃程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既让学生自主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名言,锻炼了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比赛中语言表达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开了好头,真可谓一箭多雕!
在接下来的文本学习中,有了前面三大措施的铺垫,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效果非常不错。课后也与几位学生交流一下,学生们都表示对这课印象非常深刻,也初步知道了如何学习文言文。顿时,幸福感一下涌遍全身!
问题与建议
作为文言文单元开篇的《孔孟两章》之《季氏将伐颛臾》,如何上好这一课,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接下来的文言文教学至关重要。有效教学要求教学必须有效益,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要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教学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有三方面:一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学到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共21张PPT)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论语》是孔子写的?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
为“四书”。
季氏将伐颛臾
A 颛臾(zhuān xū) 虎兕(sì)出于柙(xi)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颛臾(chuǎn yū) 虎兕(shì)出于柙(xiá) 社稷(sù)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颛臾(zhuān yú) 虎兕(sì)出于柙(xiá)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D颛臾(zhuān yú) 虎兕(shì)出于柙(jiá) 社稷(sù)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
思考: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季氏将伐颛臾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思考:孔子与冉有、季路的对话从那句开始?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
于颛臾有事
思考:当听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孔子有何反应?
“求,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思考:孔子为什么反对讨伐颛臾?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可伐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必伐
③是社稷之臣也
——不当伐
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判断句
何以伐为?
何以……为?
——固定搭配,表反问语气。
思考: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当即给予反驳。如何反驳?引用了哪些话?用了哪些比喻?
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用比喻: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转折
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
翻译:能施展才能就充任职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
思考:对讨伐颛臾一事冉有、季路真的是“皆不欲”吗?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翻译: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并列
思考:冉有前后矛盾的两句话表明了冉有口心不一,对此,孔子的态度如何?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憎恨,厌恶。舍曰:避而不谈。
思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呢?
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对外:“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反对战争。
使动用法
祸起萧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
主题:
本文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