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
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书圣
坦腹东床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正音:
①岁在癸( )丑 ②会 稽( )( )
③修禊( )事也 ④流觞( )曲水
⑤放浪形骸( ) ⑥若合一契( )
⑦临文嗟悼( )( ) ⑧感慨系之( )
⑨曾不知老之将至( )
①岁在癸(guǐ )丑 ②会 稽(kuài )( jī)
③修禊( xì )事也 ④流觞(shāng )曲水
⑤放浪形骸(hái ) ⑥若合一契(qì )
⑦临文嗟悼( jiē )(dào ) ⑧感慨系之( xì )
⑨曾(zēng )不知老之将至
书
序
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乐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况: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痛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坐作
后之事今,亦犹今之事昔
—— 悲
古今文人论生死
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4.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7.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
探究
再 见附件3:
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诵读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2、学习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能力目标: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生活哲理的探究能力情感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学生已初步拥有了自主学习、科学探究能力;但文言文基础掌握得还不够扎实,文言文语感还不够强;对人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但总体还处在懵懂状态,需要探讨和引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1、展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 (用PPT展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2、它的作者就是王羲之。学生讲述王羲之的故事:坦腹东床,入木三分,书换白鹅等 (用PPT展示相关图片)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3、介绍《兰亭集序》创作背景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二、播放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正音:(PPT)①岁在癸( )丑 ②会 稽( )( )山阴
③修禊( )事也 ④流觞曲( )水
⑤放浪形骸( ) ⑥若合一契( )
⑦临文嗟悼( )( ) ⑧感慨系之( ) ⑨曾不知老之将至( )三、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四、讨论疏通字词五、再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2、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理清文章思路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 检查复习 (PPT)二、 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PPT)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明确并板书:(PPT)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四、讨论赏析课文1、 第一段:(1)从课文的第一部分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明确: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况: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诵读归纳: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2)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明确:作者写出宴会之乐,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服务,作铺垫。讨论:作者因何而“痛”?(参考理解)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接着列举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中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不仅如此,而且“及其所之既倦……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就说明,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这是共同的。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于是作者自然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讨论理清思路,说说作者“悲”从何来.(参考理解)首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从而加深自己的感慨,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联系当前,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并发出“悲乎”的慨叹。巧妙地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4、学生齐读课文。五、、诵读归纳写作特点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六、结合“古今文人论生死”,讨论王羲之文中表现的思想请学生举出古今文人对生死的论述句子例举摘要: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人生意义来讲)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义来讲)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从人生意义来讲)4.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来讲)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6.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7.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讨论小结: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七、学生质疑八、作业1、诵读并背诵全文2、积累文中实词虚词特殊句式3、结合古今文人的一句话或几句话谈谈对你生命的理解(500字)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到图书馆搜集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或BAIDU搜索图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学习本文的渴望。BAIDU搜集有关兰亭集会的相关图片,做成PPT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给其直观感受搜集与王羲之有关的故事及图片,增强学生对作者的感性认识。网上搜集《兰亭集序》配乐朗诵,挑选最准确感人的一件,在课堂播放,增强课堂感染力。搜集有关生死的论述,激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欲望。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练习评价:通过课堂和课后练习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口头评价:对学生的诵读和答题进行点拨,指出其问题,鼓励其表达。学生互相评价:学生在切磋批评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附件2:
《 兰亭集序 》 教学案
课程分析:学习本文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本文的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其关注传统文化;通过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问题设计 问题: 1、 你见过中华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吗? 2、 你熟悉王羲之的故事吗? 3、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4、 从课文的第一部分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5、 诵读第二段,讨论作者因何而“痛”。 6、 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说说作者“悲”从何来。 7、 你还知道那些古今名人对生死的论述?叙述并简评之。 8、 同学们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提出讨论的问题,请大胆提出来。9、 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教学构想及目标:知识目标:1、诵读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2、学习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生活哲理的探究能力情感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2、诵读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对人生做初步探索
教学方法: 诵读体验法 合作研讨法 练习巩固法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组织学生讲述王羲之故事,评价其性格播放《兰亭集序》配乐朗诵,指导学生有感情诵读发课堂练习,讨论疏通课文字句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对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搜集古今名人对生命的论述,初步探究人生的哲理要求学生质疑问难要求学生课后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写下来 1、评点,欣赏2、回忆,讲述3、欣赏、诵读4、讨论理解课文字句5、划分层次,讨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6、辩论7、搜集资料,表达观点8、提出疑难问题并讨论9、整理写作 1、提高课堂的文化品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培养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深入了解其性格,为整体感知课文打下基础。3、整体感知课文,提高诵读能力,增强文言语感。4、积累文言词汇,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思想打下基础。5、培养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情感脉络的能力。6、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把握主旨的能力。7、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探究能力、表达能力。8、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查漏补缺,全面理解课文。9、培养思考探究的习惯,增强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