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物种起源》绪论 [英]达尔文
毛泽东称“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香花”。
清代的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赫胥黎:“我是达尔文的斗犬。”
“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李卜克内西(德,第二国际创始人)称“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个革命”。
《物种起源》绪论
[英]达尔文
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鸟喙 槲树 狭隘 琐屑 胚胎
栖息 札记 衍生 疟疾
多音字:间 供
《物种起源》绪论 达尔文
整理成书的过程 大 小
提前发表的原因 胆 心
写作经过 摘要性质的说明 怀 求
对帮助者谢意 疑 证
《物种起源》绪论 物种由演变而来 独 实
主要内容 介绍研究的方法 立 事
前一二的章的内容 思 求
其他章节的内容 考 是
坚信观点的正确
问题研讨:
《物种起源》是哪一年出版的?是那一年的研究成果吗? 从这一过程中对你有何启发?
《物种起源》发表时从内容来说,它的性质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物种起源》一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对这个问题有哪些主要观点?
结合课本内容为《物种起源》一书列一个目录。
物种起源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第三章 生存斗争 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 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 第八章 本能 第九章 杂种性质 第十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 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 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续前) 第十四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残迹器官 第十五章 复述和结论
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搜集”“思索” 是研究必不可少的过程,两个词不能颠倒,“耐心地”“各种”透露了工作的艰巨、材料的浩繁。没有“搜集”,就丧失了思考的基础,事实不全,思考不周,当然就难以取得成果。所以“耐心地”“搜集”“思索”和“各种”四者缺一不可。即便如此,也可能只对所研究的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请找出本句的主干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代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第1段)
【讲解要点】:抽取主干,找结构。(我被打动)
“被……所+动词”,该结构用了“所”,动词后不能再带其它成分。双音节动词前“所”可省。“被”可以改为“为”。
事实:南美洲的生物分布和它现存生物和古生物之间在地质上的关系。
它告诉我们作者开展物种起源研究的触发点和时间。
下面的文字从几个角度介绍物种起源研究?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所凭借的事实、方法、以及研究的结论
从语句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谦虚、对研究成果的自信。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3)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第7段) “这种理由”是什么理由呢?或者问为什么达尔文选择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作为研究物种变异的原因呢?
【讲解要点】:上下推敲,按图索骥。
这里第7段的问题,需要在第6段找答案。参考:原因是这是我一开始就想到和采用的方法,是被结果证明能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的研究方法,是“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的研究方法。
(2)如何理解“如果认识到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有许多不能解释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第9段)
【讲解要点】:转换句式。
至今还有许多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不能解释,是因为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
你认为达尔文写成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的所具备的精神品质有哪些?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
审慎、谦虚
严谨认真、刻苦钻研、持之以恒。
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我毫不怀疑地主张——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
毫不动摇的科学信念与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这篇绪论属于阐释性说明文,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和掌握说明文的问题特征,尤其是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特征;这篇又是科普理论性质的文章,还是翻译的文章,语言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提示我们要掌握语言分析的一些方法,压缩找主干,句式上转化都是提取信息的有益方法,从课文中也可以读到科学成就永远亲睐那些有准备的人。《<物种起源>绪论 》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这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为了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梳理和强化。《<物种起源>绪论》以说明为主,可以用说明文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在理清作品脉络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绪论》语言非常严谨,体现了达尔文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和把握其身上的科学精神也是本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甚至思维特点,使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的人文精神。学习达尔文的科学精神也要以文本研习入手,他的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注重实际,以及自信坚定等,都可以通过文章中的关键句去体会和把握。 当然,对于文体的把握和人文精神的探索一定要采用合适的活动方式,力求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分析和挖掘,通过“发现”的乐趣和启迪,使之产生深刻的印象,取得一定的影响。
问题设计 问题: 学生活动1 问题设计学生分小组查找资料,解答一下问题:1、了解达尔文的生平,了解其对世界的贡献。2、“进化论”是什么,有什么深远的影响?3、《物种起源》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学生活动2 问题设计1、思考:“绪论”和“序言”有什么区别?2、速读课文,划出各段的关键语句。 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段的段意。3、作者在课文里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学生活动3 问题设计分小组活动:1、找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内加以讨论分析,然后全班讨论。2、结合课后练习,分析本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表现在何处?3、达尔文作为一个科学家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有哪些?从何处表现?学生活动4 问题设计分小组讨论:1、《〈物种起源〉绪论》作为说明文的特色有哪些?2、“筛选信息”的过程有什么要求或方法?3、了解《〈物种起源〉绪论》的深远影响。学生活动5 作 业1、结合P12练习2,选择文中三个句子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2、从文本中总结出达尔文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并谈谈这些精神对于科学研究所具有的意义。(不少于200字)3、结合《达尔文的一生》写一个文段“达尔文印象”(200字)。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目标: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梳理与强化。 能力目标:能够针对相应的问题筛选信息,能够把握文章及文段关键句,鉴赏语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甚至思维特点,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对科学的人文精神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自身的学习有所启迪。
教学重点: 能够针对相应的问题筛选信息,能够把握文章及文段关键句,鉴赏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甚至思维特点,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对科学的人文精神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自身的学习有所启迪。
教学方法: 学生小组活动,问题导学,研讨交流。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学生小组活动内容,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背景。整合学生交流内容,并从一定高度提升,提出关于作品和作者的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进一步导入课文。布置任务,分组讨论,全班整合,交流:(一)初步感悟1、寻找段落关键句,梳理文章结构。(二)深入分析2、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分小组讨论分析,全班交流。3、讨论文章语句的严谨、精确性如何体现,体会语言的特点。(三)情感体会4、整体感知文本,体会和掌握达尔文的科学精神。 (四)课堂总结5、总结说明文的写作特点。6、总结筛选信息的要求和方法。四、布置作业:1、结合P12练习2,选择文中三个句子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2、从文本中总结出达尔文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并谈谈这些精神对于科学研究所具有的意义。(不少于200字)3、结合《达尔文的一生》写一个文段“达尔文印象”(200字)。 一、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准备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本组的资料,获得共享。在教师指导下,加以提升,为进入课文进一步创设情境。学生按照教师的任务进行有目的、有层次地阅读,逐项完成任务。中间不断完成:设计问题——分组讨论——课堂教学——量规评价的过程。通过初步感悟——深入分析——情感体会——课堂总结四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三个目标。四、通过作业的形式强化并消化课堂上的难点。学生通过作文片段训练既可以反馈出对整堂课的理解、消化的程度,也锻炼了写作的能力。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文章学习的前期工作,可以有效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并对文章有个较深层了解。二、让学生有平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让全班学生共享成果,并通过交流、提升,使学生自然进入情境。三、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由表及里地逐步完成阅读任务,通过质疑——分析——辩论——释疑的过程,强化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本节课重点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四、将课堂内容条理化,通过写作内化成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知识。并训练写作能力。附件2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应用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所以本文的学习的具体目标为“了解绪论和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理解重难点语句,提高文本关键信息的筛选、整合与理解能力。”1.知识与技能:(1)了解绪论和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理解重难点语句,提高文本关键信息的筛选、整合与理解能力。2.过程与方法:以问题这抓手,师生合作探究;内容和形式(含语言和文体)相结合;整体把握和局部分析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达尔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容易理解简单的一般说明文,而对于本文阐释性说明文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加上是一篇翻译文章,语言的使用上中外不同,特别是本文的语言长句较多,结构较为复杂,这就使学生对于语意不清晰,理解上有难度,基于这种情况课堂教学设计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文章主体;二是教给学生分析语句的方法,深入理解语意。本单元说明文教学是初中说明教学的沿续,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所掌握的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进一步明确说明的要素,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这一堂课首先以几位伟大对于达尔文的评价导入,让学生对达尔文有初步了解,以问题这抓手。一问作品发表时间。二问书发表时性质。三问《物种起源的》观点。四问《物种起源》一书内容,然后分析“绪论” 中重难点语句(学生提,老师问和点),再抽查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结合文本分析,最后研讨达尔文之所心取得学术成功的原因,以及以及自己从达尔文成功之路上所得到的启发,师生合作探究;内容和形式(含语言和文体)相结合;整体把握和局部分析相结合。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引入“大家”对达尔的评价。如清代的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赫胥黎说“我是达尔文的斗犬。”“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毛泽东称“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香花”;李卜克内西(德,第二国际创始人)称“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个革命”。让学生明白《物种起源》一书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文本,从文本查找出重要的词语,要求学生认识并知道其意义,制作成投影,便于学生掌握。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文意,有的问题从学生中收集,让学生列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语句,然后把这些问题制作成幻灯片,课堂讨论后明确的意义。运用网络收集有关达尔文的资料,对达尔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本文教学评价方式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当堂目标检测体制让学生对自己对文本理解程度有一个直观的了解。2、学生互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己体会成功的喜悦。3、教师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有助于调整思维;点出学生的精彩之处,让学生课堂学习有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梳理与强化。能力目标:能够针对相应的问题筛选信息,能够把握文章及文段关键句,鉴赏语言的特点。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甚至思维特点,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对科学的人文精神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自身的学习有所启迪。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进入高二,在学习能力要求方面,已经基本摈弃了初中的直观感知,向高中的理性分析和感情体验过渡。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从以前的一问一答的点对点思维,向一问多答的线性思维发展。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是学生的过去获得;高中学生应该有发散性思维,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能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是高中生的必备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在初中感性认识和思维的基础上,向理性认识和思维发展。学生的欣赏水平、个人爱好以及很多其他元素,都决定了高中生的心理在真善美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有着更多的分析,对美的追求,使得学生对人性的本质有一定的思考。教师的文学导向,理性分析,对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是在初中的文字分析、语句分析的基础上,向文本分析、情感思维方向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训练培养。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课前预习(学生检索有关资料、阅读文章,进行思考 网络、工具书等)二、课堂研习(师生以文本为依托,进行三个维度的交流、训练 多媒体投影、班级分组讨论)学生活动1 问题设计学生分小组查找资料,解答一下问题:1、了解达尔文的生平,了解其对世界的贡献。2、“进化论”是什么,有什么深远的影响?3、《物种起源》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学生活动2 问题设计1、思考:“绪论”和“序言”有什么区别?2、速读课文,划出各段的关键语句。 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段的段意。3、作者在课文里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学生活动3 问题设计分小组活动:1、找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内加以讨论分析,然后全班讨论。2、结合课后练习,分析本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表现在何处?3、达尔文作为一个科学家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有哪些?从何处表现?学生活动4 问题设计分小组讨论:1、《〈物种起源〉绪论》作为说明文的特色有哪些?2、“筛选信息”的过程有什么要求或方法?3、了解《〈物种起源〉绪论》的深远影响。学生活动5 作 业1、结合P12练习2,选择文中三个句子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2、从文本中总结出达尔文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并谈谈这些精神对于科学研究所具有的意义。(不少于200字)3、结合《达尔文的一生》写一个文段“达尔文印象”(200字)。三、课后练习(对文本继续进行解读、训练学生的情感思维、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课前、课后通过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资料(含网络),对作者、作品时代和背景进行相关性研究,为课堂学习做准备。课后,对文本的评析,学生可以查找自己的资料。最好能够自己进行思考后,查找资料与自己的分析印证。可以出现不同的见解,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理解。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评价对象评价等级评价目的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和应对方法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A.90%以上B.60%到80%C.60%以下对问题设计合理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90%以上的学生能够参与分组讨论。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积极作用。分组讨论结果对课程引入和展开起到的支撑作用A.有效B.基本有效C.不理想对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评价分组讨论的问题,有针对性。符合高中生的特点。课堂目标达成较好。有无发现思维活跃和观望的学生?A.有B.无对两个极端学生的关注和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因为课文涉及学生的情感经历,学生能够思维活跃。个别学生有观望态度,但对其他学生的发言、意见、分析关注。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无解决?A.有意义的解决B.基本解决C.不理想对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评价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文章内蕴的分析,有一定难度。通过设身处地的思考,能体味并理解作者在文章的情感。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状态的满意度A.比较满意B.一般C.不满意体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反衬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较好,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状况比较满意。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可以。《〈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本文作者讲究选词,善于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意思,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带来难度,教学这篇文章需要化解这一难度。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生阅读,询问学生对《〈物种起源〉绪论》有哪些了解,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特别要求学生列出《物种起源》的目录以后,可以让学生清晰了解本文一个主要内容,询问学生作者在《物种起源》这一本书里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可以有效使文章结构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的障碍就消除了。然后从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品味重点语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者学术品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一、实践过程
(一)用“大家”对达尔文的评价导入新课。
(二)问题:问时间。
设置问题:
1、《物种起源》是哪一年出版的?
【明确答案】:1859年。
2、为什么那一年发表?(即为什么《物种起源》要提前出版?)
【明确答案】: 关键词:“因为”、“又因为”、“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
3、是那一年的研究成果吗?(即《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是怎样的?)
【明确答案】:不是。写作经过如下: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打动”;“归国以后”:“想到”;“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扩大为结论的纲要”;“1859年工作已将近结束”:“发表”。
(三)问题:问性质。
设置问题:
1、《物种起源》一书的性质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明确答案】:“摘要”(或“纲要”),词语在第1、2、3、7自然段都有出现。
2、既然《物种起源》有这个性质,作者认为此书“完善”吗?
【明确答案】:“不完善”
3、作者又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物种起源》的“不完善”?
【明确答案】:第一:一些叙述未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第二:注意证据的确凿但错误难免;第三:列举的是一般结论,说明只用了少数的事实。
(四)问题:问观点。
设置问题:《物种起源》一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对这个问题有哪些主要观点?
【明确答案】:物种起源的问题。主要观点:第一,每一物种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我充分相信”相关内容(或回答第5自然段:物种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第三,“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五)问题:问内容。
设置问题:《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尝试为《物种起源》列一个目录。
【明确答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第三章 生存斗争
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
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
第八章 本能
第九章 杂种性质
第十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
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
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续前)
第十四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残迹器官
第十五章 复述和结论
(说明:此目录依据《物种起源》(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商务印书馆)原书目录而立,除所列外,尚有索引等三目次,因无法与文章的内容对应,不予收录;另第六到第十章的目录供参考)
(六)小结
一个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一部引起一场革命的名著,让我们敬仰,给我们科普,正我们的态度,引我们的探究。
(七)板书
《物种起源》五问:一问作者;二问时间;三问性质;四问观点;五问内容。
(八)导入“绪论”。
同学们,我们的标题是:《物种起源》绪论,上一节我们五问《物种起源》,对《物种起源》的作者、成书时间、过程、性质、观点、甚至目录都比较了解。我有一个疑问:问什么我们没有阅读《物种起源》的原书,却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原来是读了《物种起源》的绪论这篇文章。那么何为绪论?
(1)绪论:学术论著开头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540页)
(2)绪论:亦称导言,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作者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或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理解整部作品。(《教参》资料,2页)
(3)绪言:即“绪论”。指著作前用于概述著作或说明作书经过和意图的文体样式。绪言与绪言有所不同:绪言多用于概述著作,而序言既可以概述著作,也可以对单篇文章和作品作出概说;绪言多用于理论著作,而序言也可以用于非理论文章和文学作品。(《中国文体学辞典》,朱子南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155页)
(九)文章中重难点语句讲解。(学生提,老师问和点)
例析:(1)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第1段)
【讲解要点】:抽取主干,找结构。问:达尔文作为学者在南美考察时,是什么打动了达尔文,以致后来写成《物种起源》?
“被……所+动词”,该结构用了“所”,动词不能再带其他成分。双音节动词前“所”可省。该结构中的“被”可以改为“为”。(参见《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99年,68页)
(2)如果认识到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有许多不能解释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第9段)
【讲解要点】:转换句式。
至今还有许多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不能解释,是因为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
(3)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第7段)
【讲解要点】:上下推敲,按图索骥。
“这种理由”是什么理由呢?或者问为什么达尔文选择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作为研究物种变异呢?这里第7段的问题,需要在第6段找答案。
参考:原因是如下:这是我一开始就想到和采用的方法,是被结果证明能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的研究方法,是“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的研究方法。
(十)抽查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结合文本分析。
问题1: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
附带2:(1)文章第1段作者交代《物种起源》的写作过程,第2段分析自己为何提前发表发表“摘要”,第3段解释“摘要”不完善的原因分别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第3段“不完善”的第一个原因的表述是否精当,怎样修改能让三层在句式上更统一,逻辑上更严密?
【明确答案】: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建议把“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改为“但我觉得自己的论述是正确的”(修改的句子参见《物种起源》中译本,舒德干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文章第5段作者为了说明自然学者对变异原因的归纳不合理时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答案】:举例子。
(3)说明文语言要求严密准确,请同学们找出一些句子来揭示这一特征。(参见教材12页文本研习第2题)例子如下:
句1: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
【要点】:副词“当时”使用准确。“当时”与“现在”相对而言,用“当时”强调两层意思:这确实是当时的认识水平,现在的认识又有所发展。
句2: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
【要点】:“从……上来说”去掉怎样?“狭隘”换成“广泛”怎样?
句3: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也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要点】: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最”?“指导”为什么不说提供带规律性的结论之类?
(十一)小结
这篇绪论属于阐释性说明文,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和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尤其是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特征;这篇又是翻译的科普理论性质的文章,语言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提示我们要掌握语言分析的一些方法,如压缩找主干,句式相转化都是提取信息的有益方法。
(十二)板书
绪 论:主旨,内容,概括。
说明文:顺序,方法,语言。
(十三)作业
1、完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练习题。
2、预习《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收获与体会
回顾课堂教学,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因为我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是进行了深度阅读,读懂了课文,理出了思路,把握了课文的重点,教起来心中有数,环节自然,也遵循渐进的原则,按照文体特点设计教学思路。从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投入始终积极,不论个人解决问题,还是同位讨论,都能以较佳的状态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在课堂上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不仅读懂文章,也读懂了达尔文的人品,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三、问题与建议
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是上好一堂的关键。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一种基本能力。解读文本不到位,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没有深厚的解读文本的涵养,就没有点石成金的功夫,成不了一个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上有突破,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得把时间和功夫放在在钻研教材上,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支撑点和突破口,这是我今后课堂教学一种追求。《〈物种起源〉绪论》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1、背景说明:说明性篇章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这种文体通过对事物的形状、结构、性质、成因、功用、关系等问题的说明,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一个民族、国家的人口素质而言,科学意识、科学水平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科学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说明文教学非常重要,达尔文著作《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创造论和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了解他的著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世界显得很重要。2、课题的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文本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并能对科学的事物与进行说明,同时学生可以了解科学,进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也会知道达尔文在科学上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3、课题介绍:课题选自苏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一模块“科学之光”第一篇文章《〈物种起源〉绪论》。
问题设计 1、读完全文你对《〈物种起源〉绪论》有哪些了解。2、《物种起源》是哪一年发表的?为什么那一年发表?为什么在这一年发表?2、从《物种起源》一书的性质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物种起源》一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对这个问题有哪些主要观点?3、《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尝试为《物种起源》一书列一个目录。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4、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体会本文语句特点和本文作者学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构想:本文作者讲究选词,善于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意思,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带来难度,教学这篇文章需要化解这一难度。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生阅读,询问学生对《〈物种起源〉绪论》有哪些了解,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特别要求学生列出《物种起源》的目录以后,可以让学生清晰了解本文一个主要内容,询问学生作者在《物种起源》这一本书里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可以有效使文章结构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的障碍就消除了。然后从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品味重点语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者学术品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绪论和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理解重难点语句,提高文本关键信息的筛选、整合与理解能力。2.过程与方法:以问题这抓手,师生合作探究;内容和形式(含语言和文体)相结合;整体把握和局部分析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达尔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关键信息的筛选、整合与理解。
教学难点: 明白《物种起源》一书内容,感受达尔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 学生探究问题师生双边研讨,达成对问题一致理解
所需设备: 电脑多媒体辅助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毛泽东称“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香花”;李卜克内西(德,第二国际创始人)称“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个革命”,这些都各个层面表明这是一本非同寻凡一部书。 初读课文,了解《〈物种起源〉绪论》的基本内容。根据文本内容,给《物种起源》一书列出目录,大致了《物种起源》一书一内容。物种起源目录绪论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第三章 生存斗争
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
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
第八章 本能
第九章 杂种性质
第十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
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
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续前)
第十四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残迹器官
第十五章 复述和结论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自由讨论后,明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体会本文语句特点和本文作者的学术品质。研讨达尔文的成功秘诀,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小结全文。 这篇绪论属于阐释性说明文,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和掌握说明文的问题特征,尤其是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特征;这篇又是科普理论性质的文章,还是翻译的文章,语言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提示我们要掌握语言分析的一些方法,压缩找主干,句式上转化都是提取信息的有益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阅读了解说明文篇章的特点,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化解文章理解的困难。
授课过程:1、学生自课文回答:《物种起源》一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对这个问题有哪些主要观点?2、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讨论后明确——物种起源的问题。主要观点:第一,每一物种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我充分相信”相关内容(或回答第5自然段:物种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第三,“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给《物种起源》一书列出目录:给出六、七、八章目录: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第八章 本能
其余由学生自己讨论后补出。4、明确《物种起源》一书目录后,初步了解文章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之前之后写了哪些内容,使学生对《〈物种起源〉绪论》一文有了整体了解,教学目标达成一半。5、分析课文中重点句子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了解达尔文实事求是、审慎、谦虚,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和方法的学术品质。
课堂小结: 《〈物种起源〉绪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主要观点,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达尔文学习到他那严肃、认真、坚持、实是求是的科学家品质,这可能就是达尔文的关键,科学的巨大成就不会无缘无故的来到,她永远亲睐有准备的人!
课外延伸: 课后查资料搜集达尔文有关科学、人生的名言。如: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我一贯追求思想不受束缚。体会他身上所具备的成功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