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水龙吟》(4份)《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课文难点多。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
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
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此外,怎么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凡此种种,都是设计课时计划的依据。
一、实践过程
[今日名言]巴勒斯坦国总统、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 :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目的:让学生积累语言,并让学生进入人生需要斗争的心理空间。
一、出示一幅足球场上的一个前仆后继的照片
1、首先请大家给这幅画定个标题
目的:轻松入课。
2、请大家说说自己从这幅画联想到的人和事
目的:第一次试着让学生说出课文中的那个前仆后继的场面,并学会用“前仆后继”这个词语概括课文的经典场面。
二、 “三一八”惨案中前仆后继的一个场面
1、齐读课文第五部分第二段
目的:理解课文的核心材料。
2、再请大家说说自己从这段文字联想到的人和事(如刘兰芝等,还有许多勇敢地面对那些即将破产的企业的企业家们。)
目的:学会联想
3、老师的联想
关于家庭:
藏羚羊,天敌追赶时飞身做桥让孩子逃命。
唐山地震中的父子,让孩子吮咬破的手指头上的血;
贵州缆车中的父母,双手举起孩子以防孩子被震。
刘兰芝及《氓》的主人公,勇敢地选择离开。
关于个人前途:
史铁生,双脚残废后终究活下来,而且成为著名作家;林冲,不用自己超人武艺逃避,忍差人折磨和草料场的风雪;
项羽,失败而不偷生,“不肯过江东”。
关于社会责任:
谭嗣同,中国倘要流血,就从我开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夏明翰,《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目的: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人生需要勇毅精神的意义。突出人文教育。
4、简介时代背景/集会/游行/请愿/纪念/遗物,出示幻灯片。
目的:更深地进入课文,理解课文。
5、刘和珍小传(请同学们看课本彩图《北师大周报》)
目的:训练学生学会借助课本资源学习。
6、解释词语:勇毅。勇:有胆量,敢干,如勇敢、沉勇。毅:果决,志向坚定而不动摇,如刚毅、坚毅、毅然
目的:提出刘和珍精神的本质,理解课文的组织材料实际就是以“勇毅”两个字为中心的。
7、刘和珍生前的点点滴滴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目的:理解课文的具体叙述,明确课文叙述与议论结合的具体做法,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
8、句子分析:
“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句中的主、谓、宾语依次为 、 、 。
答:事实、为、明证。
目的:从人文教学开始进入深入细致的语言教学。
9、对联:赴国难时代危难淬火======
答:悼芳魂勇毅精神闪光
目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语言运用。酝酿感情,为深入学习课文语言作准备。
10、出示幻灯片(纪念刘和珍的灵堂设计)
目的:制造氛围,为悼词写作的语言学习和运用作准备。
11、请同学们自己评点课文,每人对刘和珍说一句话。
目的:深入细致地学习课文的语言。
12、评点课文的重要语句
目的:贯彻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任务。
13、说话活动。
目的:实现语言学习的能力过渡。
二、收获与体会
这样的一种教学法,一是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问题。“蚁穴溃堤”的教学方法相对于满堂讲、满堂学优势在于摆正了师生之间的位置,既不让学习成为放任自流的活动,也不使学习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角,教师以讲析为主改变为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点拨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学生在教师的艺术引导下可以不知不觉地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二是有利于单篇文章的整体阅读。它强调的是对文本的整体牵引,设计到位的切入总是能够轻松自如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欣赏。找准了切入口就找准了一团线的线头,抽丝剥茧就带动了对全篇文章的整体解读,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二、问题与建议
1、整体感知,梳理课文的难点句子用时太长,拖宕了时间,从而造成后面语言感知部分时间的紧促。
2、品读语言部分对学生来说,要求偏高,虽然老师作了示范,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有限,某些问题的导引还不够充分。
3、小组讨论探究时,学生虽然积极参与了,但是还是有些小组讨论的效果不好,有走过场的嫌疑,看来教师的引导和兴趣的激发还不够。(共20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是谁 有多大 干什么的 作者是怎么认识她的 她做了什么事 怎么死的 死时惨不惨 作者为什么纪念她 是纪念她一人吗 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何目的
杨德群烈士
游行的队伍
十八日早晨
请愿
血衣
从纪念刘和珍的事迹,可以看出她是位怎样的青年
第一部分:对革命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
第三部分:表明她富有斗争精神;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是个和蔼善良的女大学生。
第五部分:详细叙述了她遇难的经过。从中看出她那种临难从容的 勇毅精神。
总之刘和珍和蔼善良,渴求真理,富于革命责任感。勇敢、坚毅。“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作者为什么不从第三部分记述刘和珍的生前事迹写起,而从开追悼会的那天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提醒人们不忘血债。
2、从追悼会写起,为全文奠定了悲愤的感情基调,避免平铺直叙。
3、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提问: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一类:爱国青年,突出的代表是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
作者的感情是: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她们的勇毅,称她们的“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其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作者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他们无耻下劣。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或称“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3.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1.要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
2.控诉段祺瑞执行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写这篇纪念文章的目的:
真的猛士:象刘君这样的革命志士。
要激励后人,不要忘却,不要“暂得偷
生”要像真的猛士那样继续战斗,去改
变那“似人非人的世界”
课文小结:
全文由七部分组成,由作者用数码标好。
一、说明写作的原因和目的: 揭露敌人,记念死难烈士。
二、从赞颂革命者,唤起人们的觉醒这一角度进一步申述写作意图。
三、追叙与刘和珍交往的经过,赞扬她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写刘和珍遇害,愤怒地揭露反动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卑劣,呼唤人们起来变革黑暗现实。
五、叙述遇难经过。
六、总结经验教训。
七、热情讴歌赞颂。
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1.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 2.《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 3.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 4.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 )
5.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国民党政府屠杀。( ) 6.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所以鲁迅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 7.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 8.“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
《纪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A.叙述 B.议论 C.直接抒情 D.间接抒情 1.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 4.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我说:我不能给学生未来,但我可以给学生选择未来的思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教学目标的分析及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②能力目标: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③德育目标:树立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④方法目标: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第一课时的安排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导语设计:首先出示幻灯片——鲁迅肖像,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发学生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联想,并出示“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两首诗,从鲁迅献身祖国的誓言,到冲破黎明前黑暗无声的呐喊,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示范朗读:播放朗诵磁带,指导朗读,以激情燃烧激情。 设计问题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熟悉课文内容以后,指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查阅资料,由学生口头介绍写作背景;在个性化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筛选有效信息,理清思路,概括精要,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与高考接轨。(出示幻灯片:字词积累,随堂训练,见附页) 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层次不同,我由浅入深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使前一梯度为后一梯度奠定思考的基础,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平的高度。 同时本着不将散文肢解成几个碎片,维护散文完整美的原则,设计问题。第一梯度的思考题:①口述刘和珍的故事,她是怎样一个女性?(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体现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境界,以达到“归真”心理过程)。②三一八惨案死伤200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和珍?(这个问题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表明作者选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刚烈反衬段祺瑞政府的残暴,让庸人觉醒;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弱势群体关怀”道德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梯度的思考题,是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①明确本文是怎样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②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教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这三位一体的情感共鸣,师生的感情随作者的感情波动而波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同时,学生认识到本文的情感美、语言美、思辩美,以达到从“归真”到“求美”的审美心理过程。)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作为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鲁迅的文章,对鲁迅文章的背景知识可以通过图片,影像等资料深化他们的认知.。课堂前,先小组自助学习,不理解的可以小组内交流,在班级做资料分享。教师参考各种多媒体资料,精心制作了与课文相关的幻灯片,既起到了引领课堂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仿写,拓展学习成果,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扩展,提高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评价项目评 价 内 容赋 分得 分教学行为 三维教学目标的相互渗透与整合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又兼顾过程与方法目标,积极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10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正确理解教材,抓住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并做必要的加工调整、深化。教材呈现有生活性、简约性、整合性和探究性。10 教学方式教学民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面向全体,因材施教。40 充分体现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地位。教学组织开形式巧妙,多样灵活,有情趣。让学生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学习评价方法多样,发挥评价的激劢效应。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习方式情绪状态自我调节学习情绪,较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过程保持愉悦,时有成功的感受,学习愿望增强。6 注意状态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目光追随发言者的举动,全神贯注倾听,回答问题有针对性。6 参与状态全员、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认知、行为、情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自觉练习。6 交往状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友好分工与合作。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活跃。6 思维状态用自已的语言阐述自已的观点,语言流畅有条理,有创意。6 生成状态全面完成学习目标,掌握应学的知识。10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增强,掌握更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