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十二中
单
元(章节)备
课
内
容
单元(章)主
题
静物之美
备课人
谢敏
本课(节)课
题
静物之美
第
2
课时
/
共
2
课时总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静物画的表现手法和造型语言,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及欣赏能力。2.初步学会怎样合理的摆放静物。3.通过敏锐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静物画的美感,丰富艺术体验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静物画的美,初步掌握静物的组合画面构成。难点:掌握画面构成的大小、疏密、远近变化及主次变化课前准备。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二度备课
(课前准备)
学生:素描的基本用具。
教师:单个静物、范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简要回顾第一节课的知识点,引出学习素描画这一课题。
二、深入教学。
出示克劳迪奥·布雷沃的作品《静物》。
1.观察静物外轮廓的整体形状,高低错落具有节奏美感的形象,即实物的造型;内轮廓的添加,使画面的质感与构造凸显,即实物的结构。静物组合的造型与结构是静物素描的重要基础。
2.讲解观察静物的重要性: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的静物的透视有所不同,在画面中呈现静物的这一变化是决定这幅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3.单个静物的解析与演示。
①以苹果为例,介绍“明暗五调子”。
②以字典为例,介绍画面的造型可概括为几何图形,更重要的是突出画面的透视效果,即近大远小。
③教师演示单个苹果的画法。
单个静物是静物画的基础,只有画好单个静物才能够将多个静物进行组合并呈现一幅完整的静物画作品。在画单个静物时应注意多个因素:轮廓、透视、光线、色调等。其中透视关系应遵循“近大远小”的准则,在不同的距离,静物的轮廓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光线的变化也会造成色调的变化,近光处与远光处的变化是不同的,同时一些反光也会造成静物色调的变化。
教师向学生讲解并作范画,要求写生临习。
三、布置作业。
在上节课的作业基础上继续刻画,并运用明暗、透视等方法。
四、展示评价,师生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布展。
五、课堂小结,宣布下课。
板
书设
计
作
业布
置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