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曙光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卷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项是( )(3分)
A. 无论是国外媒体抑或国内媒体,VR都是热门的新兴载(zǎi)体,但它有着时空因素的极大掣肘,人们不应盲目乐观,更不能陷于肤浅的“技术决定论”的窠(kē)臼。
B. 网络社会中,一个小事件容易在论坛中被围观,被热炒,以致不断发酵(jiào),上升为论坛主题帖(tiě),并被更多的论坛转载,成为网络社会的一时热点。
C. 只有增强改革定力、勇气和韧劲,敢于破藩(fān)篱,勇于担当,将百姓痛点变成改革着(zháo)力点,改革才能取得突破。连日来两会代表委员就改革建言献策,与民意形成良性共震。
D. 晴天,石板路婆娑着绿树,翩跹(qiān)着竹影片片;雨日,石板路倒映出走过的斗笠蓑衣,偶尔经过一位手擎(qínɡ)薄伞的少女,袅袅婷婷,如此宁馨安谧,令人神摇心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6分)
【甲】今天的我们,对儿童教育空前重视。但吊诡的是,早教培训如过江之鲫,新奇玩具推除出新,儿歌创作却乏善可陈。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儿童音乐创作没有多大利益可图,一首优质儿歌的收益远不如三两句话忽悠家长购买课程来得高。
【乙】“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儿歌不是纯消遣,只要旋律欢快就能“哄孩子”的观念不免过于狭隘了。它应该是一种审美教育,很多时候,孩子们就是从中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形成最初的价值观和善恶感。【丙】歌词优美还是粗鄙,意境澄激还是污浊,对孩童人格形成,视野开阔的影响大相径庭。《让我们荡起双桨》曾在多少人的童年记忆里留下碧波荡滚、白塔红墙;《歌声与微笑》用词简明活泼,长大再唱都不禁笑在眉间……或许正因如此,重视儿歌之呼吁近年愈发高涨。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吊诡 B.过江之鲫 C.不免 D.大相径庭
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内容载体越来越多元后,纸质书、电子书、手机App听书已然三分天下。根据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人“纸电一体”。就连自诩“老派”的李敬泽也说:“尽管我是60年代生的人,但我早就接受了在电脑和手机上阅读。”
B.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使中小学生接触手机和网络游戏的比例日益增长。《报告》显示,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父母对孩子玩游戏的监管大多以成绩作为标准。
C.菲律宾发生地震后,中国国家旅游局表示,出于中国游客人身安全的考虑,建议民众近期避免前往菲律宾受灾地区旅游。
D. 时下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各种解压方式应运而生:从断舍离、极简主义,到新安全感、北欧生活,这一“哲学大项目”在商业领域经久不衰,且越来越细化。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3分)
群体冲动行为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① 。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② 。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群体也像野蛮人一样,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到”;③ ,他很清楚自己的言行,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即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
6.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回答题目。(6分)
(1)为图1或图2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个字。(2分)
选择图 ,标题:
(2)分别简要分析图1、图2的创意。(4分)
图1: (2分)
图2: (2分)
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古城遗址,遗址距今5300-4300年,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中国学者们研究认为该遗址是5000年前中国古文明的遗存,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上认可。
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稻谷有籼、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镰。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的象征,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大约距今5300年,大量人口移民至良渚地区。由于良渚地区地势低洼,“治水”仍是头等大事。大量人口的涌入还需要解决吃饭问题,这刺激了灌溉稻作农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土木水利工程和灌溉水稻农业,使得良渚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也极大提高了良渚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从而催生出灿烂的良渚文化。归根结底,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这一文明化进程的启动还与来自中原的推动有关,且与周边地区存在互动。因此,良渚文化形成于多元一体的早期中国各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之下。
不过,良渚文化对中原地区产生影响是晚期以后。大约距今4500年,在晋南临汾盆地出现陶寺文化,其玉、石器都明显属于良渚文化因素;陶寺有近300万平方米的古城,此前中原从未有过如此超大规模的城,它是受良渚筑城理念启发的产物。良渚式玉器的出现,使得黄河流域人群终于找到了一种绝佳的高等级社会身份标志物;良渚式大城出现的同时,良渚文化那套政治管理模式也相应渗透到中原和北方地区。更重要的是,以陶寺文化为基点,琮、璧等玉器北向影响到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西向影响到甘肃、青海、宁夏地区齐家文化,为这些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它们甚至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夏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
材料三: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文明,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这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7.下列对材料中“良渚文化”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晚期良渚文化对中原和北方等地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影响,在玉石器、城池等物质层面和等级观念管理模式等精神层面都有所表现。
B.良渚文化的形成基于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是长江下流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也离不开周边地区的推动和与中原的互动。
C.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已相当进步,城池规模大,又开展了大型的土木水利工程,这些都标志了其进入文明时代。
D.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和陶器上出现了不少形体上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它们是当时社会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有力地将中国的文明推到了5000年前,这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B.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纹饰,既代表了原始信仰,也体现了良渚先民“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C.因地势低洼而催生的大规模土木水利工程,及因大量人口涌入而迅速发展的灌溉稻作农业,是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动力。
D.良渚文明的因素随着玉器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影响直至商周,这表明了区域性文明的动态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的统一过程。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良渚文化重要载体的玉器具有的特点和作用。(4分)
(1)特点: 。(2分)
(2)作用: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共20分)
我的犹太邻居 李明晏
我们这栋公寓大楼的居民,虽是各扫门前雪,相互不来往,但每当在楼道里或是院子里相遇时,彼此却是笑脸相迎,热情哈罗。惟有三单元的犹太老人费佛伯格与众不同。和他碰面时,若不先展露国际语言微笑,不主动哈罗,他会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从身边摇晃而过。倘若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的一声哈罗,也是颇为艰难地从翕动的嘴唇里飘出来。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套中人”竟会有一天登门造访。
“哈罗,史蒂文!可以进来吗?”
“当然,请进,费佛伯格先生!”我从僵硬的状态清醒过来,热情地将犹太老人迎进屋。
“费佛伯格先生,喝茶还是咖啡?”
“不必客气,史蒂文。我今天在录影公司租了《辛德勒的名单》录像带,可偏偏不巧,我的录像机有了毛病。如果方便,我想请你共同欣赏。有兴趣吗,史蒂文?”
这部风靡了世界影坛,囊括了十多项国际大奖的影片,我不但看过,还托朋友复制了一套,可难得这位孤独的老人亲自登门,何况,他还是个犹太人。
当悲壮的音乐响起来时,随着荧光屏上的第一个画面,费佛伯格全身便抖动起来,跟着他那浑浊的眼泪从眸子里流了出来,流过苍老的面颊,滴入浓厚的胡须。①渐渐地,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失声断气地抽泣,仿佛要把整个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全部倾吐出来。而我,不知是又一次被斯皮尔柏格的艺术魅力震撼,还是被身旁这位犹太老人心裂肠断的哭泣所感染,尖锐的隐痛撕裂我的五脏六腑,泪水如泉水般流溢出来。
当我们从血淋淋的画面回到现实中来时,费佛伯格脸孔僵硬,似乎涂满了石膏。当他拿着录像带向门口走去时,猛然间回过头来,对我说道:“史蒂文,不好意思,我租这盘带用了两元钱,咱们一人一半,你应付给我一元钱。” 我呆呆地望着那张泪痕斑斑的老脸,险些失声惊讶地叫起来。待我清醒过来时,急忙找出钱夹。偏偏不巧,只有一枚两元钱的硬币。
“没关系,我先欠你一元。”老人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钱。
我直瞪瞪地望着他在门口外消失,连一句拜拜都说不出来。
大约十分钟后,门铃响了。悦耳的铃声似乎向我传递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信息,预告犹太老人的再度登场。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前,通过门镜向外窥望。
果然是他,费佛伯格先生!
我屏住呼吸,悄悄躲进卧室,任凭门铃响个不停。
当日下午,我和几个文友去海滩露营,三天后返家。在院子里我遇见了费佛伯格先生。他急忙走到我跟前,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史蒂文,不好意思,这三天我天天按你的门铃,还好,一元钱没利息可算。若是大数目,我还得付你利息。”说罢,塞给我钱,蹒跚而去。
我正望着手中的一元钱,伫立在灿灿的阳光中。
“哈罗,史蒂文!”是九号南斯拉夫女人玛丽娅的声音。
她那幽深的灰色眸子,直勾勾地望着我手中的一块钱,涂满唇膏的嘴唇,冲着犹太老人的背影,挤出了一个鄙夷的笑容:“史蒂文,那个老葛朗台是不是借口自己家中的录像机出了毛病,用你的录像机共同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然后拍拍屁股,叫你付一元赞助费?”
我惊讶得喃喃说不出话来。
大约一星期后,我应几个文友之邀,去唐人街饮茶,交流爬格子的甘苦。走出中央火车站,我看见人群中的费佛伯格。他手提大包裹,步履显得十分艰难。
我如同一个好事的女人,悄悄地尾随他来到了中央火车站附近的公园。不料,出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你们好,我的小天使,我的救命恩人!”犹太老人一面说,一面从包裹里取出各种食品,撕成一块块,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鸽子群抛去。
不知是好奇心的驱使,还是被眼前的情景呼唤,我慢慢向犹太老人走去。
“吃吧!吃吧!??”犹太老人望着鸽子,喃喃自语。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沿着青灰的面颊流了下来。
“鸽子是我的救命恩人。”犹太老人望着美丽的晴空,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对被冷落在一旁的我讲起了他的故事。
在二战期间的波兰,全家七口只有他和父亲逃出了德国法西斯的虎口,躲在树林里。一天,父亲外出寻食,再也没有回来。小小年纪的他,在饥饿的煎熬中奄奄一息时,不知从何处飞来了一只美丽的鸽子。强烈的求生欲望顿时焕发了他的生命力。他将鸽子抓到手,咬破了鸽子的脖子。那热乎乎的鲜血,血腥的嫩肉,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一只美丽的鸽子飞到犹太老人的脚下,老人深情地望着它,一滴眼泪在苍老的面颊滚动,在阳光下闪着光。②
10.小说划线处写到费佛伯格两次流泪,两次流泪分别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析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说中费佛伯格形象鲜明,请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说意蕴丰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阅读(共39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4—18题.(共2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范雎说秦王 先秦 佚名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注】①危微精一:“人心精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传的简称。后来宋儒把它当作尧、舜、禹心心相传的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②祧(tiāo):远祖之庙,这里做超越解。③忮(zhì):忌恨。④求:贪求。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秦王跽曰 跽:古人席地而坐的姿势 B. 皆匡君臣之事 匡君:欺骗君王
C. 范雎谢曰 谢:谢歉 D. 坐行蒲伏 蒲服:同“匍匐”。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秦王跪而请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焉用亡郑以陪邻
C. 乞食于吴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先生乃幸至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把一个谨言慎行,唯唯再三,欲言又止的范雎刻画得淋漓尽致。
B. 范雎要贡献于秦王的谋略之一,就是废除把持朝政的以宣太后、穰侯为首的“四贵”,但这也正是他最担心的一点。
C. 范雎表示“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说明他为了秦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D. 范雎一方面对秦王反复试探,看他是否真心信任自己,是否能听从建议摆脱骨肉之亲的羁绊而自强自立;另一方面又反复申述自己对秦昭王的无限忠诚。在层层叙述中,对秦昭王展示自己的忠心。
1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4分)
答:
(2)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4分)
答:
18、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9—20题。(共7分)
双调?折桂令?湖上 【清】许光治①
看湖头急雨潇潇。早烟幂林扃,云布山椒。浪未银翻,泉迟玉泻,波已珠跳。游女去香车翠轺②,货郎归画鼓饧③箫,最是魂销,无恙东风,楝子花梢。
【注】①许光冶,字龙华,号羹梅,浙江海宁人。清代廪贡生,旁涉诸艺事,天不通晓。②轺(yáo):古代一种轻便小车。③饧(xíng):饴糖类食物。
19. 这首小令前面写________的景象,后面写_______的景况,充满诗情画意。(2分)
20. 试赏析这首小令的艺术特色。(5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三则材料,完成20—21题。(共6分)
(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论语·里仁》)
(3)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孟子·告子下》)
注:(1)几(jī):轻微、婉转的意思。(2)劳:操劳、劳烦。(3)矶:激怒
21、“弟子服其劳”中“弟子”的意思是 。(2分)
2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孟的孝道观。(4分)
答:
(四)古诗文默写。(共6分)
23、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共6分)
(1)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 ,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 。(《蜀道难》)
(4)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志士仁人, , 。(《论语》)
五、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为什么不选个热门专业?”“留守家庭应该选毕业后能赚钱的专业,比如北大经管。”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考古专家樊锦诗如此诠释自己的幸福观。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二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考参考答案
1、B (A.载(zài)体 C着(zhuó)共振 D翩跹xiān,神摇心驰。 )
2.C “不免”应为“未免”
3.C “人格形成,视野开阔”中间的逗号应该改为顿号。
4、D(A. 句式杂糅,“根据数据显示”改为“数据显示”。B.主语残缺,“使”去掉。C.成分残缺,“出于”后加上介词“对”)
5.(1)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 (2)但不会渴望得太久(3)若是孤身一人时
6.(1)图1:休想出来 图2:防控疫情,反对聚集
(2)图1:由拿着注射器无死角防疫、抗疫的医生组成特殊的华容道,禁止病毒通行,再用“禁止通行”四字点明主题,简洁凝练,号召有力。
图2:用戴口罩、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风雪中垂钓的图片,再配以柳宗元的《江雪》诗歌内容,将题目改成“防疫”,再加上反对疫情的标志,表明疫情当前,提倡独处反对聚集的主题。
7.A(C.“这些都标志了其进入文明时代”张冠李戴,文中是指玉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标志了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B.“也离不开周边地区的推动和与中原的互动”理解有误,良渚文化的形成“与来自中原的推动有关,且与周边地区存在互动”。D.曲解文意,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玉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并不等于文字。)
8.B (曲解文意。文中是指神人兽面纹饰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非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9.特点:①数量多,品种丰富,雕琢精美。(至少写出两点)②有形体上接近文字的刻划符号。
作用:①表达人们信仰,统一人们思想。 ②规范社会礼制,象征等级观念。(或 规范社会礼制,象征财富身份权力)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1分。
10.【参考答案】 ①第一次流泪是老人对自己整个犹太民族所遭遇苦难的悲痛内心的表现;
②第二次流泪是老人对自己曾经残杀鸽子行为的忏悔,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鸽子的无限感激。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 分。其中第二点中“忏悔”“感激”各1分。
11.【参考答案】①小说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老人吝啬、斤斤计较的一面,促使“我”敬而远之。接着由南斯拉夫女人玛利娅的话,写出我的惊讶、好奇,引发 “我”尾随 犹太老人,想一探究竟的举动,进而发现他感恩、善良、温暖的一面。写情节突转也可 以,老人的形象随着情节的陡然反转,有了鲜明的变化。②设置悬念,请结合小说展开 分析,说明作用。③补叙,请结合小说展开分析,说明作用。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2分,两点4 分。其中,每点中,手法术语1分,展开简析1分。
12.【参考答案】①文章开头通过“不主动哈罗”“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摇晃而过”“颇为艰难”“飘”等字眼,表现老人的孤僻、不善交际。②从要求“我”支付一 元钱,“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为了还一元钱天天按门铃等细节,看出 老人的精明执着。③深情地“喂鸽子”“望鸽子”等细节,表现了老人外冷内热、感情 深沉、懂得感恩的一面。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并结合文本分析2分,两点4 分,三点即可满分。其中,结论1分,简析1分。
13.【参考答案】1.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猜忌2.战争的残酷与对普通百姓的伤害3.人性的温暖和救赎。结合文本分析。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2分,两点4 分,三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4、B (匡君:纠正君王的偏差错误。)
15、D (A. 而:修饰/递进 B. 以:拿/来 C. 于:在/对 D. 乃:竟然)
16、C(“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这一句是范雎在反复表明自己的忠心,实际上是为了得到重用作铺垫。)
17、(1)大王真能实行臣子的话,死不足成为臣子的祸殃,流亡不足成为臣子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成为臣子的耻辱。( “信”、“被”“漆身”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蹶”“杜口裹足”“即”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8、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19. (1). 湖上春雨(或:湖头急雨) (2). 游女货郎(或:雨中行人) (每空1分)
20. ①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绘声绘色)。“看”三句从静态角度写雨雾笼罩的画面,接着“翻”“泻”“跳”写雨至后的情景,提供形象生动。②化用典故。“浪”三句化用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醉书五绝》)写景既准确形象,又别开生面。③映衬(烘托)。前篇写“玉泻”“珠跳”之景,后篇写游人(游女货郎)的轻盈闲逸,画面和谐,趣意盎然。④照应。前篇写“急雨”但“浪未银翻”,与后篇“无恙”照应,使结构浑然一体。
(答出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21.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只写“年轻人”给1分)
22.(1)孔子认为的“孝”是从内心到行为都孝顺父母,要保持和颜悦色。(1分)即使在劝说父母不被听取的情况下,也要恭恭敬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1分)
(2)孟子认为的孝是要客观理性对待父母错误,不能盲目顺从。(1分)父母过失大,却不纠正,是不孝的;面对父母的小过错,不能随意发怒,要尊敬父母。(1分)
译文: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秦王对范睢说:“我很久以来,就该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国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给太后问安;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这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了。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涂。”于是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谦让。
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
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分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结果一谈就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处在人家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臣子的话,死不足成为臣子的祸殃,流亡不足成为臣子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成为臣子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五伯这样的贤人要死,乌获这样的力士要死,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为有些益处,这就是臣子最大的希望了,臣子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坐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庐成为霸主。假如臣子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张实行了,臣子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臣子最大的荣耀了,臣子又有什么耻辱呢?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臣子所怕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臣子不敢害怕。臣子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不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