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稳固与危机: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余晖落日:明清经济与文化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教学目录:
一、经济:生机?危机?
二、思想:僵化?分化?
三、文学:通俗?世俗?
四、科技:传统?传承?
五、延伸与思考......
一、经济:生机?危机?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为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注入了一股活力,引发了明清粮食生产的革命。
农业生产:
材料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明清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明清时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官营手工业受到冲击,推动着私营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材料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阅读材料,请大家思考,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与西方相比有何不同?
材料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提示:
西方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商品的种类数量增多,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中国的商业革命指:规模性的商业经济区域形成,商帮为兴起,长途贩运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增多,农产品商品化水平提高,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但传统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使得明清经济在生机中潜伏着危机。
明清之际……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时代,八股取士陈腐不化;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使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二、思想:僵化?异化?
明清文化高压政策:
材料 明朝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清朝建立后......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同时,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甚至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辩难。读书人没有言论、结社的自由,也不能就国家利病上书言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明清文化高压政策严重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自由思想,窒息了近代的学术空气,客观上为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某些条方便。
品读历史:
材料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一》
对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认识:
(1)积极: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构成中国早期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和反封建专制斗争的历史进步性。
(2)消极: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完形填空: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异同:
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时刻激发着仁人志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李贽(1527~1602),汉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材料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讲神魔之争的,此思潮之起来,也受了当时宗教、方士之影响的……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附录第五讲《明小说之两大主流》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明史》
三、文学:通俗?世俗?
《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朝,浪漫主义神话小说;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高鹗,清朝,剖析封建主义的百科全书和古典现实主义文文学的高峰;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朝,讽刺小说......
明清小说的繁荣:
【原因】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文化知识的普及,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文人对现实社会政治腐败等现象日益不满;
【内容】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影响】体现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
【趋势】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和平民化。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清代沈容圃《同光名伶十三絕》畫像,标志着京剧艺术走向成熟。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四、科技:传统?传承?
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政”思想贯穿其中。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全书22,937卷,由二千名学者在1403年——1408年编成(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利玛窦绘制的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五、延伸与思考......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明清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魅力,使得东西方之间形成了文化交往,文明交流第一次高潮。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