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稳固与危机: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教学目录:
一、专制的强化
二、疆域的开拓
三、盛世的危机
四、延伸与思考......
一、专制的强化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康雍乾时期奏折制度
(1)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2)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当美一些国家已经爆发革命,打破封建桎梏,进入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它解放了生产力,使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吴伯娅:《康乾盛世与欧风美雨》
清初官制,多因明法,通政司受内外本章,有敷奏封驳之权。……胤禛以通政司职权太重,扼中外庶政之要,主之者不得其人,或与政府因缘为奸,乃别设奏事处,命内外诸臣,有机密事,改用折奏,直达御前。
——萧一山:《清代通史·上卷》
3.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
(1)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为军机大臣,由朝臣兼职充任。
(2)军机处的职能:
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雍正帝因为军机紧急,选调内阁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而形成军机处制度,从而使原本的值班制度演变成一个新的中枢机构。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黄宗羲指出,内阁只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不能与宰相等同,真正掌握行政大权的是宦官,而作为皇帝家奴的宦官之所以能执掌政权,是绝对皇权不信任外臣(丞相为外廷之臣的首脑)所至,“故使宫奴有宰相之实者,则罢丞相之过也”。
——冯天瑜:《试论<明夷待访录>政治理念的“现代性”》
……从乾隆十九年(1754)用兵准噶尔部开始,到乾隆五十年(1789)撤兵安南,其间军事不断,军国大计在皇帝的“万机”中压倒一切。军机处也就从参与军机,而渐渐成为全面辅佐皇帝治国理民的中枢机构。
——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
4.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康乾盛世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密折制度:雍正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中央的政治权力更为集中。
清朝“文字狱”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实质上属于文化专制统治。
1.管辖台湾
(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家族投降。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部边界
(1)17世纪中叶,沙俄势力扩展到黑龙江流域。
(2)康熙前期,发兵围攻俄军据点雅克萨,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部边界。
二、疆域的开拓
《尼布楚条约》,俄方称“涅尔琴斯克条约”,是中国清朝和沙皇俄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
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就东段边界等问题进行交涉。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俄历7197年8月28日),中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等与俄方代表戈洛文等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
3.平定蒙古准噶尔部与大、小和卓叛乱
(1)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①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②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①原受准噶尔部统治的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
②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③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由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
5.理藩院的设置
(1)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等同。
(2)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
6.清朝疆域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
……清中央政府领导了这次抗击战争,指挥西藏政府和内地一些省份进行战争保障服务,掌握与廓尔喀的谈判签约,并在战后实施了一系列涉及西藏各个方面的措施,所以战争本身即证明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骆威:《清代抗击廓尔喀侵藏战争背景及意义新探》
……清帝“大一统”论,是对传统的“华夷之辨”的彻底否定,是民族观念及理论的划时代的创新。随着长城的被废除,主导中国历史千百年的“华夷之辨”也就失去了客观存在的依据。换言之,长城作为“华夷之辨”的民族与政治的分界线,或称界标,当其失效之时,那么,长城内外便形同一体,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
4.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达赖和班禅喇嘛
①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清廷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
②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
(2)派遣驻藏大臣
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中国的疆域。
明末清初的鞑靼
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1.背景
(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2)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2.表现
(1)内部
①人口膨胀: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
②乱象萌生: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③白莲教起义: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三、盛世的危机
清朝的盛世与危机
盛世与危机是明清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其中,盛世体现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出现“康乾盛世”的局面;危机体现在中西方实力对比的迅速逆转上。
(2)外部
①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态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的统治危机逐渐显现。
四、延伸与思考......
朝廷的奢侈铺张、各级官吏的贪腐以及社会财富向官家望族的急剧积聚,导致乾隆朝晚期和嘉道时期社会财富占有上的极度两极分化,从而破坏了清初市场经济在传统中国社会内部的专制政制下进一步成长的基础:一方面,政府官员和缙绅地主大量购置和兼并土地,过着奢侈淫逸的生活;另一方面,大批农民失地破产成为流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韦森:《清代政制下中国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兴衰》
年代
面积(顷)
人口(人)
每人实得土地
乾隆18年(1753)
7801142
183678258
4.25
乾隆31年(1766)
7807156
208095796
3.75
嘉庆17年(1812)
7913939
361600000
2.19
道光13年(1833)
7420000
389942036
1.86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