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24课 金色花
21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文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几次嬉戏?
*文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几次嬉戏?
妈妈
我
做祷告时
读书时
拿灯去牛棚
散发香气
投影在书页上
变回孩子
求妈妈讲故事
读诗
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
......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
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 ·
· ·
· ·
· ·
你怎么读?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印度]
1913年
《吉檀伽利》
诺贝尔文学奖
*为妈妈写一首小诗*
《假如我有了神力》
假如我有了神力,
我要变成……
诗歌,
是一泓忍不住要喷发的情感之泉;
诗歌,
是一双灿烂了联想与想象的青春翅膀;
诗歌,
是一个锤炼了千年依旧不朽的语言之梦!
广21世纪数痘
27世纪数育
www.
逃家小兔
文/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图/克雷门·赫德译/黄酒毓
当年无堂出版为
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
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
“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去追你,
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eA'/4
医业o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
“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
绘本
游得远远的。”
5vyk.5d
“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
妈妈说,
在线
“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小兔说,
“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
让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
妈妈说,“我就变成爬山的人,
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发线:
“如果你变成爬山的人,”小兔说,
“我就要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
“如果你变成小花,”妈妈说,
“我就变成园丁,我还是会找到你。”
“如果你变成园丁,找到我了,”
小兔说,“我就要变成小鸟,
飞得远远的。”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金色花 教学设计
新都一中实验学校 胡婷婷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沐、衍、嗅、叠、祷、匿笑、妄弃、无端、至爱;
2、识记作家作品:泰戈尔,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情感体验;
3、体会诗歌的朗读节奏,继续学习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托物抒怀的写作技巧;
5、学会抓住关键句,理解诗句的含义,
6、训练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能写出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二、过程和方法:
1、多读少问,以读代讲,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能读出诗的味道和情感。
2、示范和展示,用实例教学生圈点勾画的方法。
3、运用联想,学习托物抒怀的写作技巧,将心中的话表达出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母爱的神圣;
2、关爱亲人,情有所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
难点:语言表达——“说”和文字表达——“写”。
教材分析:
《金色花》这首小诗,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上)的第24课《诗两首》中。家庭生活是同学们最熟悉、感受又最深刻的,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诗两首》都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金色花》抒发了孩子沐浴在母爱光辉中的幸福欢乐之情。
本单元目标之一是朗读的训练。本课设计了6次朗读全文和数次片段朗读,6次全文朗读次次目标不同,在追求共同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之中各个小目标又各有侧重,层层深入,最终达到总目标。
另外,圈点勾画是本单元目标之一。圈点勾画是精读的一种方法,教会学生圈点什么,勾画什么,怎样圈点勾画,在本课的教学中,用实例来说明。
本诗诗眼:“我不告诉你,妈妈。”抓住这句话就抓住了全篇。
巧妙的构思: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位天真、淘气而又浪漫、富有爱心的儿童形象。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花。文中,可爱的孩子为了儿童的天真好奇,为了要暗暗地观察她的妈妈,为了让她的妈妈大吃一惊,居然变做一朵金色花,这样,她既可以与她的妈妈寸步不离,又大大满足了作为孩子的好奇心:她(他)不见了,妈妈会怎么样呢?诗中,孩子与妈妈捉迷藏,与她嬉戏;妈妈静静地享受着她那小精灵一样的孩子的亲近与爱意,母子之间纯真无邪的交流令天下父母和孩子羡慕。
写作意图: 通过本诗,作者想传达的是:母爱纯洁伟大,孩子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也要懂得付出爱心;母爱的至高境界是教孩子能给父母及一切善良正直的人带来幸福。作为一般理解,学生能解读到这个深度即可。
根据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向更广阔的范围了解: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花,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气氛。难道作者仅仅是在赞颂母爱?原来诗人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母爱是其中的一种。宗教感情提升了诗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诗作的主题。
学生情况分析:
家庭生活是同学们最熟悉、感受又最深刻的,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我班全部是住校生,从每天都可以见到爸爸妈妈到一周才能见一次,学生心中对亲情的体会前所未有的真切。本诗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情感也容易调动起来。
初一学生有容易满足的特点,拿到一篇文章往往一知半解就得意自满。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诗歌也好,散文也好,文学作品的文字之后往往隐藏了更多的东西,不要浅尝辄止,一定要“走一步,再走一步”,探索出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心理感受。如何探索?反复诵读和结合背景材料理解是方法。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设计了超过6次的朗读环节,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表现自己,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朗读水平不错,因此设计了相互点评的环节,根据平时情况看,学生一般都能点到重点。
另外,本班学生能思不能说、能说不能写,普遍对写作和口头表达有畏惧感。本课的教学除了训练朗读之外,“说”的练习和“写”的练习也是重点。因此,为母亲写一首小诗《假如我有了神力》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将“灵光一闪”记录下来,让他们知道,将思想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来,这就是写作。以此打消他们的畏惧感。
学习《金色花》,因为贴近学生生活而共鸣,因为共鸣而有感,有感而发,言为心声,自然能“说”。再用课文和拓展材料《告别》作为写作范例,学生自然能比较容易地将心声化作美妙的、真实的文字。
教学设想:
一、导入新课:
用《逃家小兔》故事导入,并请同学起来说一说,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你喜欢小兔子还是妈妈?
这真是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我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你们呢?我们一起来读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解读课文。
设计了6次读全文,还有若干片段朗读。
设计朗读的总目标: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培养语感。
分目标:
第1次: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第2次:默读,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朗读感受。
第3次:熟读成诵,有表情地背诵全文。
第4次:合作朗读,互相点评,检验第2次默读的效果。重点朗读母子的对话,通过朗读指导来达到两个目的:(1)、引导学生思考母子之间的爱意是如何流露的;(2)、了解从哪些方面来评价朗读。
第5次:老师配乐朗诵,学生点评。检验第4次朗读和分析的效果。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享受母爱的同时也要懂得付出爱心。也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母爱无私和伟大的体验,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朗诵是一门艺术,只有对文章准确地理解,才能优美地朗诵。
第6次:全班配乐朗诵,再次回视、咀嚼这种爱,唤起学生对美好情感的享受和追求,激发他们对母亲的爱意。
三、拓展,以《假如我有了神力》为题,写一首献给母亲的诗。说说妈妈的心愿。
四、总结全文。将爱推及身边的亲人朋友,推及世界上所有正直善良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平时是同学们讲故事,老师分享;今天让老师也用一个小故事来回报同学们好吗?(《逃家小兔》导入)
看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起来说一说,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你喜欢小兔子还是妈妈?(小兔子:调皮,他突然向妈妈宣布说“要跑走了”,也许是出于叛逆,也许是受了什么委屈,更有可能,小兔子只是想知道妈妈有多么爱他,……;妈妈:不能不令人佩服,她机智而又豁达,她没有惊诧,甚至没有问一个为什么,而是欲擒故纵地说:“你要是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紧接着,妈妈和小兔子开始了一个用语言玩捉迷藏的游戏。最后,小兔子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说再也不逃了,于是妈妈喂了他一根象征着爱的胡萝卜。)
这真是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我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你们呢?我们一起来读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解读课文。多读少问,以读代讲。
诗的情感、语境和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些问题。
在朗读设计过程中,我安排了六次读全文。
1、 第一次: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先问一问: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或者忘了该怎么读的字,提出来说一说。接下来布置:自由朗读,提出要求:读出感情。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自由朗读看似混乱,但比齐读更有效果: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希望能扫除生字词障碍,初步把握情感基调。(可以只读一段、两段,读到不想读了就坐下,下面会有同学接下去的。检验默读效果,反馈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程度。从第四段开始,读的学生特别多;最后两个自然段,大概有三十多个学生站起来读。)
2、第二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读完后勾画出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想想自己朗读的感受,同桌可以交流一下。指导圈点勾画的方法,请同学展示自己圈点勾画的内容。(教学反思: 朗读中注意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设计的自由朗读和默读,都是为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来解读课文,虽然会有层次的差异,但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才会有学生的主动反思,才会有进步。而实际上,学生大多都能理解诗歌的主题,对关键句子的把握也比较准确。)
3、学生互相点评。“这首诗写的是孩子对母亲的爱,可是刚才读第一、二小节的时候太平淡,没有突出母子之间的幸福和甜蜜。”另外还有同学从节奏和重音方面来点评。从这样的点评看来,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除了读全文外,还安排了重点句子和段落的朗读。重点指导文中母子对话的朗读: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通过一系列朗读指导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妈妈一天没有见到孩子了,她的心情是怎样的?此时一见,她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那么这句话中哪个词应该强调?
(2)、“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该怎样读?
(3)、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告诉了会怎么样?
(4)、孩子在妈妈面前,不回答妈妈的话,这算撒谎吗?该怎么读?
这两句对话的反复练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母亲的着急、欣喜、嗔怪交织的情感,一个孩子顽皮、撒娇、自以为得意的姿态,让学生充分感受母与子之间互相交流着的和谐的爱的旋律。
4、第五次:老师配乐朗诵。可以请学生来点评,巩固刚才朗读语气及人物心理的掌握,并激发学生对母爱无私和伟大的体验。如果说第四次朗读重在“体会母子之爱和母子的心理”的话,这一次朗读后可让学生说一说,将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文中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妈妈?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提示:妈妈真不知道孩子去哪里了吗?知道为什么不揭穿孩子善意的小骗局呢?孩子为什么能默默地爱妈妈?是教会他这样爱的方式?讨论之后明确:爱在母子之间传递。妈妈是善良、聪慧、真爱孩子的妈妈;孩子是淘气、可爱,时时想要回报母爱的孩子。母子之间和谐、温馨。
下面这个问题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作取舍。“孩子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不是其它的花?”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宗教含义:由赞颂母爱到赞颂所有最高尚、纯洁的爱。这跟泰戈尔的生活环境有关:印度,是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而金色花正是印度的圣花。
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三次嬉戏都“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而更深沉的读后,我们会发现,在我们面前展现的,原来又是一幅神灵显形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仍是“我”──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动意念,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另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保持着一种沉静安详的习性,也给诗作带来了些许宗教氛围)。小精灵可以忽上忽下,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最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它的所作所为有无限的自由,绝非人间肉身凡胎可比拟的。当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与爱。这种善与爱既然出自小神灵──那是远离人间的天国世界,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作的主题,以及诗人思想感情,这就是颂神。原来诗人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宗教感情提升了诗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诗作的主题。
5、第六次:全班配乐朗诵,再次回视、咀嚼这种爱,唤起他们心中对美好情感的享受与追求,希望能激发他们对母亲的爱意。
三、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母爱是伟大的、圣洁的、无私的,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怎样爱人,怎样获得幸福。我想起了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果你突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回报母爱呢?说一说,然后让我们为我们最爱的妈妈写下一首小诗:《假如我有了神力》。(如果学生说的不太满意,可以提示:这是妈妈的心愿吗?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妈妈。或者让他们重视妈妈的感受,激发他们去了解妈妈的欲望)
“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变成一朵妈妈最爱的康乃馨,放在她的床头,让她闻到我的香气,快乐地入睡。”
“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变成奔驰车,让妈妈坐着去买菜,这样她就不用天天走路了。”
“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变成粉底放在妈妈的梳妆台上,这样我就能每天吻到妈妈的脸了。”
“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变成妈妈的妈妈,她现在如何爱我,我将加倍地爱她……”
至此,学生的想象的热情已被完全激发,想象的空间也越来越广。
四、总结收尾:
让这些闪着童真、闪着真爱的诗篇里我们近些,再近些;让我们通过这些诗篇学会更高境界的爱吧,无私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爱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爱这个世界上所有善良正直的人们!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合作朗读,相互点评环节中,“合作朗读”让我知道了同学们大多喜欢诗歌最后几段,因此,对诗歌的解读就以第8段的母子对话为突破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朗读指导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探索文字背后蕴涵的诗人感情的过程。以学生最喜欢的诗句为突破口,顺应了“民意”;反复的朗读和相互点评,有利于深入理解关键句,也同时活学活用了朗读技巧。
2、教师朗读,学生点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开课时“范读”,为的是让学生模仿,或者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可往往是事与愿违,因为这样一来,教师就为学生立下了一个“高度”,学生反而不敢开口了。所以,我让学生先读了不止一两遍,而且因为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了他们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没有设定框框套套,所以,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不但各不相同,而且很有可能跟我的不一样。这个环节,我来朗读,并且配上了音乐。读前,学生先相互点评了,所以也很明确该从哪些方面来点评老师。朗读后,不出我所料,很多同学要来点评我,来挑战“老师”的“权威”。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您读得很有感情,普通话也很好,让人听了很感动。但是有一句,我觉得您没有完全读出孩子调皮的、得意洋洋的语气来,而且,这句话您也读得太快了。我想跟你PK一下。”然后,他读了“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一句,果然如他所说,读慢一点,把“告”字的音拉长,更能表现孩子调皮和得意洋洋的预期。在场同学和听课老师为他报以热烈掌声。有了他的带动,后面站出了越来越多的同学来“PK”老师和“PK”同学的学生,而且大多数都能抓住某字或某词来表现整句的感情,达到了超过我预期的效果。我再次明白了:别以为学生什么都不如老师,老师永远不要在学生面前以“权威”的身份出现,这样之会教出事事不如自己的学生,而这绝非老师的成功,在适当的时机,一定要让孩子们说自己想说的话,往往会有预期不到的惊喜出现。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成为了本课最亮的亮点!
3、以《假如我有了神力》为题的“说”和“写”的训练。这课的第二个精彩亮点也是由学生思维的火花点亮。设计这个环节时,并没有想学生能有多么出人意料的表现。我猜想,学生大多数思维可能被囿于变成某种花或者能帮助妈妈劳动的物品,例如变成妈妈的手,变成妈妈喜欢的某种植物或动物。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变成粉底放在妈妈的梳妆台上,这样我就能每天吻到妈妈的脸了。”、“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变成妈妈的妈妈,她现在如何爱我,我将加倍地爱她……”这样充满童真和童趣的诗句,可以说,和大诗人泰戈尔的想象力不分伯仲,令人欣喜。孩子是有想象力的,关键是身为老师的我们怎样保护、怎样调动、怎样激发!
4、中国有句古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教学《金色花》却只让孩子爱自己的母亲,那是遗憾的。爱自己的母亲,爱别人的母亲到爱那些和母亲一样圣洁、正直和善良的人,这才是泰戈尔思想中的“大爱”。利用“金色花”的宗教色彩,让学生理解诗中赞颂的是包括母爱在内的“大爱”,拓展学生对“爱”的理解和体会。
5、爱,不光要能体会,还要能表达。“大音希声,大爱无形“,用什么来回报母爱?为母亲写一首小诗吧!
课堂上,我们为母亲写一首诗,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周末回家,动动脑筋,为家人、为母亲做点事(做家务不算,因为这不是“为母亲”),这是课后作业,让同学们用行动来表达爱。
后来,我在我班学生的国旗下演讲稿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就算你是圣人,你也无法报答爸爸妈妈的爱!我非常欣慰,我想,她是读懂了泰戈尔的《金色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