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4单元 9古诗三首 授课课件+素材(5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4单元 9古诗三首 授课课件+素材(5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5 21:04:24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课文导入
爱国是王昌龄眼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贞;忧国忧民是陆游心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悲痛……让我们再度走进诗的国度,去感受一颗颗拳拳赤子之心,一片片爱国之情……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等。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代表作有:《卜算子·咏梅》《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病起书怀》等。
杜甫
(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我会认
五千仞岳
蓟北
涕泪
衣裳
襄阳


rènyuè
cháng
xiāng
多音字
1.衣裳(
)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2.我们很喜欢那首霓裳(
)。

shang
(衣裳)
cháng
(裳裳)
cháng
shang
我会写






我会写

rèn
组词:万仞
壁立千仞
易写错


组词:摩天
摩擦
词语理解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玉门关:
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金甲: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楼兰古城)
楼兰:
碰到天,形容极高。
摩天: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行:
层层浓云。
长云:
磨破。
穿:
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三万里河:
指华山。
五千仞岳:
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遗民:
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
泪尽:
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胡尘: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王师:
回头看。
却看:
妻子和儿女。
妻子:
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愁何在:
胡乱地卷起。
漫卷: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喜欲狂:
放声高歌。
放歌:
开怀痛饮。
纵酒:
近义词辨析
相同点
不同点
遥望
都指向远处看。
遥望——向遥远的地方望
形容离自己比较远,目光不可以达到。
眺望
眺望——距离比遥望近或是目光可以达到可以看清楚。
1.(
)那白茫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观赏壮丽的北国风光。
2.临窗(
),只见天边一朵朵白云正悠悠地飘浮过来。
遥望
眺望
整体感知
1.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的景色,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三首诗都描写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课中的三首诗分别是边塞诗《
______________
》、爱国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文讲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诗歌朗读
诗句理解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指青海湖。
诗意: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磨破。
诗意: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诗歌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境界阔大,展示了西北边地的辽阔与萧条。后两句叙事兼抒情,情调悲壮。第三句叙事,既写了环境之恶劣,战事之频繁,同时体现了战争的激烈残酷;第四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现了将士的壮志雄心和英雄气概。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歌朗读
诗句理解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天将要亮。
诗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指宋朝的军队。
远眺南方。
诗意: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诗歌赏析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后两句诗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全诗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思考:你还知道陆游诗中含“王师”的句子吗?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歌朗读
诗句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闻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指唐朝军队。
听说。
诗意: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眼泪。
思考:作者为什么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满衣裳”?
作者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异常高兴,喜极而泣,以至于“涕泪满衣裳”。这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诗意: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应当。
诗意: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意: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就。
诗歌赏析
诗歌首联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知识拓展
古诗三首
课文结构
从军行
写景
长云
暗雪山——边地荒凉
孤城
遥望——思归心切
抒情
百战
穿金甲——久戍之苦
不迫
终不还——破敌之志
边塞苍凉雄浑
誓死保卫国家
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写景
三万里河——入
五千仞岳——摩
抒情
泪尽——胡尘里
南望——又一年
山河壮丽
忧国忧民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涕泪满衣裳

喜欲狂
漫卷
放歌
纵酒


穿

忧国忧民
《从军行》这首诗描述了戍边将士征战于荒漠孤城,环境条件之恶劣,生活之艰苦,表现了将士们不畏艰险,依旧满怀报国御敌的壮志豪情。
课文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寄寓了失地未收,壮志难酬的无限憾恨,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夸张
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在本文中,多处运用了夸张,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等。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写作方法
一、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选择正确答案。
《从军行》前两句_______,突出了戍边士卒_______;后两句_______,抒发了戍边士卒的_______。
A.抒情
B.写景
C.生活艰苦
D.雄心壮志
随堂小练
B
C
A
D
二、判断正误。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指的是迁移到其他国家的老百姓。(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又一年”指的是遗民们已经盼望了两年。(




三、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下面问题。
1.解释下面词语。
(1)涕泪:
(2)却看:
(3)漫:
2.诗中表现诗人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____。
3.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泪。
回头看。
随便。

表达了作者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失地的喜悦心情。
课后作业
陆游和杜甫都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找几首他们的爱国诗歌,读一读,背一背。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课后习题解析
解析:
1.前两首首古诗的前两句都描绘了祖国风光,朗读时要注意应用相应的语气。如,《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写的景物大气磅礴,朗读时,语调要慷慨激昂;第三首要读出作者欣喜若狂的爱国情感。诗的后两句都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情感,朗读时要细心把握体会。如,《从军行》的后两句要读出悲壮慷慨之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后两句诗,我们要带着悲愤之情来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要读出作者迫不及待规划行程的语气。
2.背诵课文。先熟读全文,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不磕绊,然后再练习背诵。除此之外,还要逐句理解诗的大意,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
3.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时,要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进行。注意书写工整,还要做到不写错别字。
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解析:
1.理解诗句的意思,首先要读通诗句,并结合注释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再连贯成句,用自己的话说出整句诗的意思。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联系全诗内容和写作背景,抓住重点字眼,如“穿”“终不还”“更尽”“泪尽”“又一年”等,体会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