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课文导入
中华文化灿烂悠久,寓言故事耐人寻味,闪烁着思维的火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人来一次思维的碰撞吧!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所著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我会认
吾家 弗能 夫
fú
fú
wú
多音字
夫
fú
fū
____( )
_____( )
农夫
夫战
fú
fū
一位农夫( )站在田边,吟道:“逝者如斯夫( )。”
我会写
盾
矛
誉
吾
我会写
矛
máo
组词:长矛 矛头
易写错
盾
dùn
组词:矛盾 盾牌
词语理解
卖。
鬻:
称赞。
誉:
我,我的。
吾:
穿透,刺破。
陷:
疑问代词,怎么样。
何如:
不。
弗: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夫:
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同世而立:
相同点
不同点
誉
两个词语都有称赞的意思。
誉——多用于书面语。
赞
赞——多用于口语。
1.见此美景,他不由得( )之曰:“美哉!”
2.他的行为获得人们的大( )。
誉
赞
近义词辨析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整体感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楚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誉自己的盾;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誉自己的矛。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课文讲解
朗读课文第1、2句,思考:楚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
盾坚固无比
和。
坚固。
没有不能。
刺破。
句意: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矛锋利无比
他的。
句意:(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
用。
朗读课文第3、4句,思考:楚人遇到了怎样的责问?
句意: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小练习:“其人弗能应也”,听到别人的疑问,这个人回答不上来。请你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
尴尬、窘迫、吃惊、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朗读课文第5句,思考: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句意: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什么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的
思考:楚人为什么不能回答别人的问题,这种情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因为他无论如何回答,都与他前面所说的话相抵触:如果他说矛能刺穿盾,则与他所言“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前后不一致;如果他说盾不会被刺穿,则与他所言“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前后不一致。
自相矛盾
词语积累
自相矛盾 自给自足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相残杀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高自大 自以为是
自鸣得意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作聪明 自不量力
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扁鹊治病》《宋人疑邻》《画鬼最易》《击鼓戏民》《鲁人搬迁》《心不在马》《曾子杀猪》《螳螂捕蝉》等。
知识拓展
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寓言故事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本文通过楚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言行一致,前后一致。寓言故事结构简短,却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写作方法
课文结构
自相矛盾
一楚人问于楚人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楚人弗能应——矛与盾不可同世而立
要实事求是
这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课文主题
一、写出加粗字、词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盾。( )
2.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3.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
4.其人弗能应也。( )
5.不可同世而立。( )
随堂小练
我的
卖
称赞
穿透
不
存在
二、说说下列“之”、“其”的用法。
誉之曰 之:
又誉其矛曰 其:
吾盾之坚 之:
其人弗能应也 其: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
他的。
盾。
的。
楚国人。
的。
三、用现代文解释下列句子。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我的盾牌坚固得什么东西都刺不进。
用您的长矛刺您的盾牌,会怎么样呢?
我的长矛锋利得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
课后作业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搜集几则寓言故事,给同学们讲讲。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习题解析
解析:1.这篇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与我们平时所学的白话文不同,朗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不读破句),读出语气。
2.背诵课文前,要先通览全篇,初略掌握其大意,然后再借助工具书,消灭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弄懂难字、难词、难理解的语句,进一步体会其含义之后,再逐句逐段地理解全篇的内容,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最终做到熟读成诵。也可以根据下列提纲,结合每句的意思来背诵:第一句:夸盾。第二句:赞矛。第三句:提问。第四句:反应。第五句:道理。
二、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解析:猜测加点字的意思时,要联系上下文。如理解
“誉之曰”中的“誉”,我们可以联系下文“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这是楚人夸赞自己盾的话,由此可以推测
“誉”是夸赞、夸耀的意思。
参考答案: ◇誉:夸耀。 ◇弗:不。 ◇立:存在。
.
.
.
三、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回答问题时要联系上文,这个人不能回答的原因是他说什么都与前面的话相矛盾。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也不少,留心观察,仔细回忆,想一想哪些人的言行前后不一致,将它写下来。
参考答案:因为他无论如何回答,都与他前面所说的话相抵触:如果他说矛能刺穿盾,则与他所言“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前后不一致;如果他说盾不会被刺穿,则与他所言“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前后不一致。
四、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解析:讲述故事前,先要读懂原文,理解原文的意思。再结合字词的注释,逐句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将其连贯起来,修改不通顺的地方,使整个故事条理清晰,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