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2第二节楞次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2第二节楞次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24 14: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2第二节楞次定律同步练习
1.如图,在一水平、固定的闭合导体圆环上方,有一条形磁铁(N极朝上,S极朝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磁铁从圆环中穿过且不与圆环接触。关于圆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从上向下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总是顺时针
B.总是逆时针
C.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cd杆原来静止,当ab杆做如下哪种运动时,cd杆将向右移动(

A.向右匀速运动
B.向右减速运动
C.向左加速运动
D.向左减速运动
3.(多选)如图甲所示,圆形线圈P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其正上方固定一螺线管Q,P和Q共轴,Q中通有变化电流i,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P所受的重力为G,桌面对P的支持力为F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刻,FN>G,P有收缩的趋势
B.t2时刻,FN=G,此时穿过P的磁通量最大
C.t3时刻,FN=G,此时P中无感应电流
D.t4时刻,FN4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光滑绝缘直杆上套有A、B、C三个金属铝环,B环连接在图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的瞬间(

A.A环向左滑动
B.C环向左滑动
C.A环有向外展的趋势
D.C环有向内收缩的趋势
5.如图所示,线圈A、B同心置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线圈A中通有逐渐增大的逆时针方向的
电流,则(

A.线圈B将顺时针转动起来
B.线圈B中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
C.线圈B将有沿半径方向扩张的趋势
D.线圈B对桌面的压力将增大
6.如图所示,通电导线MN
与单匝矩形线圈abcd
共面,位置靠近ab且相互绝缘。当矩形
线圈突然向右运动时,线圈所受安培力的合力方向(

A.
向左
B.向右
C.垂直纸面向外
D.垂直纸面向里
7.矩形导线框abcd与长直导线MN放在同一水平面上,ab边与MN平行,导线MN中通入电流方向如图所示,当MN中的电流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线框abcd有逆时针的感应电流
B.bc、ad两边均不受安培力的作用
C.导线框所受的安培力的合力向右
D.MN所受线框给它的作用力向左
8.如图甲所示,在同一平面内有两个圆环A、B,圆环A将圆环B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以图甲中A环电流沿顺时针方向为正,当圆环A中的电流如图乙所示变化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中始终没有感应电流
B.B中有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C.B中有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D.B中的感应电流先沿顺时针方向,后沿逆时针方向
9.如图所示,一个闭合三角形导线框ABC位于竖直平面内,其下方(略靠前)固定一根与线框平面平行的水平直导线,导线中通以图示方向的恒定电流释放线框,它由实线位置下落到虚线位置未发生转动,在此过程中(
)
A.线框中感应电流方向依次为ACBA→ABCA
B.线框的磁通量为零时,感应电流却不为零
C.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方向依次为向上→向下→向上
D.线框做自由落体运动
10.如图所示,一圆形金属线圈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匀强磁场垂直桌面竖直向下,过线圈上A点作切线OO',OO′与线圈在同一平面上,在线圈以OO′为轴翻转180°的过程中,线圈中电流流向(

A.始终由A→B→C→A
B.始终由A→C→B→A
C.先由A→C→B→A再由A→B→C→A
D.先由A→B→C→A再由A→C→B→A
11.如图所示,MN、GH为光滑的水平平行金寓导轨,ab、cd为跨在导轨上的两根金属杆,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垂直穿过MNGH所在的平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固定ab,使cd向右滑动,则abdc回路有电流,电流方向为a→b→d→c→a
B.若ab、cd以相同的速度一起向右滑动,则abdc回路有电流,电流方向为a→c→d→b→a
C.若ab向左、cd向右同时运动,则abdc回路中的电流为零
D.若ab、cd都向右运动,且两杆速度vcd>vab,则abdc回路有电流,电流方向为a→c→d→b→a
12.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两条光滑轨道上有可自由移动的金属棒PQMN,MN的左边有一闭合电路,当PQ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时,MN向右运动,则PQ所做的运动可能是(

A.
向右加速运动
B.向左加速运动
C.向右减速运动
D.向左减速运动
13.如图所示,固定于水平面上的金属架CDEF处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MN沿框架以速度v向右做匀速运动.t=0时,磁感应强度为B,此时MN到达的位置使MDEN构成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为使MN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从t=0开始,求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式.
答案:1.C
2.
D
3.
AB
4.
AD
5.
BC
6.
A
7.
ACD
8.
B
9.
B
10.
A
11.
D
12.
BC
1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