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教案2(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秋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教案2(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26 21:09:29

文档简介

20秋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教案)11、练习五
教学内容
教材24---26页
练习五
教学提示: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复习巩固课。练习采用不同的题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第1、6、9、10题通过学生的计算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第2、11题让学生在错误中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及了解在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第3、4、5、7、12题训练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弄清题意,列式计算。第8、13题让学生根据图意了解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教学时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题,教师指导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的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的活动进行联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
难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大家讨论一下,通过学习笔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你都知道了哪些内容?
生:一位数乘三位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相同。
生: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生: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内容,我来考查考查大家的掌握情况,一起来完成练习五。
设计意图:和学生一起回忆所学知识,为下面一起完成练习五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算一算
师:出示教材练习五的1、6、9题,分别说说三道题的特点。
生:第1题,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生:第6题,因数中间有0。
生:第9题,因数的末尾有0。
师:很好那你们根据各自的计算方法,独立计算吧。
生:独立计算,展示计算结果。说说计算方法。
2.判断
师:出示教材练习五第2题。让学生根据计算来判断正误。
生:独立判断,组内交流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生:第一个正确,第二个十位上没有加上进位的数,第三个百位上没有加上进位的数。
生:在答题纸上改正错题。
生:指名上台展示改正结果。订正。
师:出示教材练习五第11题。让学生根据计算来判断正误.
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判断,说说错因。
生:第一个没有在乘得的积的后面添写因数末尾的0,第二个十位上没有加上进位的数,第三个正确。
生:在答题纸上改正错题。
生:展示改正结果,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师:出示第3题课件,找出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学校买了3箱《学校安全常识》,每箱112本。
生:学校一共买了多少本?
师:弄清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交流一下解题思路。
生:列式为112×3,就是求3个112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计算练习,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分析错因中,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经历利用计算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新知
完成练习五4、5、8、10、12、13题
1.首先,弄懂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说说解题思路。
3.列式计算。
4.交流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直接写得数。
102×7=
0×35=
340×3=
420×5=
2.竖式计算。
350×6=
503×5=
360×6=
703×3=
3.商店进来270双布鞋,每双8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答案:1.
714
0
1020
2100
2.
2100
2515
2160
6309
3.
270×8=2160元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练习巩固了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生:从错误中,理解正确。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生: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明确了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及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
1.
0和任何数相加的(
),0和任何数相乘得(
)。
2.
口算
202×3=
120×2=
330×3=
403×2=
3.
竖式计算
380×3=
307×5=
940×7=
604×4=
4.列式计算。
(1)390的6倍是多少?
(2)4个405相加是多少?
5.妈妈喂了4头猪,平均每头猪240斤,4头猪一共多少斤?
答案:1.原数
0
2.
606
240
990
806
3.
1140
1535
6580
2416
4.
2340
1620
5.
960
练习五答案:1.
248
482
462
488
966
2.

2478
1976
3.
336本
4.
1188户
5.944个
396个
6.
3521
2408
4520
7.
(1)410棵
(2)
627棵
600<627
不够。8.
1232元
9.
3040
7380
3540
10.
280×6
8×170
320×2
315×8
11.
2250
918

12.
6480
1170
7650
13.
1920
思考:755×8
板书设计
练习五
1.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
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
例:红光小学,一年级给山区小朋友捐图书120本,六年级捐的是一年级的6倍,六年级捐图书多少本?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就是求120的6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方法一:120×6=720(本)120=100+20
100×6=600
20×6=120
600+120=720。
方法二:运用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
120×6=720(本)
1
2
0
×
1
6
7
2
0
方法三: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写法计算。
120×6=720(本)
1
2
0
×
1
6
7
2
0
(二)资料链接
智取水蜜桃
  今天中午,天气很热,太阳像个大火球似的炙烤着大地,蝉儿被晒得受不了,只好躲在树干上“知了,知了”地发牢骚。
  我和妹妹从外面疯玩回来,热得直发慌,就想吃些水果解解渴,恰好,阿姨从屋里端出五个诱人的水蜜桃,我和妹妹盯着碟子里的水蜜桃,谁都想多吃一个,阿姨见罢,鼓励我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一场比拼——“智取蜜桃”,规则是:一次最多拿两个,谁拿到最后一个蜜桃谁就赢。
  妹妹先下手为强,不假思索的拿起两个桃子,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我的脑袋飞速运转着,一个妙招蹦了出来,我没像妹妹一样先拿两个,而是取了一个小桃子,妹妹见了暗暗得意。我慢吞吞地吃着桃子,这是妹妹已经啃完了一个桃子,我才吃了半个,当她啃完一个半的蜜桃时,我便吃完了手中的桃子,于是,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碟中剩下的两个水蜜桃,并在她面前潇洒地摇了摇手指,说:“小妹妹,想赢我,再多读几年书吧!”说罢,便搬把椅子坐下,大口大口地啃着水蜜桃。
  嗯!这水蜜桃味道真不错!
吃馄饨
今天中午,我们包馄饨吃。一大早,爸爸就买好了馄饨皮和馅料。我们共包了50个馄饨,一起下锅,不一会就烧好了。我说:“三个人吃,应该平均分。”接着我算了起来:50÷3=16......2。爸爸笑了起来,说:“傻孩子,这样没法分,再想想。”我说:“那我先吃10个,剩下的你们分。”我又算了起来:(50-10)÷2=20。这下对了,爸爸妈妈各吃20个,我吃10个,正好!20秋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能熟练的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安排教学的,既是表内乘法的进一步发展,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本单元内容可以分成五个部分: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三位数、问题解决、整理与复习、练习七。教材内容
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
知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将乘法的计算置于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1.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在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时,教材展示了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根据乘法的意义,用连加的方法计算结果;第二种方法利用推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是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重要方法。
2.创设情境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提题的过程中学习乘法的计算,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减少纯计算的单调和枯燥。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过程,能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体会乘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熟练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用乘法解决相应的实际的问题。
教学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索口算的方法。教学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或直接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同,对同一道题目,学生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产生不同的方法。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各种计算方法的不同,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课时安排:
本单元13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1、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1课时
2、乘法的估算
1课时
3、练习二
1课时
4、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1课时
5、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1课时
6、练习三
1课时
7、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1课时
8、练习四
1课时
9、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1课时
10、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1课时
11、练习五
1课时
12、问题解决
1课时
13、整理和复习
1课时20秋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教案)9、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21---22页
一位数乘三位数笔算
教学提示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掌握乘法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今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基础。在教学时不仅要讲解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仍要解决笔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基本算理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一样的。同时还要抓住乘得顺序和每一位积的书写位置这两个要点进行教学。最后通过试一试、议一议来讨论一位数乘三位数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归纳出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位数乘三位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熟练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正确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速度。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例3的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以组为单位准备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国美电器的微波炉和电饭煲搞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例3课件。请仔细观察课件,看看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个微波炉758元,要买3个,每个电饭煲368元。
师:大家思考一下买3个微波炉需要多少钱?
生:每个微波炉758元,买3个,就是3个758
,列式758×3。
师:板书758×3
,你能口算出结果来吗?
生:不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三位数笔算。)
设计意图:从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
(二)探究新知
1.算一算
师:我相信根据以往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经验自己能计算出来。
生:独立思考,在答题纸上计算。
师:计算完了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并汇报
师:板书计算过程
7
5
8
×
1
2
3
2
2
7
4
师: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生:个位上3×8=24,向十位进2,个位写4;十位上3×5=15,表示15个十,再加上个位上进来的2个十,就是17个十,向百位进1后十位写7;百位上3×7=21,再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个百就是22个百,向千位进2,百位写2。由于第一个因数没有千位,所以进到千位的2,不必写在横线上。千位写2。
师:说的非常下好,以组为单位来总结一下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生:结合计算过程总结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三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师:同桌指着竖式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2.试一试
师:大家交流一下,要买4个电饭煲需要多少钱呢?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生:买4个电饭煲,每个368元,就是求4个368是多少。列式368×4。
师:自己算算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生:
3
6
8
×
2
3
4
1
4
7
2
集体订正,并说说做题过程,及时纠正学生错误。
师: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3.议一议
师:提出要求,一位数乘三位数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生:小组内交流。
生:汇报,在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与一位数乘两位数时,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说一说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2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列出算式,独立计算。
2.
完成教材21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说说计算方法。
3.
完成教材21页课堂活动第3题.
以组为单位,看谁算得又对,涂的又好。
答案:1.
213×4=852
325×4=1300
2.
1233
889
2172
3570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计算、交流,巩固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四)达标反馈
1.最大三位数的4倍是(
),最小三位数的9倍是(
)。
2.计算
632×4=
358×3=
961×7=
472×5=
3.亮亮家有8亩地,平均每亩地收玉米643千克,亮亮家一共收玉米多少千克?
答案:1.
3996
900
2.
2528
1074
6727
2360
3.
643×8=5144千克。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生:在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师:那谁来说说我们在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生:不要忘记进位。
生:不要把进位的数当作因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生:如果某一位乘积是整十,在进位的同时本位要写0。
师:看来大家在计算时都注意了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简要回忆本节内容,使学生再次对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加深理解,找出易错的地方,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六)布置作业
1.一个三位数乘7,积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2.竖式计算。
268×3=
541×6=
352×7=
825×4=
3.填表
因数
457
264
375
853
因数
2
3
3
5

4.列式计算
(1)684的6倍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356,积是多少?
5.王伯伯的奶牛场,每天需要饲料545斤,一周需要饲料多少斤?
答案:1.


2.
804
3246
2464
3300
3.
914
792
2464
4265
4.
4104
3204
5.
3815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三位数
3个微波炉多少钱:
758×3=2274(元)
7
5
8
×
1
2
3
2
2
7
4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包
例:李亮从家到学校步行每分钟112米,7分钟可以到达,张磊骑车去学校每分钟行325米,4分钟可以到达,他俩到学校分别有多远?
解析:要求他俩分别到学校有多远,就是求到学校的距离,可以根据速度乘以时间来计算,关键是笔算过程。计算时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李亮:
112×7=784(米)
1
1
2
×
1
7
7
8
4
张磊:
325×4=1300(米)
3
2
5
×
1
1
4
1
3
0
0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资料连接
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蜗牛何时爬上井?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它趴在井底哭了起来。一只癞蛤蟆爬过来,瓮声瓮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太高了,掉到这里就只能在这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过了多年了,很久没有看到过太阳,就更别提想吃天鹅肉了!”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喝足了水,就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着想着,它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在睡觉。它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地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
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需要用几天时间就能爬上井台吗?20秋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教案)13、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30---32页
整理和复习
练习七
教学提示
本节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对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进行整理回顾,另一部分是集中安排了一个练习,在整理和回顾的基础上对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进行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教学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根据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独立完成,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学练习七时,1---3题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4---7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根据实际问题训练学生运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来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难点:根据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答题纸,单元知识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我们来回顾一下本单元都学习了那些知识。
生:学生看书梳理知识,在答题纸上记录。
师:梳理知识后,在小组内交流补充。汇报梳理结果。
生:学生汇报。
师:根据学生汇报,梳理知识,绘制单元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顾梳理知识,掌握整理知识的技巧,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网络,从而有效的达到知识的复习巩固。
(二)探究新知
1.巩固口算方法
师:谁来说说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口算方法。
生: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先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师:出示教材30页第1题,学生采用开火车的方法,口算出结果。同桌合作完成口算接龙(练习七第1题)并说说口算方法。
2.复习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估算。
师:那位同学来说说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估算方法: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估算:把两、三位数看作与之接近的整十、整百数,然后采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来计算。
师:根据平时1分钟跳绳的次数,来完成30页第3题。
生:在答题纸上完成估算。
师:独立完成练习七第4题。交流估算结果。集体订正。
3.复习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
师:回忆一下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生: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师:计算时要注意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及简便写法。
生: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师:独立完成30页第2题。
生:独立在答题纸上竖式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4.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出示30页第4题,引导学生通过读(读题,弄清题意)、想(已知条件,问题)、算(列式计算)查(检查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交流从题意中得到的数学信息。独立列式计算。
生:交流结果。说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先回忆计算方法,然后进行练习。使学生会计算明算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速度。结合具体情境,分析,交流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新知
1.完成31页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连线,展示连线结果,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完成32页5、6、7题。
引导学生,读题,看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达标反馈
1.口算
60×3=
80×4=
30×8=
600×3=
800×4=
300×8=
2.竖式计算。
307×4=
7×170=
56×5=
247×5=
3.果园里有苹果树431棵,梨树的棵树是苹果树的5倍,梨树有多少棵?
答案:1.
180
320
240
1800
3200
2400
2.
1228
1190
280
1235
3.
2155棵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复习,我们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想想归纳一下,我们又熟悉了哪些知识?
生: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口算方法……。
生: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生: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在生活中要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材30----32页答案
30页整理和复习:1.
80
46
120
3500
2.
469
640
2428
1230
3.
1350张
4.(1)3600元(2)747元
(3)830≈800
800×3=2400千米
练习七:1.
420
320
3000
4500
210
48
66
1600
2.
1278
1208
1450
3850
208
228
1004
1540
3.
46×7=322
249×8=1992
473×9=4257
367×5=1835
4.
(1)900只(2)75≈80
80×7=560只(3)略5.
1155人
6.
(1)378元(2)略
7.
(1)105×5=525元
525>500
不够
思考题:15×3=45
33×7=231
106×2=212(答案不唯一)
(六)布置作业
1.46+46+46+46+46+46写成乘法算式是(
),表示(
)。
2.
350×4的末尾有(
)个0。A×9=9,
A=(
),a×209=0,a=(

3.口算
7×40=
800×7=
120×4=
0×98=
4.估算
609×9≈
72×8≈
51×7≈
713×4≈
5.竖式计算
205×7=
423×3=
269×4=
520×3=
6.师徒二人做一种零件,徒弟每小时做17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做的是徒弟的6倍,师傅每小时做多少个零件?
答案:1.
46×6
6个46是多少
2.
2
1
0
3.
280
5600
480
0
4.
5400
560
350
2800
5.
1435
1269
1076×
1560
6.
1020个
板书设计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优秀的导入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教材9----29页,然后闭上眼睛想想,我们都想一想本单元都讲了哪些知识。
生:浏览教材后,回忆思考。
师: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会的知识,把刚才回忆的内容制作成一张“单元知识树”卡片。
生:绘制单元“知识树”。
生:展示知识树卡片。补充完善。
师:同学们的“知识树”做的都很漂亮,内容整理的也很细致,下面我们一起来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类复习。(板书:整理和复习)
(二)资料链接
数字兄弟
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最小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儿,一起拍几张合影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应照相机和胶卷,好吧?”
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到底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一共十一个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钱?”
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20秋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教案)10、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22---24页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提示
本节教学内容是关于0的乘法,及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探求更简便的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的写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为学生建构数学思想做铺垫。教材选取生活实例为素材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例4中教材呈现了两种算法互相对照,体现了做法的多样性。通过讨论交流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例5是因数中间有0,学生独立计算后,要说说计算过程,主要表述0是怎么处理的。例6是因数的末尾有0,通过比较找出简便的竖式写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
2.过程与方法:正确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竖式写法。
难点:能正确计算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例4、例5、例6的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答题纸,合作学习的小白板一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谁家养着小金鱼呢?你喜欢它吗?
生:纷纷举手,喜欢小金鱼。
师:图中的小朋友们也喜欢小金鱼。出示例4课件看看3个鱼缸里共有几条金鱼,计算一下?
生:这两个小朋友来到鱼缸前,一看3个鱼缸里一条金鱼也没有。小金鱼都去哪儿了呢?
师:3个鱼缸里一条金鱼也没有,我们写成乘法算式0×3
,观察一下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因数是0。
师:板书:一个因数是0的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以讲故事的形式,说明图意,引起学生兴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师:大家刚才观察的很仔细,说的很好,你能根据图意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师:大家根据问题,交流一下做法,一会儿汇报。
生:学生思考,组内交流算法。
生:汇报做法,用加法,0+0+0=0
生:用乘法计算,0×3=0,就是求3个0是多少?
想一想,
师:0×5、8×0、0×0是多少?
生:独立计算完成,汇报结果,说解题思路
生:0×5表示5个0相加,得0;8×0表示8个0相加,得0;0×0表示0个0相加,得0.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上面的算式结果都是0.
师:对,(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最后交流、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
2.教学例5
师:多媒体出示例5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意,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生:学生的票价为每人3元。
生:一共有102名学生。
师:根据你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个问题,并试着解答。
生:学生思考,一共需要多少钱?102×3
师:观察一下算式的特点,和同学交流一下。
生:一个因数的中间有0,我们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那0在中间怎么办呢?
师: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板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一下,并展示给大家。
生:102×3:102=100+2
100×3=300
2×3=6
300+6=306。
生:学生板演。
1
0
2
×
3
3
0
6
师:小组讨论,因数十位上的0
,应该怎样乘,积的十位上怎么写。
生:因数十位上的0乘3得0,积的十位上写0。
师:同学们自己完成以下例5的试一试,并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生:板演
2
0
4
×
1
3
6
1
2
师:小结,在计算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是0,若没有进上来的数,就在那一位上写0,若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试一试答案:612
802
284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归纳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计算能力。
3.探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师:出示教材例6,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已知条件,每个方队有120人,有9个方队。
生:问题,9个方队一共多少人?
师:思考,列式,看看与例5有什么不同?
生:120×9,例5是因数中间有0,例6是因数末尾有0
师:自己试着算算。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
1
2
0
×
1
9
1
0
8
0
先用一位数依次乘三位数的每一位数。因为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是0,乘9后还得0,所以积的个位写0。
1
2
0
×
1
9
1
0
8
0
把120看作12个十,先算12×9,所以把9和2对齐,得出积后,在积的末尾写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这个0起占位的作用。
师:大家比较一下,说一说哪种书写方式更简单些。
生:第二种写法更简便些。
师:同学们试着完成23页试一试。
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叙述做题过程。
答案:690
740
2240
师:小结算法,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计算,展示不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第二种方法简便,使学生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24页课堂活动。
第1题:观察每一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独立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上面一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下面一组是在上面一组的中间加了1个0,
2.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提示学生注意因数中有0的乘法,应该注意的问题,鼓励用简便写法计算。
答案:1.
58
282
110
1008
2442
1010
2.
908×8=7264
580×8=4640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达标反馈
1.口算
43×2=
22×4=
300×3=
430×2=
103×4=
130×3=
2.竖式计算
360×3=
460×5=
308×4=
3.小红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107页,7天看完,这本书共多少页?
答案:1.
86
88
900
860
412
390
2.
1080
2300
1224
3.
107×7=749(页)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谈谈这一节课什么收获?
生:我会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了,在计算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是0,若没有进上来的数,就在那一位上写0,若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生:我会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了。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归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布置作业
1.口算
302×3=
340×2=
403×3=
2.笔算
405×7=
4×209=
460×3=
3.填表
因数
405
320
504
270
因数
3
3
6
5

4.在○里填“>”“<”
106×8○875
305×4○1200
4000○801×5
5.灵隐寺有203个和尚,每人每天吃5个馒头,一天一共要吃多少个馒头?
答案:1.
906
680
1209
2.
2835
836
1380
3.
1215
960
3024
1350
4.



5.
203×5=1015(个)
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1.
0+0+0=0
0×0=0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认识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然后让学生利用0的特殊性来简便计算有关问题。学生受以前笔算乘法的影响,(相同数位对齐),有一部分同学,
在接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通过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来加深学生对简便写法的理解。这节课我大胆的放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精讲,多练。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研讨。让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精彩情境导入
师:课件出示一组口算题,通过抢答的方式完成。
0+35=
0+28=
47+0=
78-0=
0-0=
32-0=
学生观察结果,汇报发现。
生:第一排,一个数加上0,结果都得原数。
师:板书,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原数.
生:第二排,一个数减去0,结果也都得原数。
师:板书,任何数减去0,结果也都得原数。
师:那么0和一个数相乘结果怎样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板书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二)资料链接
神奇美妙的九
九,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崇拜的数字,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观念中,将天称为“九天”“九重”“九霄”;将地划为“九州”“九域
”;将宗庙称为“九庙”;道路谓之“九陌”;山有“九崇”;水曰“九河”;地有“九泉”;人分“九级”;官为“九品”。在古乐古诗中有九辩、九喜、九歌、九章等。九在中国人的心中竟拥有如此神奇的地位;作为一个数学爱好者,应该去深入探索它的本质及其它美妙的蕴意。
1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1。在数学中,我是笔直站立的,像个顶天立地的哨兵;如在语文中,我可舒服了,因为我是躺着的。我的拼音是“yī”;我的英文名字是“one”。
在数字王国的自然数中,我可以称得上是老大了,因为我是排头兵,谁都向我看齐;还有那“×”号和“÷”号也拿我没了脾气,我乘以或除任何数都等于原数。
我在语文世界里就是小弟弟了,因为在众多汉字中,我的笔划最少。可别看我简单,作用可大啦,以我开头的成语可多了去了,譬如:一鸣惊人、一丝不苟、一心一意、一干二净、一步三摇、一步登天、一往无前……怎么样,我很给力吧。
在竞赛中,大家都争着抢夺我呐,因为谁得到了我,谁就会登上冠军的宝座,谁所在国家的国歌就会响起。当然想要得到我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我的身价可不低哦!
陈省身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裔数学大师,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1]?
1926年,陈省身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1934年夏,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数学研究生。1943年发表《闭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公式的一个简单内蕴证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类》。1963年至1964年,陈省身担任美国数学会副主席。1995年陈省身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被聘为嘉兴学院首任名誉院长。[20秋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教案)12、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9页的问题解决
教学提示:
本内容是在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列式(口答)。
1、三年级参加体操比赛,站成4排,每排12人,一共有多少人?
2、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参加彩排,台上有15人正在表演,台下有120人准备上台表演,参加彩排的同学一共多少人?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前面所学知识,既是复习巩固又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表现得不错,下面我们就来挑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你们愿不愿意。生:愿意。
1、尝试探究
师:出示课件:
师:学生读题,组内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题中给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2)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重点提问问题(3).。
生:题目是求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应该用加法计算。
师:对。解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台上的人数+台下的人数=可以坐的总人数
台上的人数6人,台下的人数是多少?
生:台下有13×9=117(人)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因为台下有13排,每排有9人,就是求13个9的和,所以用乘法算。
师:我们一起回忆解决问题的步骤:读题(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列算式——计算结果。
2、拓展应用
学生完成第29页3题。(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订正,关键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
3、自学例2.
要求:1)翻开课本自学例2,弄清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完整的写出解题过程。
3)找3名同学板演。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总结:本题的解题步骤:计算——比较——判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数学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三)巩固新知
1、第28页课堂活动1题。
2、第29页练习六2、6题。
3、学校图书馆购进一批书。其中故事书41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的3倍多32本。图书馆购进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4、分别编一道与例1、例2类型相同的实际问题并解答。
答案:1、45×6=270(盒)
400-270=130(盒)
2、26×5=130(千克)
130+118=248(千克)
8×485=3880(千克)
3880+1800=5680(千克)=5.68(吨)
5.68<8

3、415×3=1245(本)
1245+32=1277(本)
4、略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在练习中巩固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达标反馈
1、.校园里有水杉树240棵,松树的棵数是水杉树的3倍.水杉树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
2、科学馆上午有3批学生来参观,每批169人,下午又有213名学生前来参观.这一天一共有多少学生来参观?
3、果园里,有9袋装好的苹果,平均每袋35千克,还有梨120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能装1500千克,这些水果能一次运走吗?
答案:1、240×3=720(棵)
720+240=960(棵)
2、169×3=507(人)
507+213=720(人)
3、9×35=315(千克)
315+1200=1515(千克)
1515>1500
不能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新收获?
生: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找数量关系。找出数量关系就能列出算式求得结果。
设计意图:梳理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
(六)布置作业
1、第28页课堂活动2题。
2、第28页练习六1题。
3、第29页练习六4、5题。
4、仓库里原有大米805千克,平均每天吃65千克,一周后还剩多少千克?
5、小白兔拔了140个萝卜,小灰兔拔的是它的3倍.小白兔比小灰兔少拔了多少棵?
答案:1、76×7=532(张)
532<600
能装完。
2、6×28=168(元)
200-168=32(元)
3、820×6=4920(千克)
4920+820=5740(千克)=5.74(吨)
5.74>5
不能同时运走。
68×7=476(千克)
476<500
够吃7天
500-476=24(千克)
4、65×7=455(千克)
805-455=350(千克)
5、140×3=420(个)420-140=280(个)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
1、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13×9=117(人)————台下可以坐多少人
117+6=123(人)————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答: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123人。
2、1500块地砖够铺吗?
285×5=1425(块)————5间教室要用多少块地砖
1425<1500——————比较(实际用的地砖与1500做比较,小于或等于就够,大于就不够。)
答:1500块地砖够铺。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所学习的内容,理解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优秀的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一道准备题目:很多人在学校会议室里开会,主席台上坐了6人,(
),会议室里一共有多少人?
1、请你补充一个条件,使这个问题一步计算就能解决。
学生自由汇报,并说出算式和结果。
2、如果老师补充这样的条件:主席台下有13排座位,每排坐9人。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问题解决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二)教学资源包
典例解析
例:希望小学3名教师带着45名学生去科技馆参观。门票是成人15元,儿童8元。请问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解析:由问题可知,本题是要求买门票一共需要多少钱,而买门票一共需要的钱是由老师买门票的钱和学生买门票的钱两部分构成。3名老师,每人15元,就是3个1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45名学生,每人8元,就是45个8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
答案:3×15=45(元)
45×8=360(元)
45+360=405(元)
405>400
答:用400元钱买门票不够。
(三)资料链接
数字的起源
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天天都要用到数,你们知道数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很早很早以前,原始人没有“数”的概念,他们只知道“有”和“没有”,后来他们知道了“多”和“少”;再后来他们才慢慢明白了“一个”和“多个”的区别。
  数字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历程。
  古代人打猎时用石头来计数,有几只猎物就用几块石头。后来,人们开始用小树枝表示数的多少。再后来人们用打结的方法表示数,知道一一对应。过了很久很久,才有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
  你知道吗?
  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是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号,我们把它叫做阿拉伯数字,但它却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也就是两千三百多年前,古印度人就发明并使用这些数字,后来经过演变传到了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到了欧洲。欧洲人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叫做了“阿拉伯数字”。